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提供了可能。在用图中养成看图思考 问题的习惯,寻找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培养 学生 应用地图 提出问题 习惯 环境 氛围
培养学生应用地图提出问题要做到几点:培养正确的读图习惯,营造提问的环境氛围,交给发现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正确的读图习惯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育,地图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取信息呢?首先让学生看清图例与图的主题。图例是读图的钥匙,而图的主题反映了该图的主要信息内容。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与图的主题来抓住图所反映的主要信息。其次要经常利用信息进行推理训练。如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够判断地势的高低等,经常进行推理判断能够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利于信息的提取。
二、营造提问的环境氛围
从空间上看,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嘲笑学生,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内容处理上看,教师不要讲得面面俱到,要给学生提问留出空间。如学习地壳结构特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再归纳出地壳的结构特征;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地壳结构特征的具体内容,虽然学生对照示意图也能明白,好像是节省了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学生丧失了观察地图,提出问题及归纳整理知识的机会,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实为得不偿失。
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
1.在同类地理事物的数量比较中发现问题
观察是与思维相联系的,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如观察“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石油产区与进口地区的分布;石油运输所经过的海域与海峡有哪些”等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教师不能够满足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强的高质量问题,如让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美国东西两岸石油进口量悬殊”,这个问题是分析比较的结果,质量比较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要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对这个问题从美国工业区的主要分布,美国主要石油产区的分布甚至从进口路线的远近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带动了一大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寻找与规律矛盾之个发现问题。
地图是现实的反映,较一般规律而言有着丰富的个性。让学生寻找与规律相矛盾的地理事物分布,然后讓学生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克服学生自身错误的前概念,克服思维定势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进步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如按照一般规律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但学生观察“世界城市分布图”可以看到,热带地区高原城市密度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世界
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按照一般规律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为何却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还有观察“大洋热量平衡图”,可以看出存在热量盈余区与亏损区,为什么未出现盈余区温度持续上升,亏损区温度持续下降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知识融会贯通。
3.在多图观察,一图多用中发现问题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某一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图观察。如学习地质作用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在地图和唐朝时地图,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长江和黄河的河口地形,地貌与现在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然就会产生疑惑,问个为什么。再如观察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可以看到7月等温线图上多虚线分布,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深入思考,得出7月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海拔的变化不如随纬度的变化明显,这也说明了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将“引导学生提出地理问题”作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关键词】培养 学生 应用地图 提出问题 习惯 环境 氛围
培养学生应用地图提出问题要做到几点:培养正确的读图习惯,营造提问的环境氛围,交给发现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正确的读图习惯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育,地图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取信息呢?首先让学生看清图例与图的主题。图例是读图的钥匙,而图的主题反映了该图的主要信息内容。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与图的主题来抓住图所反映的主要信息。其次要经常利用信息进行推理训练。如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够判断地势的高低等,经常进行推理判断能够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利于信息的提取。
二、营造提问的环境氛围
从空间上看,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嘲笑学生,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内容处理上看,教师不要讲得面面俱到,要给学生提问留出空间。如学习地壳结构特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再归纳出地壳的结构特征;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地壳结构特征的具体内容,虽然学生对照示意图也能明白,好像是节省了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学生丧失了观察地图,提出问题及归纳整理知识的机会,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实为得不偿失。
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
1.在同类地理事物的数量比较中发现问题
观察是与思维相联系的,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如观察“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多数学生能够提出“石油产区与进口地区的分布;石油运输所经过的海域与海峡有哪些”等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教师不能够满足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强的高质量问题,如让学生通过仔细读图提出“为什么美国东西两岸石油进口量悬殊”,这个问题是分析比较的结果,质量比较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要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对这个问题从美国工业区的主要分布,美国主要石油产区的分布甚至从进口路线的远近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带动了一大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寻找与规律矛盾之个发现问题。
地图是现实的反映,较一般规律而言有着丰富的个性。让学生寻找与规律相矛盾的地理事物分布,然后讓学生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克服学生自身错误的前概念,克服思维定势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进步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如按照一般规律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但学生观察“世界城市分布图”可以看到,热带地区高原城市密度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世界
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按照一般规律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为何却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还有观察“大洋热量平衡图”,可以看出存在热量盈余区与亏损区,为什么未出现盈余区温度持续上升,亏损区温度持续下降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使知识融会贯通。
3.在多图观察,一图多用中发现问题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某一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图观察。如学习地质作用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在地图和唐朝时地图,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长江和黄河的河口地形,地貌与现在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然就会产生疑惑,问个为什么。再如观察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可以看到7月等温线图上多虚线分布,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深入思考,得出7月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海拔的变化不如随纬度的变化明显,这也说明了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将“引导学生提出地理问题”作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