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杨爱情故事的流传,自唐天宝发生以来,从史传到民间传说历经千年,在文学史上不断演变、丰富和再创造,从《长恨歌》的初步定型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开元天宝诸宫调》、《惊鸿记》的演变再到《长生殿》的新创经历了一个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昭示了民间与文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经过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参与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传播,合力推动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承传与发展,使得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轨迹呈现着传承性、变异性和延伸性,经过铺陈敷演,李杨爱情逐渐由单一到庞杂,由零散到综合,不断扩大,发展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李杨爱情;承传;发展
自唐以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流变。李杨爱情故事流传甚广,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丰富和再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颇具意味的文学创作链。李杨爱情故事从史传到民间传说,在到文人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昭示了民间与文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李杨的故事是从史实一步步流传演变成就了今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早期的故事讲述中,写实的成分十分明显,之后李杨故事逐渐被加工润色,成为了虚构的文学题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李杨爱情故事不断发展,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传播,合力推动着李杨爱情故事的承传与发展,在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轨迹具有着传承性、变异性和延伸性,经过铺陈敷演,李杨爱情逐渐由单一到庞杂,由零散到综合,不断扩大,发展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李杨爱情故事初定型
最早歌咏杨贵妃之美与君王之宠的是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诗,而《清平调》三首只是对李杨爱情的片段描写,对李杨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最早将李杨故事与政治相联系在一起的是杜甫,安史之乱是杜甫诗的主题,他曾经为唐明皇、杨贵妃写了一些诗篇,以《哀江头》《丽人行》最为有名,这些诗篇是时代现实的反映,并不能作为故事来描写,因此这些诗歌对李杨爱情故事的发展并没有特殊的影响。《长恨歌》是李杨爱情故事发展的最早依据,他最早把李杨故事带入文学园地,此后任何在文学创作中的李杨故事都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他与《哀江头》等古诗不同,白居易是是通俗的说唱文学爱好者,白居易的时代是传奇盛行的时代,《长恨歌》本身也可以看作是《陈鸿《长恨歌传》的一部分。因为《长恨歌》与传奇、说唱有着这样一层关系,它对后世李杨爱情在杂剧、诸宫调、传奇作品中不断传承发展。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美化了李杨的爱情,把历史人物转化成传奇人物,歌颂他们“天成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深情,这对后来的作品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后来以否定的态度来写李杨的爱情故事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白居易不愧为现实主义大师,他既不因李杨爱情的严重后果而无视这一爱情的热烈和执着,又没有因为他们是帝妃中难得的钟情者而去宽恕他们的罪过。要而言之,炽热的恋情伴以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就是《长恨歌》前半部所写的主要内容。李杨爱情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给这对恋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也给国家人民带来一场浩劫。马嵬之后,李杨爱情便以新的面貌呈现。诗人深入唐明皇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杨玉环惨死在他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在这时,他才体会到杨玉环在他内心的位置和分量。悔恨吞噬了他的心,良心的自责使得他不得安宁,他追忆着失去的爱情,憧憬着与杨贵妃的魂魄重新相会。在诗中,死后杨贵妃变得更为可爱了。她虽列名仙籍,却不矜持,死亡断不了她的痴情,仙宫也收不住她的尘念,她原谅了;李隆基的负心她默念长生殿上的密誓“加诗”由于历史的局限,白居易不可能揭示李杨爱情悲剧的阶级本质,但《长恨歌》中“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帝王与宠妃的真挚与热烈的爱情。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对后来李杨爱情故事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位写李杨故事作者都从这里吸收过营养,得到过教益,《长恨歌》《长恨歌传》是李杨爱情故事发展演变的一座丰碑,它们标志着李杨故事的初步定型。它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形象,而且提供了思想和经验,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或者被全面继承,或被部分采纳,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成为借鉴的对象。 在《长恨歌》《长恨歌传》以外,一些唐人笔记小说如《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等又多多少少对李杨的故事进行了渲染。
二、李杨爱情故事之演化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李杨爱情故事题材的又一次发展演变,它主要是继承了《长恨歌》中的劝惩思想,并且在这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白朴的笔下,杨贵妃是个放荡的女子,由于她与安禄山“有些私事”才诱发了这个野心家的篡逆之心“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白朴描写李杨爱情悲剧,就是要批评爱情造成的国乱妃亡的严重后果,从而感慨兴亡,以示惩戒。在白朴的笔下,李杨爱情故事在杂剧中得到了新的面貌,人物形象更具个性化描写,尤其是杂剧第四折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抒情独唱,使得唐明皇人物形象闪烁光芒。《梧桐雨》对以后李杨戏影响很大,明清作者争相效仿,都将它视为李杨戏的开山之作。
元代杂剧作家王伯成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写了一本《天宝遗世诸宫调》,王伯成对天宝之乱的认识,在它的引中做了概括“开元至尊,为舞霓裳失政”“亡家若无安禄山,倾城谁知杨太真”。杨贵妃是作者极力否认的形象,被描写成为一个极其妖艳,淫荡的女人。他认为李杨,安禄山是酿成大祸的祸首。在这本诸宫调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华丽隽永的曲词,这些艺术成就,给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对杨贵妃的近乎色情的描写,对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的夸张破坏了李杨爱情故事的原来面貌。 明代传奇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有吴世美的《惊鸿记》,它以梅妃为女主角,以杨贵妃为较为次要的较色,从而将一幕幕古代帝王后妃间的恋爱场面呈现出来。作者把梅妃写成后妃的楷模,善跳惊鸿舞,精通诗书,进宫之后,后宫四万人,唐明皇都视若尘土。由于汉王酒醉调戏不成,便设计陷害梅妃,与杨国忠,杨韬光诡计把杨玉环弄进了宫里,来争夺梅妃的宠爱。尽管在作品中作者把很多美好的品德集中在梅妃身上,但是剧中的唐明皇爱杨贵妃胜似梅妃,“七夕私盟”“马嵬杀妃”“蜀道思妃”“马嵬移葬”“仙客蜀来”“幽明大会”中作者更多的笔墨来写杨玉环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杨玉环的形象一反常态在生死关头中表现出深明大义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杨贵妃在爱情上诚挚,主动代替君王受死。在“香囊起悼”中,唐明皇与梅妃拜倒在杨妃面前,为她殷勤祈祷。纵然《惊鸿记》最终的结局是唐明皇与梅妃几经离乱得以团圆相聚,但是剧中更让人动容的仍然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惊鸿记》,大大吸引了百姓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注意力,增加了百姓们对于李杨故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私欲情爱,与安禄山的暧昧不清的好奇以及兴趣。
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尤侗的《清平调》等杂剧也写到李杨的爱情故事,但是戏剧的主要人物是李白,与李杨爱情故事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三、李杨爱情故事之新创
《长生殿》是杨贵妃故事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完整,最完美的写照,也是李杨爱情故事演变发展的一座高峰。《长生殿》更为精彩的演绎了李杨的爱情故事,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学价值。焦循在《剧说》中说“洪升撰《长生殿》杂剧,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词句,又取古今剧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众所周知《长恨歌》是情重于讽但是《梧桐雨》讽多于情,偏于现实主义,《长生殿》借鉴继承了前代文艺作品关于情与讽的描写,把两者结合,情讽结合,不断的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传承发展。洪昇精心研究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传说,在《长恨歌》《梧桐雨》《惊鸿记》等作品的基础上,在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使李杨爱情故事以新的面貌傲居于文学之林中将李杨爱情故事推向了最高峰,洪昇對于李杨的故事有几点比较突出的发展。一是对于李杨爱情的描写,洪昇剔除了足以损害李杨爱情的一切描写,对内容的完整性说是一种进步,他接受了李杨故事在前人作品中所达到的成就,并且在此基础上坚定的按照传说的面目给李杨故事做了新的发展。在作品中杨贵妃的形象就是一个专一的妃子,她有着美丽姿色、美好情操,她完全不像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那个淫乱后宫,祸国殃民的妖妇。在《新唐书》、《惊鸿记》以及《梧桐雨》等作品中都曾指出杨贵妃原为寿王妃的不洁出身,但是在《长生殿》中她生于良家子,也不曾做过寿王的妃子,只是因为“德性温和,丰姿秀丽”,才被明皇册封为贵妃,而且在作品中杨贵妃还具有高深造诣,可以创作霓裳羽衣舞,美丽动人连唐明皇都为她击鼓伴奏,这样的帝妃爱情是如此热烈。杨贵妃一开始便以爱情的排他性来约束那个身为皇帝的唐明皇,杨贵妃的“嫉妒”便是最明显的表现,从后宫佳丽三千到梅妃甚至是自己的姐妹,杨贵妃通通不容,而唐明皇也接受了杨贵妃的“嫉妒”专宠她一人,据正史记载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是天宝四年,那时候李隆基六十三岁,而杨玉环二十七岁,但是《长生殿》并没有写到唐明皇的老态反而恰恰相反把唐明皇描写的异常光鲜,在《闻铃》、《哭像》、《雨梦》等内容中,几乎是唐明皇一个人的独唱,而且在独唱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的情感,可谓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已经成为心灵与感情的完美契合。二是爱情与历史的完美融通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安史之乱的国家历史线,一条是李杨爱情故事线,两条线索交相辉映以男女主人宫的悲欢离合来敷衍兴亡治乱,上半部分写着李杨在歌舞升平中过着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生活,下半部分写着安禄山兵变,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李隆基在无奈之下被迫杀死心爱的杨玉环,在无限凄凉孤独,上本乐极,下本悲极,在情定之时候大兵兵临城下形成强烈对比。三是爱情失败后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仍然坚持不懈的追求与探索。马嵬之难,杨贵妃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她以她的生命换取唐王朝的飘摇半壁江山,虽然杨贵妃在马嵬结束了她的生命,但是这并不是李杨爱情故事的终结,而是他们从人间爱情向人仙之恋的转折点。在作品中,作者借剧中之人之口来对杨妃进行评价,唐明皇说她的死“为国捐躯”并且以隆重的祭礼,“祭汝含冤一国殇”;土地公公说她是“生克擦为国捐躯”;李龟年说她是“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永新和念奴在私祭时更为她恸哭,感叹贵妃生前之德。经过了马嵬之难杨贵妃与唐明皇一鬼一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杨贵妃在天上仍然不忘七夕之盟,把玩定情信物誓要“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 另一方面李隆基在地上悔恨,良心谴责“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对杨妃极度思念,经历了“冥追”、“闻铃”、“情悔”、“哭像”“ 神诉”“雨梦”“觅魂”,最终李杨的真情,使得牛郎织女为之动容,使得嫦娥为之肃然起敬,上至玉皇大帝,下至土地公公,都被调动起来为李杨的“重圆”而奔走。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承传演变加剧,从初步定型,到演变再到新变,递相承传演进,新的变异层出叠加,情节日益丰富曲折,思想日益深刻长远。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李杨故事自进入文艺创作的领域之后,历代作者都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开掘,尽管他们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尽相同,但他们对这一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已经做了广泛的探索,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嬗变 。
李杨爱情故事有唐至清,由简略的正史记载到充满传奇色彩的长篇巨作,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传播,并逐渐增加新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多源文化特征,合力推动着李杨爱情故事的承传与发展,其故事面貌在“层累叠加”形成过程中,呈现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正如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中指出的:故事“流传越久,枝叶添的越多,描写的越细碎”。在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轨迹具有着传承性、变异性和延伸性,经过铺陈敷演,李杨爱情逐渐由单一到庞杂,由零散到综合,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明佚名撰,康保成,点校.明清传奇选刊 惊鸿记 盐梅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白朴著,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清)洪昇著.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5.
[7]中山大学中文系编.《长生殿》讨论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关键词】:李杨爱情;承传;发展
自唐以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流变。李杨爱情故事流传甚广,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丰富和再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颇具意味的文学创作链。李杨爱情故事从史传到民间传说,在到文人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昭示了民间与文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李杨的故事是从史实一步步流传演变成就了今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早期的故事讲述中,写实的成分十分明显,之后李杨故事逐渐被加工润色,成为了虚构的文学题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李杨爱情故事不断发展,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传播,合力推动着李杨爱情故事的承传与发展,在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轨迹具有着传承性、变异性和延伸性,经过铺陈敷演,李杨爱情逐渐由单一到庞杂,由零散到综合,不断扩大,发展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李杨爱情故事初定型
最早歌咏杨贵妃之美与君王之宠的是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诗,而《清平调》三首只是对李杨爱情的片段描写,对李杨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最早将李杨故事与政治相联系在一起的是杜甫,安史之乱是杜甫诗的主题,他曾经为唐明皇、杨贵妃写了一些诗篇,以《哀江头》《丽人行》最为有名,这些诗篇是时代现实的反映,并不能作为故事来描写,因此这些诗歌对李杨爱情故事的发展并没有特殊的影响。《长恨歌》是李杨爱情故事发展的最早依据,他最早把李杨故事带入文学园地,此后任何在文学创作中的李杨故事都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他与《哀江头》等古诗不同,白居易是是通俗的说唱文学爱好者,白居易的时代是传奇盛行的时代,《长恨歌》本身也可以看作是《陈鸿《长恨歌传》的一部分。因为《长恨歌》与传奇、说唱有着这样一层关系,它对后世李杨爱情在杂剧、诸宫调、传奇作品中不断传承发展。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美化了李杨的爱情,把历史人物转化成传奇人物,歌颂他们“天成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深情,这对后来的作品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后来以否定的态度来写李杨的爱情故事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白居易不愧为现实主义大师,他既不因李杨爱情的严重后果而无视这一爱情的热烈和执着,又没有因为他们是帝妃中难得的钟情者而去宽恕他们的罪过。要而言之,炽热的恋情伴以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就是《长恨歌》前半部所写的主要内容。李杨爱情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给这对恋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也给国家人民带来一场浩劫。马嵬之后,李杨爱情便以新的面貌呈现。诗人深入唐明皇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杨玉环惨死在他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在这时,他才体会到杨玉环在他内心的位置和分量。悔恨吞噬了他的心,良心的自责使得他不得安宁,他追忆着失去的爱情,憧憬着与杨贵妃的魂魄重新相会。在诗中,死后杨贵妃变得更为可爱了。她虽列名仙籍,却不矜持,死亡断不了她的痴情,仙宫也收不住她的尘念,她原谅了;李隆基的负心她默念长生殿上的密誓“加诗”由于历史的局限,白居易不可能揭示李杨爱情悲剧的阶级本质,但《长恨歌》中“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帝王与宠妃的真挚与热烈的爱情。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对后来李杨爱情故事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位写李杨故事作者都从这里吸收过营养,得到过教益,《长恨歌》《长恨歌传》是李杨爱情故事发展演变的一座丰碑,它们标志着李杨故事的初步定型。它不但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形象,而且提供了思想和经验,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或者被全面继承,或被部分采纳,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成为借鉴的对象。 在《长恨歌》《长恨歌传》以外,一些唐人笔记小说如《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等又多多少少对李杨的故事进行了渲染。
二、李杨爱情故事之演化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李杨爱情故事题材的又一次发展演变,它主要是继承了《长恨歌》中的劝惩思想,并且在这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白朴的笔下,杨贵妃是个放荡的女子,由于她与安禄山“有些私事”才诱发了这个野心家的篡逆之心“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白朴描写李杨爱情悲剧,就是要批评爱情造成的国乱妃亡的严重后果,从而感慨兴亡,以示惩戒。在白朴的笔下,李杨爱情故事在杂剧中得到了新的面貌,人物形象更具个性化描写,尤其是杂剧第四折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抒情独唱,使得唐明皇人物形象闪烁光芒。《梧桐雨》对以后李杨戏影响很大,明清作者争相效仿,都将它视为李杨戏的开山之作。
元代杂剧作家王伯成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写了一本《天宝遗世诸宫调》,王伯成对天宝之乱的认识,在它的引中做了概括“开元至尊,为舞霓裳失政”“亡家若无安禄山,倾城谁知杨太真”。杨贵妃是作者极力否认的形象,被描写成为一个极其妖艳,淫荡的女人。他认为李杨,安禄山是酿成大祸的祸首。在这本诸宫调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华丽隽永的曲词,这些艺术成就,给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对杨贵妃的近乎色情的描写,对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的夸张破坏了李杨爱情故事的原来面貌。 明代传奇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有吴世美的《惊鸿记》,它以梅妃为女主角,以杨贵妃为较为次要的较色,从而将一幕幕古代帝王后妃间的恋爱场面呈现出来。作者把梅妃写成后妃的楷模,善跳惊鸿舞,精通诗书,进宫之后,后宫四万人,唐明皇都视若尘土。由于汉王酒醉调戏不成,便设计陷害梅妃,与杨国忠,杨韬光诡计把杨玉环弄进了宫里,来争夺梅妃的宠爱。尽管在作品中作者把很多美好的品德集中在梅妃身上,但是剧中的唐明皇爱杨贵妃胜似梅妃,“七夕私盟”“马嵬杀妃”“蜀道思妃”“马嵬移葬”“仙客蜀来”“幽明大会”中作者更多的笔墨来写杨玉环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杨玉环的形象一反常态在生死关头中表现出深明大义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杨贵妃在爱情上诚挚,主动代替君王受死。在“香囊起悼”中,唐明皇与梅妃拜倒在杨妃面前,为她殷勤祈祷。纵然《惊鸿记》最终的结局是唐明皇与梅妃几经离乱得以团圆相聚,但是剧中更让人动容的仍然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惊鸿记》,大大吸引了百姓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注意力,增加了百姓们对于李杨故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私欲情爱,与安禄山的暧昧不清的好奇以及兴趣。
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尤侗的《清平调》等杂剧也写到李杨的爱情故事,但是戏剧的主要人物是李白,与李杨爱情故事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三、李杨爱情故事之新创
《长生殿》是杨贵妃故事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完整,最完美的写照,也是李杨爱情故事演变发展的一座高峰。《长生殿》更为精彩的演绎了李杨的爱情故事,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学价值。焦循在《剧说》中说“洪升撰《长生殿》杂剧,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词句,又取古今剧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众所周知《长恨歌》是情重于讽但是《梧桐雨》讽多于情,偏于现实主义,《长生殿》借鉴继承了前代文艺作品关于情与讽的描写,把两者结合,情讽结合,不断的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传承发展。洪昇精心研究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传说,在《长恨歌》《梧桐雨》《惊鸿记》等作品的基础上,在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使李杨爱情故事以新的面貌傲居于文学之林中将李杨爱情故事推向了最高峰,洪昇對于李杨的故事有几点比较突出的发展。一是对于李杨爱情的描写,洪昇剔除了足以损害李杨爱情的一切描写,对内容的完整性说是一种进步,他接受了李杨故事在前人作品中所达到的成就,并且在此基础上坚定的按照传说的面目给李杨故事做了新的发展。在作品中杨贵妃的形象就是一个专一的妃子,她有着美丽姿色、美好情操,她完全不像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那个淫乱后宫,祸国殃民的妖妇。在《新唐书》、《惊鸿记》以及《梧桐雨》等作品中都曾指出杨贵妃原为寿王妃的不洁出身,但是在《长生殿》中她生于良家子,也不曾做过寿王的妃子,只是因为“德性温和,丰姿秀丽”,才被明皇册封为贵妃,而且在作品中杨贵妃还具有高深造诣,可以创作霓裳羽衣舞,美丽动人连唐明皇都为她击鼓伴奏,这样的帝妃爱情是如此热烈。杨贵妃一开始便以爱情的排他性来约束那个身为皇帝的唐明皇,杨贵妃的“嫉妒”便是最明显的表现,从后宫佳丽三千到梅妃甚至是自己的姐妹,杨贵妃通通不容,而唐明皇也接受了杨贵妃的“嫉妒”专宠她一人,据正史记载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是天宝四年,那时候李隆基六十三岁,而杨玉环二十七岁,但是《长生殿》并没有写到唐明皇的老态反而恰恰相反把唐明皇描写的异常光鲜,在《闻铃》、《哭像》、《雨梦》等内容中,几乎是唐明皇一个人的独唱,而且在独唱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的情感,可谓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已经成为心灵与感情的完美契合。二是爱情与历史的完美融通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安史之乱的国家历史线,一条是李杨爱情故事线,两条线索交相辉映以男女主人宫的悲欢离合来敷衍兴亡治乱,上半部分写着李杨在歌舞升平中过着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生活,下半部分写着安禄山兵变,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李隆基在无奈之下被迫杀死心爱的杨玉环,在无限凄凉孤独,上本乐极,下本悲极,在情定之时候大兵兵临城下形成强烈对比。三是爱情失败后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仍然坚持不懈的追求与探索。马嵬之难,杨贵妃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她以她的生命换取唐王朝的飘摇半壁江山,虽然杨贵妃在马嵬结束了她的生命,但是这并不是李杨爱情故事的终结,而是他们从人间爱情向人仙之恋的转折点。在作品中,作者借剧中之人之口来对杨妃进行评价,唐明皇说她的死“为国捐躯”并且以隆重的祭礼,“祭汝含冤一国殇”;土地公公说她是“生克擦为国捐躯”;李龟年说她是“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永新和念奴在私祭时更为她恸哭,感叹贵妃生前之德。经过了马嵬之难杨贵妃与唐明皇一鬼一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杨贵妃在天上仍然不忘七夕之盟,把玩定情信物誓要“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 另一方面李隆基在地上悔恨,良心谴责“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对杨妃极度思念,经历了“冥追”、“闻铃”、“情悔”、“哭像”“ 神诉”“雨梦”“觅魂”,最终李杨的真情,使得牛郎织女为之动容,使得嫦娥为之肃然起敬,上至玉皇大帝,下至土地公公,都被调动起来为李杨的“重圆”而奔走。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承传演变加剧,从初步定型,到演变再到新变,递相承传演进,新的变异层出叠加,情节日益丰富曲折,思想日益深刻长远。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李杨故事自进入文艺创作的领域之后,历代作者都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对这一题材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开掘,尽管他们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尽相同,但他们对这一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已经做了广泛的探索,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嬗变 。
李杨爱情故事有唐至清,由简略的正史记载到充满传奇色彩的长篇巨作,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传播,并逐渐增加新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多源文化特征,合力推动着李杨爱情故事的承传与发展,其故事面貌在“层累叠加”形成过程中,呈现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正如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中指出的:故事“流传越久,枝叶添的越多,描写的越细碎”。在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李杨爱情故事演变轨迹具有着传承性、变异性和延伸性,经过铺陈敷演,李杨爱情逐渐由单一到庞杂,由零散到综合,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明佚名撰,康保成,点校.明清传奇选刊 惊鸿记 盐梅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白朴著,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清)洪昇著.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5.
[7]中山大学中文系编.《长生殿》讨论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