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贵寻茶之旅,是一条“非主流”的旅行线路。因为好的茶叶,就像是名贵药材,从来都不会生在寻常路边。徐志摩诗曰:智慧就像地狱的花朵,只有进得去出得来的人才能采得。好茶也这样,它是悬崖药,地狱花,只有不断至所未至的寻访才能识得。
川贵寻茶的第二站,我们抵达四川峨眉县,不为登蜀山代表峨眉山,只为寻川茶隐者峨眉茶。
茶山远上白云间,欲寻见采得,需有诚心,还得有缘。我们沿着河边的盘山公路开了几分钟,乡村小路便到了尽头。路尽头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村里似乎平时很少有外人拜访。当我们车停在路口时,很多村民都来围观。向围观的村民打听才得知,这儿是思经乡大河村,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
寻茶远上白云巅
车出名山县后,一路沿着青衣江边的峭壁,在318国道上蜿蜒。318国道上成群结队的骑行者,身在地狱,眼在天堂,心在山之彼端的西藏;我们寻茶小分队,诗与远方都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园间。
骑行者们骑车进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旅行。而我们在峨眉寻茶,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邂逅——我们没有预约茶农,只看到有茶园散落在悬崖上,就让车辆偏离318国道,沿着河边更狭窄陡峭的乡间小道上山。
车头一拐,拐出了柳暗花明:上方,一条铁索桥飞架南北,我们扶着铁索桥走过木质的桥面;脚底,湍急的河水撞击青色的巨石,河水的轰鸣声与快门声交相辉映。
领队菜叔催促铁索桥上拍照、画画、写打油诗的文艺青年们赶紧上路,我们的旅行有诗与田野,但更要有远方的茶园——当我们在铁索桥上嗨时,菜叔在桥下向老乡打听哪儿有茶园,老乡挥一挥手向云雾缭绕的山顶,那儿有大片的高山茶。菜叔铁索桥下问老乡的场景,让我想到《寻隐者不遇》的诗篇: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去。
茶山远上白云间,欲寻见采得,需有诚心,还得有缘。我们沿着河边的盘山公路开了几分钟,乡村小路便到了尽头。路尽头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村里似乎平时很少有外人拜访。当我们车停在路口时,很多村民都来围观。向围观的村民打听才得知,这儿是思经乡大河村,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
村民们把我们带到他们家的茶园。这里的茶叶都不成规模,茶树星星点点散落在竹林与玉米地间。村里有三、四十户人家,每家有三、四亩茶园。因为不成规模,所以村里没有自己的炒制作坊。每到菜茶的季节,就会有名山县的茶叶贩子来收鲜叶。茶叶贩子把鲜叶价格压得很低,村里茶叶虽然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每家每户靠卖鲜叶,一年也只有3000元收成。今年名山县的茶叶贩子不知什么原因没来收茶叶,村民们只能把鲜叶送到几公里外的思经乡茶叶加工厂。面对“送上门来的生意”,茶叶加工厂老板把价格压得比名山茶叶贩子还低。
“我们辛辛苦苦把茶叶送下山,价格低不说,有时他们还不要,鲜叶有保鲜期,经不起路上来回折腾,再加上我们背回来也没用,所以当鲜叶他们不收,我们也不背回家时,直接倒掉了!”村民们看我们边询问边做笔记,还长枪短炮到处拍照,以为我们是上头来的调查记者,争先恐后的向我们反映问题。
村民们纯朴热情,邀我们到家里品茶吃饭。有老伯拎出蛇皮袋抓起自炒的茶给我们泡上。茶水进口,甘醇和菜香扑面而来,菜叔看着茶眼神不动了!
“没事,您放心喝吧,这水是山泉水烧的,这茶是我家做饭的锅炒的!”老伯一句话点明了茶水甘醇和菜香扑面的秘密。纯朴的村民与乡土的茶叶让菜叔动了真感情,和村民合作的念头开始萌芽。下意识的问茶叶施不施化肥打不打农药?
村民们将纯朴进行到底:“化肥是必须要施的,除草剂和杀虫剂肯定要打的,就像是庄稼,没有不施化肥打农药的。”
听到村民这话,菜叔喝进嘴的茶差点没喷出来,要带走当茶叶校品的自制茶也放下了——没想到这云端之上的村庄,化肥和农药也无孔不入。没想到要寻一方静土,这么难!
扩张的茶与萎缩的家
从大河村出来,菜叔边开车边品从村里带出的茶叶,茶水有一丝甘醇,一丝菜香,还夹杂着一丝找茶人的悲伤。
“一般,我们都认为小规模化生产的茶叶,更安全,其实不然。这样生产的产品没有生产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验,所有的一切都不可控!”菜叔开着车走在更高的盘山公路上,摇身从文艺青年变成专业的“民间找茶人”大叔,开始向我们普及茶叶安全知识。
菜叔的茶叶布道让我们如坠云雾,车辆却坠进了真正的云雾——从河谷沿着悬崖间的公路盘旋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鱼泉乡青元村,一处海拔1400多米高的高山茶场上。在这儿我们找到一位做茶做出规模的茶农小张。
小张的茶园是由一处梯田改建而来。青元村种茶的历史,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有泥石流风险的梯田不允许再种庄稼了,因为茶园也可算到林地的范畴,于是村里就有人开始把梯田改成茶园。
小张的茶园是4年前建的,因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地荒废,于是他就承包了几百亩来种茶。山上的生态环境好,小张的茶园很快就通过了有机茶生态认证。
“茶的质量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没有采茶的人!因为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没有出去的也基本上都下山住进县城了。我平时也住在县城,只有采茶时,有车专门运人上山采茶时我才会回村!”小张开着车载着我们在他的茶园巡视,摄影师想拍摄“高山采茶归”的场景,寻遍全村的茶园,总算在一处临河的悬崖边发现一位采茶的老奶奶。 摄影师把捕捉到的“留守老人采茶忙”的画面给小张看,小张呵呵一笑——画面上的留守老人正是他母亲。
生活茶叶瓜果间
车辆在河谷间的竹林里穿梭,满目青翠欲滴是天府之国的夏日常态。
河谷边的乡村公路很窄,窄得地图上都没有标记。再加上一路都在修路,路限时通行。领队菜叔每走一段都要向修路的师傅确认:“您确定今天晚上不封路,还可通行?”得到师傅肯定的答复后菜叔才继续前行。
我们要去的是一座名为黑苞山的山峰,据说山顶有一个制茶的村庄,住着一个名叫周春文的制茶手艺人。
越往黑苞山上走,我们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本来在山谷里,还有零星的茶园,但越往黑苞山上开,茶园越来越少。最后连一株茶树都没有了,满山遍野都是桃树和李树。
开始时,进黑苞山只有一条路。但每走过几百米远,前方就有一个岔路口。就像是一株桃树,最开始只有一个主干,越往上分枝越来越多。最终,我们就像一只小蚂蚁,淹没在数不清的桃树树枝里。天色已晚,再加上黑苞山,这样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让我们不由自主把“寻茶之路”和“不归路”联系在一起。
前方出现一个扛锄头走过的老农,菜叔连忙下车询问。听到“周春文”三个字,老农把手往上黑苞山更深处一指——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再问问,终于在天黑时迷失在黑苞山里。这时,找不找得到茶艺人周春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到打尖住店的地儿。
趁着晚霞余辉,菜叔指了指前村庄里最高大上的房子:“那儿估计有客栈,走起!”
踏破铁鞋无觅处,村里最高大上的房子还真的是客栈,更巧的是这儿就是周春文家。但周春文并不在这里,此时他正在山顶的茶叶作坊制茶。
在山顶一处三合院中,我们见到了传中的黑苞山茶艺人周春文:他一手夹着霸气的自卷烟,一只手正在给送茶青的茶农们过秤,一只花狗正围着他摇尾巴!
“扛上花,过来!”看到有客人来,周春文停止工作,坐在竹椅上边和来访者闲聊边给“扛上花”顺毛。
周春文坐定后,先不和寻茶者说茶,先介绍他的狗:“我们四川人喜欢搓麻将,而加工茶叶很辛苦不能常搓,就给这只狗取了‘扛上花’这个名字。加工茶叶时‘扛上花’在茶艺人间跑来跑走,我们做茶叶时就不像做茶,而像搓麻将了!”
黑苞山自古以来就有做茶的传统,但是近几年茶叶不紧气,黑苞山的村民越来越多的开始把茶园改成果园。现如今,黑苞山水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超过茶园。周春文一家是黑苞山为数不多的几家专注于制茶的艺人。不但自家的茶园没有减少,还收购茶民们的茶青做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家族企业:自己负责普通的传统茶的生产,这是黑苞山的世代传承特色;儿子管技术研发高端茶叶,开始出“芽丁玉竹”、“峨眉紫笋”、“千年白芽”等好几种全新茶叶产品;女儿负责销售,已经在成都开出茶叶专卖店,在北京和上海也开了加盟店……
黑苞山的茶叶,已经从自发形成的精放茶叶生产,走向集约品牌化时代。在全国寻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黑苞山,在全国各大茶叶产区,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黑苞山之后,川贵寻茶四川部分就终结。我们离开峨眉县前往成都开始贵州篇。寻茶上半部,经蜀道难,川茶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下半部,做黔之驴,黔茶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川贵寻茶的第二站,我们抵达四川峨眉县,不为登蜀山代表峨眉山,只为寻川茶隐者峨眉茶。
茶山远上白云间,欲寻见采得,需有诚心,还得有缘。我们沿着河边的盘山公路开了几分钟,乡村小路便到了尽头。路尽头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村里似乎平时很少有外人拜访。当我们车停在路口时,很多村民都来围观。向围观的村民打听才得知,这儿是思经乡大河村,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
寻茶远上白云巅
车出名山县后,一路沿着青衣江边的峭壁,在318国道上蜿蜒。318国道上成群结队的骑行者,身在地狱,眼在天堂,心在山之彼端的西藏;我们寻茶小分队,诗与远方都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园间。
骑行者们骑车进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旅行。而我们在峨眉寻茶,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邂逅——我们没有预约茶农,只看到有茶园散落在悬崖上,就让车辆偏离318国道,沿着河边更狭窄陡峭的乡间小道上山。
车头一拐,拐出了柳暗花明:上方,一条铁索桥飞架南北,我们扶着铁索桥走过木质的桥面;脚底,湍急的河水撞击青色的巨石,河水的轰鸣声与快门声交相辉映。
领队菜叔催促铁索桥上拍照、画画、写打油诗的文艺青年们赶紧上路,我们的旅行有诗与田野,但更要有远方的茶园——当我们在铁索桥上嗨时,菜叔在桥下向老乡打听哪儿有茶园,老乡挥一挥手向云雾缭绕的山顶,那儿有大片的高山茶。菜叔铁索桥下问老乡的场景,让我想到《寻隐者不遇》的诗篇: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去。
茶山远上白云间,欲寻见采得,需有诚心,还得有缘。我们沿着河边的盘山公路开了几分钟,乡村小路便到了尽头。路尽头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村里似乎平时很少有外人拜访。当我们车停在路口时,很多村民都来围观。向围观的村民打听才得知,这儿是思经乡大河村,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
村民们把我们带到他们家的茶园。这里的茶叶都不成规模,茶树星星点点散落在竹林与玉米地间。村里有三、四十户人家,每家有三、四亩茶园。因为不成规模,所以村里没有自己的炒制作坊。每到菜茶的季节,就会有名山县的茶叶贩子来收鲜叶。茶叶贩子把鲜叶价格压得很低,村里茶叶虽然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每家每户靠卖鲜叶,一年也只有3000元收成。今年名山县的茶叶贩子不知什么原因没来收茶叶,村民们只能把鲜叶送到几公里外的思经乡茶叶加工厂。面对“送上门来的生意”,茶叶加工厂老板把价格压得比名山茶叶贩子还低。
“我们辛辛苦苦把茶叶送下山,价格低不说,有时他们还不要,鲜叶有保鲜期,经不起路上来回折腾,再加上我们背回来也没用,所以当鲜叶他们不收,我们也不背回家时,直接倒掉了!”村民们看我们边询问边做笔记,还长枪短炮到处拍照,以为我们是上头来的调查记者,争先恐后的向我们反映问题。
村民们纯朴热情,邀我们到家里品茶吃饭。有老伯拎出蛇皮袋抓起自炒的茶给我们泡上。茶水进口,甘醇和菜香扑面而来,菜叔看着茶眼神不动了!
“没事,您放心喝吧,这水是山泉水烧的,这茶是我家做饭的锅炒的!”老伯一句话点明了茶水甘醇和菜香扑面的秘密。纯朴的村民与乡土的茶叶让菜叔动了真感情,和村民合作的念头开始萌芽。下意识的问茶叶施不施化肥打不打农药?
村民们将纯朴进行到底:“化肥是必须要施的,除草剂和杀虫剂肯定要打的,就像是庄稼,没有不施化肥打农药的。”
听到村民这话,菜叔喝进嘴的茶差点没喷出来,要带走当茶叶校品的自制茶也放下了——没想到这云端之上的村庄,化肥和农药也无孔不入。没想到要寻一方静土,这么难!
扩张的茶与萎缩的家
从大河村出来,菜叔边开车边品从村里带出的茶叶,茶水有一丝甘醇,一丝菜香,还夹杂着一丝找茶人的悲伤。
“一般,我们都认为小规模化生产的茶叶,更安全,其实不然。这样生产的产品没有生产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验,所有的一切都不可控!”菜叔开着车走在更高的盘山公路上,摇身从文艺青年变成专业的“民间找茶人”大叔,开始向我们普及茶叶安全知识。
菜叔的茶叶布道让我们如坠云雾,车辆却坠进了真正的云雾——从河谷沿着悬崖间的公路盘旋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鱼泉乡青元村,一处海拔1400多米高的高山茶场上。在这儿我们找到一位做茶做出规模的茶农小张。
小张的茶园是由一处梯田改建而来。青元村种茶的历史,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有泥石流风险的梯田不允许再种庄稼了,因为茶园也可算到林地的范畴,于是村里就有人开始把梯田改成茶园。
小张的茶园是4年前建的,因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地荒废,于是他就承包了几百亩来种茶。山上的生态环境好,小张的茶园很快就通过了有机茶生态认证。
“茶的质量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没有采茶的人!因为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没有出去的也基本上都下山住进县城了。我平时也住在县城,只有采茶时,有车专门运人上山采茶时我才会回村!”小张开着车载着我们在他的茶园巡视,摄影师想拍摄“高山采茶归”的场景,寻遍全村的茶园,总算在一处临河的悬崖边发现一位采茶的老奶奶。 摄影师把捕捉到的“留守老人采茶忙”的画面给小张看,小张呵呵一笑——画面上的留守老人正是他母亲。
生活茶叶瓜果间
车辆在河谷间的竹林里穿梭,满目青翠欲滴是天府之国的夏日常态。
河谷边的乡村公路很窄,窄得地图上都没有标记。再加上一路都在修路,路限时通行。领队菜叔每走一段都要向修路的师傅确认:“您确定今天晚上不封路,还可通行?”得到师傅肯定的答复后菜叔才继续前行。
我们要去的是一座名为黑苞山的山峰,据说山顶有一个制茶的村庄,住着一个名叫周春文的制茶手艺人。
越往黑苞山上走,我们越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本来在山谷里,还有零星的茶园,但越往黑苞山上开,茶园越来越少。最后连一株茶树都没有了,满山遍野都是桃树和李树。
开始时,进黑苞山只有一条路。但每走过几百米远,前方就有一个岔路口。就像是一株桃树,最开始只有一个主干,越往上分枝越来越多。最终,我们就像一只小蚂蚁,淹没在数不清的桃树树枝里。天色已晚,再加上黑苞山,这样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让我们不由自主把“寻茶之路”和“不归路”联系在一起。
前方出现一个扛锄头走过的老农,菜叔连忙下车询问。听到“周春文”三个字,老农把手往上黑苞山更深处一指——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再问问,终于在天黑时迷失在黑苞山里。这时,找不找得到茶艺人周春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到打尖住店的地儿。
趁着晚霞余辉,菜叔指了指前村庄里最高大上的房子:“那儿估计有客栈,走起!”
踏破铁鞋无觅处,村里最高大上的房子还真的是客栈,更巧的是这儿就是周春文家。但周春文并不在这里,此时他正在山顶的茶叶作坊制茶。
在山顶一处三合院中,我们见到了传中的黑苞山茶艺人周春文:他一手夹着霸气的自卷烟,一只手正在给送茶青的茶农们过秤,一只花狗正围着他摇尾巴!
“扛上花,过来!”看到有客人来,周春文停止工作,坐在竹椅上边和来访者闲聊边给“扛上花”顺毛。
周春文坐定后,先不和寻茶者说茶,先介绍他的狗:“我们四川人喜欢搓麻将,而加工茶叶很辛苦不能常搓,就给这只狗取了‘扛上花’这个名字。加工茶叶时‘扛上花’在茶艺人间跑来跑走,我们做茶叶时就不像做茶,而像搓麻将了!”
黑苞山自古以来就有做茶的传统,但是近几年茶叶不紧气,黑苞山的村民越来越多的开始把茶园改成果园。现如今,黑苞山水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超过茶园。周春文一家是黑苞山为数不多的几家专注于制茶的艺人。不但自家的茶园没有减少,还收购茶民们的茶青做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家族企业:自己负责普通的传统茶的生产,这是黑苞山的世代传承特色;儿子管技术研发高端茶叶,开始出“芽丁玉竹”、“峨眉紫笋”、“千年白芽”等好几种全新茶叶产品;女儿负责销售,已经在成都开出茶叶专卖店,在北京和上海也开了加盟店……
黑苞山的茶叶,已经从自发形成的精放茶叶生产,走向集约品牌化时代。在全国寻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黑苞山,在全国各大茶叶产区,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黑苞山之后,川贵寻茶四川部分就终结。我们离开峨眉县前往成都开始贵州篇。寻茶上半部,经蜀道难,川茶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下半部,做黔之驴,黔茶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