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文章可以说是教后手记,实际教学后有所感,有所言,则有所记。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形式丰富多样,但无论哪节课,一个明晰完整的教学思路、重点明确的教学目标必不可少。再者,合适的开场,有序地深入或拓展,灵活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则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巴赫思路教学环节灵活
有些日子了,上过一节市级高中音乐公开课,不由自己选课,是临时被告知的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课上完,效果不错,且感悟良多,不记下的话,恐日久又忘记了。还是结合这节课,记下相对重要的课堂教学思路以及产生的始末,应该既可以表达个人有关高中鉴赏课堂教育教学的想法,也可以算对以后的教学有一个借鉴吧。总的说来,这节课如果说成功的话,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教学思路完整有序,教学目标重点明确
说实话,开始得知课题、真切面对它的一刹那,我的大脑几近于空白,从何处入手?不得而知。几分钟后,让心平静了,思维也就随之逐渐地清晰起来。随后的两小时之内是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路的,并且要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思考课题是最重要的,我在心里鼓励着自己。
很快,我有了一个粗略的教学框架,草稿上的写写画画使之更加明晰。我想,一边是45分钟的授课时间,一边是作品浩如烟海的“音乐之父”巴赫,怎样平衡?必须要有取舍。主要鉴赏的的作品在教材中已明确——《马太受难曲》中代表性分曲,也就是说主材已定,需要考虑的只是围绕它们该怎样展开:课堂中我和学生共享哪些相关信息?时间安排孰先孰后(孰轻孰重)?陌生的作品我又该怎样使学生有些兴趣,不至于沉闷或无所适从?
无论什么性质的课堂教学,都不可避免地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引导课堂进程的舵手。于是,围绕脑海中设想的目标,我迅速定位了这节课中关键的几个词:巴赫、巴洛克、宗教音乐、主调与复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随之敲定,再赋予其“血肉”与“枝叶”使之充实。目标既定,就好比航行有了具体的航向,剩下的事就感到得心应手多了。正是在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思路下,顺利完成了整个教与学。
二、设计、掌控教学环节与活动过程
如果说,写好教学设计还只是纸上谈兵,紧接着的课堂教学可就是实战了。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存在。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自始至终都应有所体现,只是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参与,参与的形式有多种。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来说,聆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与,其它形式用得好也可锦上添花。比如在《巴赫》这节课中,除聆听外,还有感受、理解、思考、辩听、表现、创造等等,在我看来无一不是效果很好的参与方式。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该怎样激发学生聆听此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至少使他们愿意尝试着去听一听,感受一下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宗教音乐的风格,只要他们有听的意愿,后面的鉴赏与活动的参与就水到渠成了。
假如在课堂的开始我直接说出巴赫,学生那木然的表情我不用想都仿佛能看到。还是利用他们的好奇与自信引出我们的课题吧:没有讲解,也没有提示,静听一首西方早期的宗教音乐安布罗西圣咏中最著名的作品《赞美你,上帝》,请学生们挑战自己已有的音乐或生活经验,判断它的作品形式以及适宜演唱的场合。(我相信他们会有正确的判断方向,无非是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摘下自己能摘到的果子,掂一下脚而已。注意力集中而后又能做出较为正确地判断,这对他们来说,容易对后面的内容产生信心和兴趣。)学生此时不知道巴洛克,不知道巴赫,也不知道宗教音乐,但是如我所料,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说出了相关的关键词——教堂。很好,从教堂自然引到宗教音乐,再到宗教音乐最兴盛的巴洛克音乐时期,再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巴赫,再到巴赫的作品、主调与复调……,整堂课因为良好的开场设计,随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拓展与实践也是紧扣主体,环环相接,整节课学生的参与融合了前面所说到的思考、辩听、表达等各种形式与方法。因此,如果是学生很陌生的作品,最好先打开他们自信的阀门。
教学内容、方式的灵活选择与多样性
现代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形式应当是开放的,怎样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怎样的方法能为师生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怎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默契?等等,都将影响每一节课的实际效果。像《巴赫》这节课中,在教材载体的选择中,声像教材与多媒体组合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眼中作品的枯燥,有利于学生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扩大了选材的范围,但也绝非信马由缰,都是与教学内容主体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鉴赏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中运用的最佳也最合适的的方法当属对比,设计中,我做出如下的对比:巴赫与亨德尔、主调与复调、受难曲与清唱剧、巴洛克与古典浪漫等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丰富并活跃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学生也较易有所收获。
此外,教学中,相关艺术学科领域的关联也能够拓宽师生的认知;师生间共同的实践活动能加深之间的默契;不一而足,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方法又可衍生出无数的课堂生成,只是要看教与学的人能否接得住,运用得当,化解自如,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左右逢源,柳暗花明。运用不当,则只能步履维艰,敷衍了事。
这节公开课已然结束了,但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关于教与学的思考则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自身课堂教学感悟
关键词:巴赫思路教学环节灵活
有些日子了,上过一节市级高中音乐公开课,不由自己选课,是临时被告知的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课上完,效果不错,且感悟良多,不记下的话,恐日久又忘记了。还是结合这节课,记下相对重要的课堂教学思路以及产生的始末,应该既可以表达个人有关高中鉴赏课堂教育教学的想法,也可以算对以后的教学有一个借鉴吧。总的说来,这节课如果说成功的话,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教学思路完整有序,教学目标重点明确
说实话,开始得知课题、真切面对它的一刹那,我的大脑几近于空白,从何处入手?不得而知。几分钟后,让心平静了,思维也就随之逐渐地清晰起来。随后的两小时之内是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路的,并且要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思考课题是最重要的,我在心里鼓励着自己。
很快,我有了一个粗略的教学框架,草稿上的写写画画使之更加明晰。我想,一边是45分钟的授课时间,一边是作品浩如烟海的“音乐之父”巴赫,怎样平衡?必须要有取舍。主要鉴赏的的作品在教材中已明确——《马太受难曲》中代表性分曲,也就是说主材已定,需要考虑的只是围绕它们该怎样展开:课堂中我和学生共享哪些相关信息?时间安排孰先孰后(孰轻孰重)?陌生的作品我又该怎样使学生有些兴趣,不至于沉闷或无所适从?
无论什么性质的课堂教学,都不可避免地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引导课堂进程的舵手。于是,围绕脑海中设想的目标,我迅速定位了这节课中关键的几个词:巴赫、巴洛克、宗教音乐、主调与复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随之敲定,再赋予其“血肉”与“枝叶”使之充实。目标既定,就好比航行有了具体的航向,剩下的事就感到得心应手多了。正是在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思路下,顺利完成了整个教与学。
二、设计、掌控教学环节与活动过程
如果说,写好教学设计还只是纸上谈兵,紧接着的课堂教学可就是实战了。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存在。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自始至终都应有所体现,只是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参与,参与的形式有多种。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来说,聆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与,其它形式用得好也可锦上添花。比如在《巴赫》这节课中,除聆听外,还有感受、理解、思考、辩听、表现、创造等等,在我看来无一不是效果很好的参与方式。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该怎样激发学生聆听此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至少使他们愿意尝试着去听一听,感受一下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宗教音乐的风格,只要他们有听的意愿,后面的鉴赏与活动的参与就水到渠成了。
假如在课堂的开始我直接说出巴赫,学生那木然的表情我不用想都仿佛能看到。还是利用他们的好奇与自信引出我们的课题吧:没有讲解,也没有提示,静听一首西方早期的宗教音乐安布罗西圣咏中最著名的作品《赞美你,上帝》,请学生们挑战自己已有的音乐或生活经验,判断它的作品形式以及适宜演唱的场合。(我相信他们会有正确的判断方向,无非是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摘下自己能摘到的果子,掂一下脚而已。注意力集中而后又能做出较为正确地判断,这对他们来说,容易对后面的内容产生信心和兴趣。)学生此时不知道巴洛克,不知道巴赫,也不知道宗教音乐,但是如我所料,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说出了相关的关键词——教堂。很好,从教堂自然引到宗教音乐,再到宗教音乐最兴盛的巴洛克音乐时期,再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巴赫,再到巴赫的作品、主调与复调……,整堂课因为良好的开场设计,随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拓展与实践也是紧扣主体,环环相接,整节课学生的参与融合了前面所说到的思考、辩听、表达等各种形式与方法。因此,如果是学生很陌生的作品,最好先打开他们自信的阀门。
教学内容、方式的灵活选择与多样性
现代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形式应当是开放的,怎样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怎样的方法能为师生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怎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默契?等等,都将影响每一节课的实际效果。像《巴赫》这节课中,在教材载体的选择中,声像教材与多媒体组合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眼中作品的枯燥,有利于学生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扩大了选材的范围,但也绝非信马由缰,都是与教学内容主体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鉴赏与评价;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中运用的最佳也最合适的的方法当属对比,设计中,我做出如下的对比:巴赫与亨德尔、主调与复调、受难曲与清唱剧、巴洛克与古典浪漫等等,这些都极大程度地丰富并活跃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学生也较易有所收获。
此外,教学中,相关艺术学科领域的关联也能够拓宽师生的认知;师生间共同的实践活动能加深之间的默契;不一而足,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方法又可衍生出无数的课堂生成,只是要看教与学的人能否接得住,运用得当,化解自如,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左右逢源,柳暗花明。运用不当,则只能步履维艰,敷衍了事。
这节公开课已然结束了,但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关于教与学的思考则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自身课堂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