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直接反映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情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受到了老师的广泛关注。所以,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总结、提炼,抓住课文的重点,流畅、简洁和精确地表达文本的内容、段意等,提升学生语文概括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学生;概括能力;培养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提炼能力的综合训练,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所谓概括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对文章细细阅读之后,能够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文本内容充分准确地概括出来,这其中不仅包括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等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要给予学生语文各项基础能力为前提,而且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是一撮而就的,只有在学生无数次量变向质变转变之后,并慢慢的积累下来,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一、应该明晰“读”的重要性
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更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如果脱离“读”这个重要环节,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发展,那就如同是纸上谈兵。小学语文教学便成为了无根之木,缺乏生命力,更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其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感知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和活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教师范读引路,让学生进入情景
一篇文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各种句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学生情感受到激发,使之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并真正进入情境。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教师用深情而轻缓的语调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味、感受、想象,让学生进入日出时的情景。
(二)学生自读,边读边思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深厚的情感。“思”是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重要指导学生在读时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字里行间,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体会作者语句的妙用,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让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可以说“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必须明晰,“读”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当中的重要性。
二、教會学生归纳段意
段落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如何归纳段意,弄懂每一段的意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前提和条件。在段得教学中,教师通过归纳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教学学生归纳段意。
(一)找中心句法
有些段的段意,就在段末或段尾,这便是段落的中心句,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找出。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得第一句话“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就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即是该段的段意。
(二)关键词“串联”法
在教学中,有些段意的归纳,可采用关键词“串联”法。现要求学生理顺句子,并把握好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然后把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串联”起来,稍作修饰,组成一段完整能顺的话,便构成了段落的段意。
(三)“提炼”法
有些段落较冗长,意思也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去理解段落的内容,并反复琢磨体味,最后提炼出段落的主要意思。
三、教会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读懂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志。
(一)归并段意法
在弄清段意的基础上,把各段的段意归并起来,加以补充和取舍,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六要素”连结法
这种方法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说六要素是六颗珠子的话,现在用一根线把六颗珠子连结起来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先分别找出时间:1941年秋;地点:狼牙山;人物: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事情的起因: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经过: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结果:五壮士壮烈牺牲,胜利完成了任务。把这六要素连接起来便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1941年秋,在狼牙上,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完成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和敌人英勇斗争,结果全部牺牲的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题目扩展法
这种办法适合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在题目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扩展,使其完整而具体便可。如《第一场雪》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可概括为:课文描述了第一场雪的美丽景色。
四、教会学生提炼课文主题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什么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无论是讽刺的、批判的、还是讴歌的、号召的,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课文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只有认真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教学生提炼课文的主题。
(一)摘录法
有些文章的一些语句或段落,就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可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后在原文中找出摘录下来就行了。
(二)填空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主题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就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或讴歌什么或批判、揭露什么的情感。采用填空法便能很直观地概括文章的主题,即本文写了――事,表达了――主题,让学生在第一空填上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空填上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即可。如《黄继光》一文中的主题便可概括为:文章叙述了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而壮烈牺牲的事,歌颂了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总之,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训练,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侯文文.加强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培养[J].课程教学研究,2016,04:37-41.
[2]马翠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J].学周刊,2016,26:155-156.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学生;概括能力;培养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提炼能力的综合训练,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所谓概括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对文章细细阅读之后,能够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文本内容充分准确地概括出来,这其中不仅包括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等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要给予学生语文各项基础能力为前提,而且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是一撮而就的,只有在学生无数次量变向质变转变之后,并慢慢的积累下来,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一、应该明晰“读”的重要性
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更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如果脱离“读”这个重要环节,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发展,那就如同是纸上谈兵。小学语文教学便成为了无根之木,缺乏生命力,更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读”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其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感知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和活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教师范读引路,让学生进入情景
一篇文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各种句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学生情感受到激发,使之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并真正进入情境。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教师用深情而轻缓的语调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味、感受、想象,让学生进入日出时的情景。
(二)学生自读,边读边思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深厚的情感。“思”是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重要指导学生在读时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字里行间,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体会作者语句的妙用,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让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可以说“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必须明晰,“读”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当中的重要性。
二、教會学生归纳段意
段落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如何归纳段意,弄懂每一段的意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前提和条件。在段得教学中,教师通过归纳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教学学生归纳段意。
(一)找中心句法
有些段的段意,就在段末或段尾,这便是段落的中心句,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找出。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得第一句话“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就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即是该段的段意。
(二)关键词“串联”法
在教学中,有些段意的归纳,可采用关键词“串联”法。现要求学生理顺句子,并把握好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然后把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串联”起来,稍作修饰,组成一段完整能顺的话,便构成了段落的段意。
(三)“提炼”法
有些段落较冗长,意思也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去理解段落的内容,并反复琢磨体味,最后提炼出段落的主要意思。
三、教会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读懂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志。
(一)归并段意法
在弄清段意的基础上,把各段的段意归并起来,加以补充和取舍,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六要素”连结法
这种方法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说六要素是六颗珠子的话,现在用一根线把六颗珠子连结起来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先分别找出时间:1941年秋;地点:狼牙山;人物: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事情的起因: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经过: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结果:五壮士壮烈牺牲,胜利完成了任务。把这六要素连接起来便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1941年秋,在狼牙上,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完成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和敌人英勇斗争,结果全部牺牲的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题目扩展法
这种办法适合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在题目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扩展,使其完整而具体便可。如《第一场雪》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可概括为:课文描述了第一场雪的美丽景色。
四、教会学生提炼课文主题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什么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无论是讽刺的、批判的、还是讴歌的、号召的,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课文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只有认真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教学生提炼课文的主题。
(一)摘录法
有些文章的一些语句或段落,就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可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后在原文中找出摘录下来就行了。
(二)填空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主题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就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或讴歌什么或批判、揭露什么的情感。采用填空法便能很直观地概括文章的主题,即本文写了――事,表达了――主题,让学生在第一空填上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空填上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即可。如《黄继光》一文中的主题便可概括为:文章叙述了黄继光为了完成任务而壮烈牺牲的事,歌颂了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总之,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训练,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侯文文.加强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培养[J].课程教学研究,2016,04:37-41.
[2]马翠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J].学周刊,2016,2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