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谁,
抽走了金线,
做一方古琴?
泉涌而鸣,
藻曳为歌,
扣动着我的心弦?
——题记
清代光绪年间,一个叫做刘鹗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一本白话小说《老残游记》。在这本书里,刘鹗将济南的曲山艺海和市井湖泉如画卷般铺展在字里行间。书中对济南名泉着墨最多的,既不是号称天下第一的趵突泉,也不是气势磅礴的黑虎泉,而是如今默默一隅的金线泉。用刘鹗自己的话来说,“金线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二”,正所谓“金线东来寻黑虎,布帆西去访苍鹰”。
金线泉曾经是济南的第二名泉
济南泉水多达700余处,假如一定要给他们排定座次,那么无论是历史沿革还是出露形态,金线泉都无疑可称是济南曾经的第二名泉。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宋。在这一时期,济南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城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人们开始正式通过各种形式描摹刻画济南风光。当时的济南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曾经作有一部《历下水记》,宋人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记载此书内容说济南“水泉清冷,凡三十余所,如舜泉,爆流,金线,真珠,孝感,玉环之类皆奇。李格非文叔作《历下水记》叙述甚详,文体有法。”也就是说,《历下水记》是一部最早系统叙述济南泉水的著作,而金线泉此时就已经以”奇“著称了。
其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知齐州(今济南),才将《历下水记》中的“爆流泉”正式命名为趵突泉,并作《金线泉》诗云“玉甓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曾巩既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又来济南担任掌书记。苏辙的好友李常(字公择)给他寄来了新茶,苏辙便以金线泉水煎茶而饮,赞美两人的友谊如泉水般历久弥新,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巧合的是,不久李常便来到济南担任齐州知州,得以与苏辙同城为官,这或许就是金线泉之“奇”所蕴藏的另一层涵义吧。
金代,文坛盟主元好问和济南散曲名家杜仁杰是莫逆之交,两人都与金线泉有着不解之缘。元好问说,“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其他如黑虎等泉虽然也美丽非凡,但却不能与上述三泉相媲美。元好问又说,当时金线泉边建造了一座灵泉庵,来济南观泉的外地人,约一半都住在灵泉庵里。果然,他的好友杜仁杰自东平幕府来府城济南时,就住在了这里。杜仁杰当时孤身一人,加之际遇漂泊,又逢秋雨连绵,遂写下了《金线泉》一诗,抒发了自己哀痛思归的愁绪。
元代,济南人张养浩领天下文坛一时风骚。他酷爱家乡山水,曾作《乘传过家,同马克修总管宴金线池》一诗称,自己是久闻金线泉之“奇”,但几次来都没能看到金线奇观,而在这次宴会上,他终于在杯盏灯影之间看到了“一缕出容与”的神奇,于是不禁要”题诗池上亭,他日记分聚”。
明代,济南诗人边贡,李攀龙先后执掌天下诗坛,共同开创了“济南诗派“,主要诗人有刘天民、谷继宗、殷士儋、许邦才等人。其中谷继宗的家就在金线泉边。谷继宗后来潦倒失意,将园亭卖给了别人,金线泉被改为了酒家。但他实在舍不得这处泉水,遂在三年后赎回。清代以后,歌咏金线泉的诗人和作品厚可积牍,并且无论在金代的《名泉碑》还是明代晏璧的《济南七十二泉诗》中,金线泉都名列第二,所以就有了历代以来趵突泉,金线泉、珍珠泉,黑虎泉为济南四大名泉的说法。
历代文人眼中的奇泉
让我们追随历代文人的目光,去触及金线泉之“奇”。旱在北宋,金线泉边就是一座美丽的私家园林,园亭的主人姓张,是“东州逸党”代表人物范讽的好朋友。这里水木环合,成为济南胜景已经百年了,“士大夫过济南至泉上者,不可胜数”。范讽辞官归家后,便应主人之邀来到这里宴饮并作诗,风雅无限。当时的金线泉,是石瓮方池,广袤丈余,”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假如将油滴在水中,则可将全线扰乱,十分神奇。泉水东流入护城河,注入趵突泉之水形成的泺水。也就是说,金线泉也是一泉成河,虽然很短,但历代方志中却都称之为“金线泉水“,是泺水的支流。
金代时,金线泉边灵泉庵里住了一个十分风雅的道士高生,他同时还是一个著名的琴师,人称“琴高”。济南进士谢飞卿曾陪元好问来访问高道士,观金线泉时,却徘徊三四日不能见。金线”。谢飞卿说,自已是见过“金线”奇观的,泉水中有纹若金线,“夷犹水面”。元代,设秀春院于泉边, “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开济南曲山艺海之先河。明代,谷继宗的旧居荒废后,金线泉被他的友人济南陈九畴购得建立了私人书院”金线泉社”,正堂题为“深柳读书堂”。金线泉社。屡出科甲“,学生中举进士者累计达到10人之多。
明末清初,金线泉社荒废,当时的山东提学副使钟性朴占籍济南,他在金线泉边建筑了桷园居住。蒲松龄与他的儿子钟辕是好友,曾专门到桷园拜访。同治八年,巡抚丁宝桢在金线泉西取“崇尚仁义”之意建立尚志书院。于中建立“尚志堂”,书其正门名”金泉精台”,令各州府选送品德学业皆优的生员人其中学习。十四年,巡抚张曜增建丁文诚公祠于书院,其号舍俱加修葺,并别建院长斋舍,成为著名的书局,刊刻了许多珍贵书籍。
明清时期,金线泉依然可观,“近岸一线,日光中作金色,直如丝绳,偶随流荡漾,旋直如故,绝无断续”,可见金线泉之奇,就在于这条所谓的。金线”。那么,金线何来呢?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给出了答案:原来是泉池下有两股泉水,他们“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了一条水线。如今,我们来欣赏金线泉,周围的景致与清末刘鹗所见基本相同,尚志堂周围”厅前厅后均是泉水围绕,厅后许多芭蕉,虽有几批残叶,尚是碧无际。西北角上,芭蕉丛里,有个方池,不过二丈见方,就是金线泉了”。池内泉水如珍珠般上涌,摇曳水藻游鱼浮动。
池壁北侧原嵌同治九年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碑一方,今改为济南书法家李仲余题写的“老金线泉”碑。原来如今金线泉“金线”难以再见,加之其东南不远的一处泉水出现了“金线”奇观,所以人们就把新泉命名为“金线泉”了。而老金线泉,千余年来一直喷涌不息,今日虽“金线”不再,却又另择地而出,更是神奇。新金线泉是老金线泉生命的延续,依旧是小池石砌,池上那枝头柳眼,你看见了吗,你体味到了吗,这亘古的悠悠一线?
抽走了金线,
做一方古琴?
泉涌而鸣,
藻曳为歌,
扣动着我的心弦?
——题记
清代光绪年间,一个叫做刘鹗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一本白话小说《老残游记》。在这本书里,刘鹗将济南的曲山艺海和市井湖泉如画卷般铺展在字里行间。书中对济南名泉着墨最多的,既不是号称天下第一的趵突泉,也不是气势磅礴的黑虎泉,而是如今默默一隅的金线泉。用刘鹗自己的话来说,“金线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二”,正所谓“金线东来寻黑虎,布帆西去访苍鹰”。
金线泉曾经是济南的第二名泉
济南泉水多达700余处,假如一定要给他们排定座次,那么无论是历史沿革还是出露形态,金线泉都无疑可称是济南曾经的第二名泉。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宋。在这一时期,济南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城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人们开始正式通过各种形式描摹刻画济南风光。当时的济南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曾经作有一部《历下水记》,宋人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记载此书内容说济南“水泉清冷,凡三十余所,如舜泉,爆流,金线,真珠,孝感,玉环之类皆奇。李格非文叔作《历下水记》叙述甚详,文体有法。”也就是说,《历下水记》是一部最早系统叙述济南泉水的著作,而金线泉此时就已经以”奇“著称了。
其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知齐州(今济南),才将《历下水记》中的“爆流泉”正式命名为趵突泉,并作《金线泉》诗云“玉甓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曾巩既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又来济南担任掌书记。苏辙的好友李常(字公择)给他寄来了新茶,苏辙便以金线泉水煎茶而饮,赞美两人的友谊如泉水般历久弥新,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巧合的是,不久李常便来到济南担任齐州知州,得以与苏辙同城为官,这或许就是金线泉之“奇”所蕴藏的另一层涵义吧。
金代,文坛盟主元好问和济南散曲名家杜仁杰是莫逆之交,两人都与金线泉有着不解之缘。元好问说,“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其他如黑虎等泉虽然也美丽非凡,但却不能与上述三泉相媲美。元好问又说,当时金线泉边建造了一座灵泉庵,来济南观泉的外地人,约一半都住在灵泉庵里。果然,他的好友杜仁杰自东平幕府来府城济南时,就住在了这里。杜仁杰当时孤身一人,加之际遇漂泊,又逢秋雨连绵,遂写下了《金线泉》一诗,抒发了自己哀痛思归的愁绪。
元代,济南人张养浩领天下文坛一时风骚。他酷爱家乡山水,曾作《乘传过家,同马克修总管宴金线池》一诗称,自己是久闻金线泉之“奇”,但几次来都没能看到金线奇观,而在这次宴会上,他终于在杯盏灯影之间看到了“一缕出容与”的神奇,于是不禁要”题诗池上亭,他日记分聚”。
明代,济南诗人边贡,李攀龙先后执掌天下诗坛,共同开创了“济南诗派“,主要诗人有刘天民、谷继宗、殷士儋、许邦才等人。其中谷继宗的家就在金线泉边。谷继宗后来潦倒失意,将园亭卖给了别人,金线泉被改为了酒家。但他实在舍不得这处泉水,遂在三年后赎回。清代以后,歌咏金线泉的诗人和作品厚可积牍,并且无论在金代的《名泉碑》还是明代晏璧的《济南七十二泉诗》中,金线泉都名列第二,所以就有了历代以来趵突泉,金线泉、珍珠泉,黑虎泉为济南四大名泉的说法。
历代文人眼中的奇泉
让我们追随历代文人的目光,去触及金线泉之“奇”。旱在北宋,金线泉边就是一座美丽的私家园林,园亭的主人姓张,是“东州逸党”代表人物范讽的好朋友。这里水木环合,成为济南胜景已经百年了,“士大夫过济南至泉上者,不可胜数”。范讽辞官归家后,便应主人之邀来到这里宴饮并作诗,风雅无限。当时的金线泉,是石瓮方池,广袤丈余,”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假如将油滴在水中,则可将全线扰乱,十分神奇。泉水东流入护城河,注入趵突泉之水形成的泺水。也就是说,金线泉也是一泉成河,虽然很短,但历代方志中却都称之为“金线泉水“,是泺水的支流。
金代时,金线泉边灵泉庵里住了一个十分风雅的道士高生,他同时还是一个著名的琴师,人称“琴高”。济南进士谢飞卿曾陪元好问来访问高道士,观金线泉时,却徘徊三四日不能见。金线”。谢飞卿说,自已是见过“金线”奇观的,泉水中有纹若金线,“夷犹水面”。元代,设秀春院于泉边, “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开济南曲山艺海之先河。明代,谷继宗的旧居荒废后,金线泉被他的友人济南陈九畴购得建立了私人书院”金线泉社”,正堂题为“深柳读书堂”。金线泉社。屡出科甲“,学生中举进士者累计达到10人之多。
明末清初,金线泉社荒废,当时的山东提学副使钟性朴占籍济南,他在金线泉边建筑了桷园居住。蒲松龄与他的儿子钟辕是好友,曾专门到桷园拜访。同治八年,巡抚丁宝桢在金线泉西取“崇尚仁义”之意建立尚志书院。于中建立“尚志堂”,书其正门名”金泉精台”,令各州府选送品德学业皆优的生员人其中学习。十四年,巡抚张曜增建丁文诚公祠于书院,其号舍俱加修葺,并别建院长斋舍,成为著名的书局,刊刻了许多珍贵书籍。
明清时期,金线泉依然可观,“近岸一线,日光中作金色,直如丝绳,偶随流荡漾,旋直如故,绝无断续”,可见金线泉之奇,就在于这条所谓的。金线”。那么,金线何来呢?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给出了答案:原来是泉池下有两股泉水,他们“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了一条水线。如今,我们来欣赏金线泉,周围的景致与清末刘鹗所见基本相同,尚志堂周围”厅前厅后均是泉水围绕,厅后许多芭蕉,虽有几批残叶,尚是碧无际。西北角上,芭蕉丛里,有个方池,不过二丈见方,就是金线泉了”。池内泉水如珍珠般上涌,摇曳水藻游鱼浮动。
池壁北侧原嵌同治九年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碑一方,今改为济南书法家李仲余题写的“老金线泉”碑。原来如今金线泉“金线”难以再见,加之其东南不远的一处泉水出现了“金线”奇观,所以人们就把新泉命名为“金线泉”了。而老金线泉,千余年来一直喷涌不息,今日虽“金线”不再,却又另择地而出,更是神奇。新金线泉是老金线泉生命的延续,依旧是小池石砌,池上那枝头柳眼,你看见了吗,你体味到了吗,这亘古的悠悠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