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班级非正式群体与学生成长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建立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各种小集团。与班级正式群体相比,其具有凝聚性、稳定性、和谐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它的存在对学生心理成长、道德发展、知识获得及构成、个体社会化等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教师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要积极引导。
  [关键词] 非正式群体;需要;学生成长;个体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45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1-0069-04
  
  班级犹如一个“小社会”。班级在形成之初,成员的组成是随机的,每个班级成员都有着独特的经历与成长过程,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有着自己的认知。班级,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社会。当他进入一个班级以后,他的成长发展便会受到班级这个“社会空间”①的影响。就像社会中除了官方、政府机构,还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小团体一样,在一个班级当中,同样存在着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所谓的班级正式结构,就是按照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教师的教学要求,为了服务于班级工作而建立的结构,如班委会、团支部。班级非正式结构主要是建立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这两种结构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当某些同学在班级正式结构中无法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时,他们就会寻求在其他群体中实现自己的这些需要。这样,在班级当中,基于情感和需要的驱使,就自发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的小群体。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凝聚性
  每个非正式群体内部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在小群体内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种凝聚力不是来自于行政命令,而是由核心人物本身的能力、威望、气质等因素自然形成的。而且在这样的小群体里面,沟通效率特别高,核心人物有什么动作,在整个群体内部立马有所回应。
  2.稳定性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是在共同的兴趣或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意愿和心理需求,因此,结构相对稳定。
  3.和谐性
  群体成员是自愿结合,出于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活动,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活动非常自由,在群体内部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被重视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群体内部非常和谐。
  4.排他性
  在非正式群体内部,有他们自己特有的亚文化和沟通方式,他们喜欢在群体内部活动,且集体性和凝聚性特别强,团体意识强烈,某个非正式小群体形成之后,就不喜欢外人再加入他们,显示出一定的排他性。
  5.竞争性
  非正式小群体形成以后,为了满足他们成功或优胜的心理需要,都试图去争取一种优势地位,为了获得或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同的小群体之间会有意无意地展开竞争。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支撑和激励个体行为的力量。当一个学生在班级正式结构中被忽视、找不到归属感的时候,他就会介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它在心理、道德、知识、个体社会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多样,所以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除了有积极的一面外,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不利于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二是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可能不正确,如果引导不好,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但是,尽管如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1)对学生情绪和动机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激发人们认识的积极性,激起不断进取的信念;相反,消极的情绪能让人变的意志消沉,心情沮丧,丧失生活的热情,更谈不上去追求创新和创造了。而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使得三五同伴能够经常在一起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这三五个成员往往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就会激起他们探索、发现和创新的热情,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另外,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本来就是以情感或者共同需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样,这些小群体正在做的事情、要实施的行为恰巧就是他们喜欢的、想要做的事情,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内驱力。
  (2)对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影响
  参与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大部分是在班级正式结构中处于偏远地位或被忽视的学生。他们在班级当中没有担任任何职务,成绩一般也是排在后面的,位次甚至也是在教室的边缘地带。教师不器重他们,成绩好的同学有时也对他们流露出不屑的情绪。而在他们的非正式小群体里面,他们每个人都会得到群体内同伴的认可和尊重,有些在教师和同学眼里表现很差的学生,在非正式小群体里却能成为核心和权威。在这些非正式小群体里,他们的特长得到展现,能力得到发挥和锻炼,更会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甚至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特别重要的。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相信儿童自身的发展力量,就是把社会通过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交给儿童,变成他们本身的要求,‘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尊重人格就是最基本的要求。”② 在这种非正式小群体里面,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很好的尊重,有助于学生以高尚的人格精神走进新的社会生活。
  2.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其中每种水平各有两个发展阶段。在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即原则道德水平)中,道德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以社会契约中个人的权利为导向的阶段——充分认识在社会中每个人各有其多样的价值,从事各种生活。立志与周围的人一样,在社会的潮流中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③班级中各种各样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班级正式结构中无法体现其价值的学生,可以在非正式群体中获得价值体现的机会。并且在班级中的价值体现和非正式群体中的价值体现是不同的,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具有多样的价值,并且有能力做好多种事情。能够激起学生一种认真做事的愿望,在社会形形色色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最佳生活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后习俗道德水平的发展。
  3.对学生知识获得及构成的影响
  班级中的很多非正式群体是一些兴趣小组。比如,足球小子、绘画爱好者、棋牌爱好者、音乐爱好者、运动爱好者,等等。这一系列的兴趣都是这些非正式群体的课外生活,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彼此交流、合作,研讨他们共同喜欢的主题,获得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扩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除了合作、交流,还会有比赛、竞争,为了获取比赛的胜利,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还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另外,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都是同辈的,处在同样的成长发育阶段,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也基本相似,交流起来会更方便,彼此从群体成员之间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多,而且他们往往也乐意从群体同伴那里获取某些知识。有调查发现,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同伴。
  案例:“从对6092例中学生和3360例大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大部分对父母和教师在这方面不够信任。我们曾经问他们,‘你认为谁对你传授的性知识最丰富、有用?’回答是父母的占9.1%,是兄弟姐妹的占3.8%,是教师的占0.6%,而回答是同学、朋友的却占80.7%。”④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学生个体从非正式群体的同伴成员那里获取的知识是否正确,只从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个角度来看非正式群体的同伴成员对学生某些知识获得的重要影响。
  4.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⑤ 班级犹如一个“小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同角色的承担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每个非正式群体内部都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不同的群体亚文化也会出现,在这个群体内部也会出现不同于班级大氛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这有利于学生个体体会到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的多样化,并且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第二,角色习得的过程就是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过程。非正式小群体中的学生在班级正式结构中所承担的角色可能是被忽视的、边缘化的,但是在他们的非正式群体内部,却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价值,而且有可能还是小群体里的核心和权威,因此,他们很自觉、很乐意遵守他们自己小群体中的一些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往往是不成文的,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一些群体行为的潜规则)。相反,他们可能会对班级的某些守则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两种不同的群体,让他们感受到了角色和地位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自己可能会承担各种不同角色的现实。
  第三,为个体独立踏入社会进行职业谋生做相应的准备。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有不同的目标追求,而且往往有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兴趣爱好。比起在班级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在他们自己的这个非正式小群体内部,他们的追求和目标更容易实现,在其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会找到自己将来所适合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这无疑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进行职业谋生作了准备。
  第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可以自由交流社会信息,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个体社会经验,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非正式群体内部沟通信息的效率特别高,有什么信息一般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共享。由于非正式群体内每个成员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验不同,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和对信息的思考也会存在差异,通过交流,就会增加他们的间接社会经验,而且会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由于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也不能一味排斥或强行取缔,而要认真分析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性质、作用等,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的引导,积极关注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动向,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纳入到班级集体活动当中,使其与班级正式群体协调一致,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为班级整体组织和目标服务,让他们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积极力量。对于那些具有不良风气的小群体,教师更应以满腔的热情赋予更多的关心,耐心疏导,做好其核心人物的工作,通过核心人物带动其他成员的转变,让他们回到班级正式群体当中来。只有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互为补充时,班级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注释
  ①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②魏国良:《学校班级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③钟启泉:《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④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⑤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页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教学大师与教书匠只隔“一纸墙”。在面目一新、内容丰富、编排精巧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面前,这种教学境界的高下赫然显现。  的确,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太丰富了。必修教材有五本;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相应的读本有五本;选修教材有《传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共十三本。二十三本教材,到底哪些必上,哪些选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它在高考中会不会有所体现也不清楚。比如,一些传统篇目《谭嗣同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型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语文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的期盼。然而,教学期待的达成有赖于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或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一、有效的语
在新课改中,许多农村学校也纷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教研工作与教师日常教学矛盾突出,很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支持系统,致使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研究意识不强,教育研究方法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发现并解决“真问题”的教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众口说”——农村教研的现状    教师:“教研组活动基本就是听课、评课,没有具体的内容规定和任务,没有主
【正】2010年9月5日,北京市、西城区相关领导和教育专家及西城区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西城教育在新的起点如何科学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下,要求改变填鸭式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
【正】作为学校,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表率,协调好新形势下教师与家长、学生和社会两个关系;融德育于课堂教学;兼顾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营造和谐的
据英国广播公司2008年2月11日的消息,英国资格和课程管理局(QCA)考虑设置一个自动通报系统,自动通报中学会考考试成绩出现异常的情况。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条件,只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任务,才可以有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地理教材,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研
文章围绕图书馆计算机房的整体设计要求的实现,从机房位置的选择、环境要求、电气系统要求、装修要求出发提出了一个全面、合理的整体方案,对当前图书馆机房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