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互动式教学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下功夫。其中,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作为思政课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获得感。在教学设计上借鉴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型,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积极情绪体验;BOPPPS教学模型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教学任务,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要维护好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阵地,不仅要使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夯实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获得感〔1〕。
  受新冠疫情影响,课堂内学生人数受到了严格控制。因此各高校同时采取了分班授课、网络直播、慕课在线课程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停课不停学”,确保教学任务按期完成。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可以借鉴这一理论,坚持以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课堂互动的主要参考标准,适时调整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方式,在不影响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笔者结合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型理念。其中导言和目标两个环节作为第一阶段注重引起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前测、参与式学习和后测三个环节重在深化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结论作为最后阶段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内容。
  二、积极情绪体验对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研究人的潜能和优秀品德的科学,是对理想的个人机能进行研究,旨在发现个体在团体中良好发挥的因素,以此来增进个人健康幸福的发展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用一种更加开放的视角关注人的动机和能力,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审视人的诸多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为有效的优化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互动模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完成课程学习提供了指引。
  (一)积极情绪体验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的不足
  作为该理论思想的核心部分,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是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重点研究个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受新冠疫情影响,高校思政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内容方面,后疫情时代的思政课内容会增加与疫情相关的知识点,可能会引起心智尚未成熟学生的负面情绪反应,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方式方面,受疫情影响,部分思政课程由传统的课堂授课,逐步转变为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虚拟的空间中,因缺乏实体教学环境,需要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对于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降低了学习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其学习效果并不好,容易引发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间的矛盾。在教学方法方面,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弱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职能,教学软件提供的辅助功能虽能确保学生的出勤率,但却无法让教师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大了教师课堂检验学生授课情况的难度。
  (二)积极情绪体验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对策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更多关注师生间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学生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发展具有主体性,决定个体发展主要因素的是个体自身〔2〕。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可以逐步增加师生互动的设计,授课内容也应侧重学生思想潜力的培养。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的六大美德、积极品质以及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并在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安排、过程实施和课后反馈等环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受到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在传授学习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身心素质,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心态以及缓解压力的技巧,让学生们在思政课堂中感受幸福和快乐。教师在教育方法的运用时,应充分考虑“00”后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多维度需求,反之,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抵触的心理体验。当然,教师既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也要懂得對学生不合理需求进行引导和转化,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解析解惑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综合性等特点,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需求。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应结合后疫情时代实际情况,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互动模式设计
  BOPPPS教学模型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以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反馈的互动教学过程模型〔3〕。该模型支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块化分解,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在互动教学中可以借鉴BOPPPS教学模型,并根据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大约15分钟的自然规律,将授课内容分为45分钟左右的6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设计承前启后的内容〔4〕。
  (一)导言作为思政课程的开端,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一段有效的导言是以简短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教师借助导言,向学生们阐述学习本次课程内容的理由,强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不同情况下本次授课内容的应用方式;同时,将课堂主题与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或即将学习的知识相衔接,提出一个与时事相结合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作为刺激,引导学生顺利的进入随后的核心内容教学环节;导言可以是语言、有趣的图片、图表及视频等多种形式。   (二)目标与预期效果是课程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效果。导言结束后,教师需明确提出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与预期效果,重点指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学习价值,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避免学生将注意力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迭区域。在学习目标与预期效果设计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要求,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否能够正确的辨识出将要学习的内容,确保学习目标能够与预期效果前后一致。预期效果相较于目标意味着更为广泛的教学目的,描述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前测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起点的标准,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掌握学生已学知识内容、学习兴趣以及能力的工具。前测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督促学生回顾先导知识,找准自身不足,为随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并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前测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让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及挫败感。前测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采用调查问卷、随堂考试、小结测试、小组讨论以及开放式提问等方式。
  (四)高校思政课堂中,参与式学习分为师生间互动与教师引导学生间互动两种形式。师生间互动的教学设计可以是:教师列出问题,学生以书写简答题的方式回答;随机选择3-5名学生进行随堂分享;使用问卷星、雨课堂等多媒體软件开展线上答题,收集答案后随堂分享等形式。学生间互动的教学设计可以是:针对授课内容中的某一特定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特定情景模拟下的角色扮演;学生间相互问答与互评等形式。参与式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掌握知识要点,锻炼他们随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后测是教师掌握学生是否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检验方式,必须与开始课程时所设计的学历类型和程度相契合。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试,了解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随后的课程设计进行调整。针对不同的思政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后测设计。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进行测试;对于时政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时事与理论相结合,采用情景模拟或者辩论赛等形式;对于思想引领及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则可以采用撰写短文或评论。
  (六)结论是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与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反思并整合课堂所学内容,重新检查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总结的时间不宜过长,教师或学生皆可以完成本环节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总结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为下节课的教学提出要求;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认可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2018-04-26.
  [2]刘翔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春慧.基于积极情绪体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57.
  [4]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5.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济南  250100
其他文献
[摘 要] 職业院校中口腔医学的“一课双师制”既能稳定师资队伍又能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有利于树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从而出符合口腔医学岗位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  [关键词] 口腔医学 职业院校 “一课双师制”  分类号:G712  一、当前职业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授课现状分析  1、当前职业院校缺少先进的授课模式和授课理念   目前,从普查调研结
期刊
摘要:机械制图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构建过程中,是学生所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通过黑板作图以及演示等方式进行,同时会结合挂图及现场测绘等方法,由此使得学生在进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拥有较高的三维想象能力,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通过绘制立体图形的方式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投影视图的情况进行验证,此时,如若使用的教学工具的便利性相对较低,则会使整体教学的效率及精
期刊
摘要:美术课程是对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进行培育的主要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小学时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引领小学生走向正确的审美道路,为小学生奠定极为坚实的审美基础。由于小学时期学生的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不足,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进展,小学美术老师需要选用高效、科学的课程教学形式开展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本篇文章主要对
期刊
摘要: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具备良好的法学思维不仅能规范法律人的行为与职业道德,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司法公正奠定基石,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开放教育中法学思维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开放教育中法学思维培养的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探讨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开放教育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因此受益,开辟了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新渠道,还让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尤其当下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在线教学更是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法学专业的在线教学要旨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希望对法学专业的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 法学专业 在线教学 要旨 趋势  分类号:D90-4;G434  引言  随着
期刊
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问题,也是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重点关注的幼儿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幼儿攻击性行为行为干预方法为切入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以进一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撑。  关键字:幼儿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行为矫正;预  分类号:G61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期刊
摘要:听障学校的儿童大半为住宿生,部分同学甚至与父母联系较少,家庭关系不融洽。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失,其性格特点为外向,耿直,孤独、自卑、敏感,情绪反应强且不穩定、富有同情心。听障儿童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但看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太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班主任在管理听障班级的学生时更需要由封闭式办学逐步走向开放式办学,家校协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可利用家长、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
期刊
摘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就业角色定位与服务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学生就业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疫情防控 高职院校 辅导员 就业服务  分类号:G715.1  一
期刊
摘 要:在本科教育质量革命和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背景下,进行学生非专业素质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实践,是优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主题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构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从优化评价机制、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运行等三个方面探索了实施路径。  关键
期刊
摘要:高校专任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绩效考评方法也非常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常见的考评方法包括关键时间法、员工比较法、360度考核法、目标认同法、标准工作考核法等,“矩阵分析法”这种新的考核方法,应用于高校专任教师群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矩阵分析法;高校专任教师;绩效考评;优势;不足;  笔者通过梳理学界研究的各种绩效考评方法,发现大多数考评方法是应用于企业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