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探索内容,鼓励幼儿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通过多感官认识事物。从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幼儿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探究活动 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南》中也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在探究自然事物的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为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科学活动,是我们落实《纲要》和《指南》,有效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杜威(John Dewey)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融合,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环境过好当前的生活。此外,他还提出“做中学”,即教育是促使儿童主动去经验一切事物,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只有通过亲自去做,儿童获取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传统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能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设起通往他们的现实世界的桥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自然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张雪门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明确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人生的基本经验。幼童一定是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
二、概念界定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有机结合即为“幼儿科学探究生活化”。旨在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元素,让幼儿通过操作熟悉的材料和在生活化的科学环境中感知科学,并能通过学习科学,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具体教育策略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生活化
《纲要》倡导科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利用幼儿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究对象。建构主义也指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幼儿自由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应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使自然的生命个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陶行知认为,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只有对探究的内容感兴趣,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动植物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科学活动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因此,我们选择活动内容时,应当把“是否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和感性经验的相关”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例如中班科学活动《蚕宝宝成长记》,幼儿观察、饲养蚕宝宝,并用捏泥的方式记录蚕宝宝的成长;中班科学活动《会跑的种子》:幼儿可以选择一粒自己喜欢的种子,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商量怎样种下小种子,是种在土里,还是泡在水里?是深深地埋下,还是浅浅地洒在土壤表面?长虫的芸豆可以发芽吗?如果把蚕豆一半插进泥土,一半露在外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孩子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都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现。通过观察和细心照料自己的小种子,看它们发芽、长大,对比自己的种子与同伴的种子的生长过程的异同,孩子们既了解到了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丰富了生活经验,还能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提供的科学探究材料应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幼儿当前心理发展水平相对应。因为3-6岁的孩子正处于感官敏感期和細小事物敏感期,孩子们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纲要》也中指出,教育者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幼儿的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看见空气》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用塑料袋或充气玩具到处收集空气,然后把有空气的塑料袋放到装有水的盆内,再打开袋口挤一挤,就能看见空气在水中变成了气泡,这些有趣、可变、可操作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在科学区,幼儿可以用教师提供的电线、电池和小灯泡做一个“会发光的萤火虫”,还可以做醋泡蛋、物体沉浮的小实验;教师提供的这些实验材料都是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操作这些熟悉的材料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三)幼儿科学探究形式和手段的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以“实践”为桥,鼓励幼儿自主发现、对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抓住契机,引导生成探究活动。如主题活动《奇妙的春天》,教师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幼儿观察迎春花、收集玉兰花瓣、观察苹果树的小嫩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用多种感官感知春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一只长着翅膀的蚂蚁,由此,我们还生成了一节科学活动《蚂蚁大家族》,一起探索蚁群内的分工和生活习性,体验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幼儿的体验就是一种经历,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经验,为幼儿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幼儿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进幼儿发展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角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窗口——为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幼儿教师在前期布置自然角时就让孩子们一起参与进来,通过师幼互动、家园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动植物,共同建构植物角;在管理自然角的过程中,也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每天给植物浇水,给蚕宝宝喂食、清理粪便,定期给小鱼、小乌龟换水,共同享受照料动物的乐趣。每当幼儿有了科学发现,教师都在第一时间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及时抓住幼儿抛来的求知锁,陪伴幼儿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做观察记录的,引导幼儿尊重事实和客观世界,使幼儿学会通过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生活化的“学以致用”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幼儿掌握了某些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在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概括方法”后,教师设置了混乱的图书摆放环境,以“书店管理员来求助”的方式,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将所有图书按照内容、大小、主题等类别整理好,并在书架上贴自己设计的分类标志;又如,在幼儿掌握了电池正负极的知识后,教师有意将录音机、手电筒、遥控器、电动玩具里的电池取出或装反,请幼儿想办法让它们重新恢复正常。在教师创设的特殊情境中,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根据原有的经验作出假设,再相互配合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最后和同伴分享交流。这就是幼儿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向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迁移的过程。整个活动中,教师实际上是在支持和引导幼儿经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正如陶行知所说:“想造就一个科学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
四、结语
“回归生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者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科学的源泉,探索是奇妙的冒险,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小科学家。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科学回归生活,把探索的自主权还给孩子,细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把科学渗透在幼儿园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真正做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迟芳,左慧慧,邢燕虹.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2017(Z1):35-37.
[2]殷凤霞. 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指导策略初探[A]. .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3.
[3]何莺.浅谈科学活动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2012(07):83.
[4]庄春梅.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系列化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5):54-56.
[5]王燕.追求生活化的科學教学活动[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56-57.
[6]高潇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61-63.
[7].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幼儿教育,2001(09):4.
[8]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64-66.
[9]刘占兰.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大卫?杰纳?马丁:《建构儿童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孙瑞雪:《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 乌哲丽坤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探究活动 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南》中也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在探究自然事物的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为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科学活动,是我们落实《纲要》和《指南》,有效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杜威(John Dewey)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融合,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环境过好当前的生活。此外,他还提出“做中学”,即教育是促使儿童主动去经验一切事物,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只有通过亲自去做,儿童获取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传统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能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设起通往他们的现实世界的桥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自然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张雪门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明确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人生的基本经验。幼童一定是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
二、概念界定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有机结合即为“幼儿科学探究生活化”。旨在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元素,让幼儿通过操作熟悉的材料和在生活化的科学环境中感知科学,并能通过学习科学,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具体教育策略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生活化
《纲要》倡导科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利用幼儿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究对象。建构主义也指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幼儿自由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应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使自然的生命个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陶行知认为,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只有对探究的内容感兴趣,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现象、人类活动、动植物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科学活动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因此,我们选择活动内容时,应当把“是否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和感性经验的相关”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例如中班科学活动《蚕宝宝成长记》,幼儿观察、饲养蚕宝宝,并用捏泥的方式记录蚕宝宝的成长;中班科学活动《会跑的种子》:幼儿可以选择一粒自己喜欢的种子,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商量怎样种下小种子,是种在土里,还是泡在水里?是深深地埋下,还是浅浅地洒在土壤表面?长虫的芸豆可以发芽吗?如果把蚕豆一半插进泥土,一半露在外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孩子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都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现。通过观察和细心照料自己的小种子,看它们发芽、长大,对比自己的种子与同伴的种子的生长过程的异同,孩子们既了解到了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丰富了生活经验,还能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提供的科学探究材料应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幼儿当前心理发展水平相对应。因为3-6岁的孩子正处于感官敏感期和細小事物敏感期,孩子们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纲要》也中指出,教育者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供常见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幼儿的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看见空气》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用塑料袋或充气玩具到处收集空气,然后把有空气的塑料袋放到装有水的盆内,再打开袋口挤一挤,就能看见空气在水中变成了气泡,这些有趣、可变、可操作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在科学区,幼儿可以用教师提供的电线、电池和小灯泡做一个“会发光的萤火虫”,还可以做醋泡蛋、物体沉浮的小实验;教师提供的这些实验材料都是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操作这些熟悉的材料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三)幼儿科学探究形式和手段的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以“实践”为桥,鼓励幼儿自主发现、对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抓住契机,引导生成探究活动。如主题活动《奇妙的春天》,教师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幼儿观察迎春花、收集玉兰花瓣、观察苹果树的小嫩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用多种感官感知春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一只长着翅膀的蚂蚁,由此,我们还生成了一节科学活动《蚂蚁大家族》,一起探索蚁群内的分工和生活习性,体验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幼儿的体验就是一种经历,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经验,为幼儿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幼儿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进幼儿发展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角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窗口——为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幼儿教师在前期布置自然角时就让孩子们一起参与进来,通过师幼互动、家园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动植物,共同建构植物角;在管理自然角的过程中,也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每天给植物浇水,给蚕宝宝喂食、清理粪便,定期给小鱼、小乌龟换水,共同享受照料动物的乐趣。每当幼儿有了科学发现,教师都在第一时间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及时抓住幼儿抛来的求知锁,陪伴幼儿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做观察记录的,引导幼儿尊重事实和客观世界,使幼儿学会通过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生活化的“学以致用”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幼儿掌握了某些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在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概括方法”后,教师设置了混乱的图书摆放环境,以“书店管理员来求助”的方式,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将所有图书按照内容、大小、主题等类别整理好,并在书架上贴自己设计的分类标志;又如,在幼儿掌握了电池正负极的知识后,教师有意将录音机、手电筒、遥控器、电动玩具里的电池取出或装反,请幼儿想办法让它们重新恢复正常。在教师创设的特殊情境中,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根据原有的经验作出假设,再相互配合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最后和同伴分享交流。这就是幼儿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向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迁移的过程。整个活动中,教师实际上是在支持和引导幼儿经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正如陶行知所说:“想造就一个科学民族,必须培植造就科学的幼儿,由此才有科学的中国。”
四、结语
“回归生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者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科学的源泉,探索是奇妙的冒险,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小科学家。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科学回归生活,把探索的自主权还给孩子,细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把科学渗透在幼儿园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真正做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迟芳,左慧慧,邢燕虹.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2017(Z1):35-37.
[2]殷凤霞. 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指导策略初探[A]. .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3.
[3]何莺.浅谈科学活动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2012(07):83.
[4]庄春梅.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系列化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5):54-56.
[5]王燕.追求生活化的科學教学活动[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56-57.
[6]高潇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61-63.
[7].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幼儿教育,2001(09):4.
[8]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64-66.
[9]刘占兰.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大卫?杰纳?马丁:《建构儿童的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孙瑞雪:《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 乌哲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