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意义在于审美,在教学中着眼于开发文本的美育因素,实现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教化功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实现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本文旨在从抗争者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美学意义进行审视,从而带给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与启迪。
关键词:抗争者;悲剧命运;美学审视;认识启迪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53-02
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是一部悲剧作品,它要表现的悲剧从美学范畴讲是与崇高相通的,它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痛、悲惨、不幸与死亡,因为那不是由悲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的,不具备美学意义。美学范畴的悲剧重在表现苦难和毁灭的过程,是为了突出真、善、美的价值,引起欣赏者对丑恶势力强烈否定的高度认同,在认识和情感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再生和提升。小说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在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多重毒害、迫害下幸福追求、生命权利、生存希望被逐步扼杀的悲剧形象。这个没有名字,人生的全部符号只能永远成为“祥林嫂”的抗争者,在无尽的耻辱、难言的痛苦中苦苦挣扎,艰难地争取着她微小的生存权利与呼吸空间,以带血的泪走完悲剧人生的全过程,其悲剧式的抗争过程时刻闪耀着美学的光辉。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形象。在第一任丈夫祥林死去之后,失去封建家庭男权支撑的祥林嫂,不堪忍受“严厉婆婆”对一个寡妇精神的虐待与折磨,决然逃出到鲁镇打工,从此开始了她由纯粹的依附者向命运抗争者的裂变。
鲁四老爷家的活儿固然极重极累,但她却毫不计较地承担了下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了个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地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就这样繁重的劳动,艰辛的生活,祥林嫂却反满足。如果说她刚到鲁四老爷家时还带着死去丈夫的悲哀,此时,却“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她而言,通过“出逃打工”争取到远离来自族权代言人婆婆的精神压迫,在辛苦的劳作中获得微小的精神休憩与满足更为可贵。等到被婆婆派人寻找、抢回并卖到深山里去,她也曾“失色”“哭喊”“干嚎”“撞香案”,但当她能够与第二任丈夫贺老六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生活,没有所谓婆婆的精神虐待,并且能够拥有儿子阿毛时,她也便得到了满足,“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虽然,这个时候的头上已在“克夫”之后多了“改嫁二夫”的箍环,但其争取权利的朴素愿望以及抗争者顽强的生命力却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其善、其美。
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断送于伤寒、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又一次降临的厄运让她再次失去了男尊女卑社会下所依附的男权,陷入孤绝境地:“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又一次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再来鲁镇做工,接踵而致的打击使她的境遇发生了巨变:“……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此时的她虽然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生存,但精神上的打击与命运的不幸却始终在折磨着她,特别是面对鲁镇的人们冷漠、鄙视、嘲笑依旧,她全不理会,她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反复背说着几乎一字不差的文字,而她的丧子之痛、额头的伤疤却只不过是给有恶意、无恶意的闲人添加了百无聊赖平庸琐碎生活中的佐料。可怜的抗争者在不幸命运的接连打击下,感情已没有太多变化,精神也变得麻木迟钝起来。
四叔的皱眉,四婶的不满,男人的没趣,女人的鄙薄,孩子的吃惊,柳妈的不耐烦,使祥林嫂更加生活在孤独的冰冷世界——属于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可贵的是,万般无奈、满怀伤痛的她仍然没有放弃抗争:当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自己已无权分配,当夫死子丧的悲惨经历已换不来闲人们的一丝同情,当腊月时节除去烧火之外唯有闲坐,当柳妈诡秘讲述“锯刑”的传说让自已神色恐怖,她“总是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她以默默的隐忍和艰辛的劳作开始了封建社会最下层的女性最为悲壮的抗争——为镇西头的土地庙捐门槛,这是她在百般苦求之后才被庙祝允许,也是可以彻底改变自己处境命运的最后一根希望的稻草,为了抓住它,她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然而将近一年的劳作与拼争以及全部的积蓄换回的“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劳作时做得更出力”却如昙花一现,祭祖时的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四婶慌忙的阻止声中无情地走向荡然无存,在鲁镇人的眼中,自己的负罪与不祥并没有丝毫减少,自己依然孤独地挣扎在没有一丝温暖的冰冷世界!破釜沉舟式的最后一搏却换不来生存空间丝毫改变的印证,她的精神支柱一瞬间轰然倒塌,这一回她变化非常大:眼睛窈陷、精神不济、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至此,始终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悲剧人物终于被封建制度的合力无情地推向了遗弃与死亡的边缘。
当整个鲁镇准备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好运气的祝福之时,“头发全白、瘦削不堪、神情呆滞、行乞无处、沦为活物”的祥林嫂仍然进行着她最后的挣扎,她深陷于渴望有地狱(死后可以与儿子阿毛相见)和害怕有地狱(死后会遭锯刑之苦)的痛苦之中,遭受着精神深处最后的磨折。在地位、身份比柳妈高得多,“识字,又是出门人”的“我”也只能给她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后,祥林嫂的心彻底地死灭了,她在寒冷、孤独、痛苦、饥饿、绝望中必然地、无声地死去。
鲁讯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的确,作为一部悲剧作品,《祝福》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朴实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命运抗争者一步一步逼向死亡的。良善、勤劳、隐忍、坚强、始终在与不幸的命运、统治的压迫、男权的禁铟、神权的毒害、世人的冷眼不屈抗争的祥林嫂无疑是“有价值的美与闪光”,这一挣扎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苦难妇女却始终经受着腐朽制度与封建政权对其肉体与精神的无情摧残与戗害,最终走向毁灭,奏出了一曲抗争式的悲歌,美与闪光毁灭的过程给了我们更多的认识与启迪。我们从悲剧矛盾冲突展开、发展地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所有恶势力的丑恶和凶残,认识到与恶势力进行抗争并受到打击摧残的悲剧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以及她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深刻感受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妇女群体的命运轨迹,清楚认识到旧社会、旧制度的万恶。
鲁迅的好友、教育家许寿裳曾有这样评论:“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2]。从美学的角度讲,祥林嫂不仅是一个悲剧形象,更是一个美的形象,美在精神,美在力量,美在启示,美在唤醒。个体的祥林嫂是死去了,但她的精神和品质却作为一种崇高美得到了永生,她的形象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感中反思悲剧的根源,洗涤心灵的尘埃,唤醒沉睡的灵魂,坚定抗争的信念,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铲除旧制度、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政权、创造新时代的斗争中去。这样,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文本,我们才会真正领略到它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悲剧人物、悲剧命运的美学价值便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
[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
关键词:抗争者;悲剧命运;美学审视;认识启迪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53-02
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是一部悲剧作品,它要表现的悲剧从美学范畴讲是与崇高相通的,它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痛、悲惨、不幸与死亡,因为那不是由悲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的,不具备美学意义。美学范畴的悲剧重在表现苦难和毁灭的过程,是为了突出真、善、美的价值,引起欣赏者对丑恶势力强烈否定的高度认同,在认识和情感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再生和提升。小说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在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多重毒害、迫害下幸福追求、生命权利、生存希望被逐步扼杀的悲剧形象。这个没有名字,人生的全部符号只能永远成为“祥林嫂”的抗争者,在无尽的耻辱、难言的痛苦中苦苦挣扎,艰难地争取着她微小的生存权利与呼吸空间,以带血的泪走完悲剧人生的全过程,其悲剧式的抗争过程时刻闪耀着美学的光辉。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形象。在第一任丈夫祥林死去之后,失去封建家庭男权支撑的祥林嫂,不堪忍受“严厉婆婆”对一个寡妇精神的虐待与折磨,决然逃出到鲁镇打工,从此开始了她由纯粹的依附者向命运抗争者的裂变。
鲁四老爷家的活儿固然极重极累,但她却毫不计较地承担了下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了个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地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就这样繁重的劳动,艰辛的生活,祥林嫂却反满足。如果说她刚到鲁四老爷家时还带着死去丈夫的悲哀,此时,却“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她而言,通过“出逃打工”争取到远离来自族权代言人婆婆的精神压迫,在辛苦的劳作中获得微小的精神休憩与满足更为可贵。等到被婆婆派人寻找、抢回并卖到深山里去,她也曾“失色”“哭喊”“干嚎”“撞香案”,但当她能够与第二任丈夫贺老六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生活,没有所谓婆婆的精神虐待,并且能够拥有儿子阿毛时,她也便得到了满足,“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虽然,这个时候的头上已在“克夫”之后多了“改嫁二夫”的箍环,但其争取权利的朴素愿望以及抗争者顽强的生命力却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其善、其美。
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断送于伤寒、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又一次降临的厄运让她再次失去了男尊女卑社会下所依附的男权,陷入孤绝境地:“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又一次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再来鲁镇做工,接踵而致的打击使她的境遇发生了巨变:“……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此时的她虽然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生存,但精神上的打击与命运的不幸却始终在折磨着她,特别是面对鲁镇的人们冷漠、鄙视、嘲笑依旧,她全不理会,她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反复背说着几乎一字不差的文字,而她的丧子之痛、额头的伤疤却只不过是给有恶意、无恶意的闲人添加了百无聊赖平庸琐碎生活中的佐料。可怜的抗争者在不幸命运的接连打击下,感情已没有太多变化,精神也变得麻木迟钝起来。
四叔的皱眉,四婶的不满,男人的没趣,女人的鄙薄,孩子的吃惊,柳妈的不耐烦,使祥林嫂更加生活在孤独的冰冷世界——属于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可贵的是,万般无奈、满怀伤痛的她仍然没有放弃抗争:当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自己已无权分配,当夫死子丧的悲惨经历已换不来闲人们的一丝同情,当腊月时节除去烧火之外唯有闲坐,当柳妈诡秘讲述“锯刑”的传说让自已神色恐怖,她“总是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她以默默的隐忍和艰辛的劳作开始了封建社会最下层的女性最为悲壮的抗争——为镇西头的土地庙捐门槛,这是她在百般苦求之后才被庙祝允许,也是可以彻底改变自己处境命运的最后一根希望的稻草,为了抓住它,她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然而将近一年的劳作与拼争以及全部的积蓄换回的“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劳作时做得更出力”却如昙花一现,祭祖时的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四婶慌忙的阻止声中无情地走向荡然无存,在鲁镇人的眼中,自己的负罪与不祥并没有丝毫减少,自己依然孤独地挣扎在没有一丝温暖的冰冷世界!破釜沉舟式的最后一搏却换不来生存空间丝毫改变的印证,她的精神支柱一瞬间轰然倒塌,这一回她变化非常大:眼睛窈陷、精神不济、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至此,始终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悲剧人物终于被封建制度的合力无情地推向了遗弃与死亡的边缘。
当整个鲁镇准备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好运气的祝福之时,“头发全白、瘦削不堪、神情呆滞、行乞无处、沦为活物”的祥林嫂仍然进行着她最后的挣扎,她深陷于渴望有地狱(死后可以与儿子阿毛相见)和害怕有地狱(死后会遭锯刑之苦)的痛苦之中,遭受着精神深处最后的磨折。在地位、身份比柳妈高得多,“识字,又是出门人”的“我”也只能给她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后,祥林嫂的心彻底地死灭了,她在寒冷、孤独、痛苦、饥饿、绝望中必然地、无声地死去。
鲁讯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的确,作为一部悲剧作品,《祝福》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朴实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命运抗争者一步一步逼向死亡的。良善、勤劳、隐忍、坚强、始终在与不幸的命运、统治的压迫、男权的禁铟、神权的毒害、世人的冷眼不屈抗争的祥林嫂无疑是“有价值的美与闪光”,这一挣扎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苦难妇女却始终经受着腐朽制度与封建政权对其肉体与精神的无情摧残与戗害,最终走向毁灭,奏出了一曲抗争式的悲歌,美与闪光毁灭的过程给了我们更多的认识与启迪。我们从悲剧矛盾冲突展开、发展地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所有恶势力的丑恶和凶残,认识到与恶势力进行抗争并受到打击摧残的悲剧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以及她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深刻感受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妇女群体的命运轨迹,清楚认识到旧社会、旧制度的万恶。
鲁迅的好友、教育家许寿裳曾有这样评论:“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2]。从美学的角度讲,祥林嫂不仅是一个悲剧形象,更是一个美的形象,美在精神,美在力量,美在启示,美在唤醒。个体的祥林嫂是死去了,但她的精神和品质却作为一种崇高美得到了永生,她的形象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感中反思悲剧的根源,洗涤心灵的尘埃,唤醒沉睡的灵魂,坚定抗争的信念,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铲除旧制度、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政权、创造新时代的斗争中去。这样,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文本,我们才会真正领略到它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悲剧人物、悲剧命运的美学价值便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
[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