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建制调整使荣昌县30个乡镇合为20个镇,全县近2000人的镇机关干部中富余人员占1/3强,而农村税费改革推行后,镇机关人员臃肿的状况更加凸显。
然而,在村一级却是另一种状况。在职干部普遍老化、素质偏低,许多年轻有文化的能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两相煎迫,荣昌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架构独特的“荣昌模式”
2004年底,荣昌县以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在全县20个镇的机关干部中,采取“自愿报名、竞争演讲、双向选择”的办法,向村(居)委会选派干部。县里一方面保留和提高选派干部的政治待遇:保留选派干部在机关所担任的职务,属于镇党政班子领导的享受原有政治待遇不变,一般干部均享受镇的部门领导成员待遇,符合条件的,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另一方面落实和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对下派干部按照“身份性质、职级职称、工作待遇不变,提拔任用、奖金福利、评优评先优先”的原则,与村干部同等接受镇对村的各种考核奖惩。对职务较低的人员,在工作奖金、福利方面,按镇的部门领导成员对待,其中在工资方面,公务员比照副主任科员、事业编制人员比照四级职员的工资实行职务补贴。
选派干部身份确定,待遇提高,彻底消除了他们“一怕没位子、二怕丢帽子、三怕没面子”的思想顾虑。双河镇需要村和社区党支部书记16名,自愿报名参与竞争的机关干部却有57人,占机关总人数的40%。演讲、评审后有21名机关干部脱颖而出,双向选择后有16名干部最终取得了村和社区的参选资格。报名阶段,全县有500多名镇干部自愿报名,竞争从客观上确保了选派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有234人取得了下派参选的资格。
30岁的熊振平原在广顺镇财政所管理公房,去年11月,他主动报名参选。成为高瓷村书记后,镇里给他增加每月160元的通讯费和生活补助费,但却省下了驻村干部的下乡补贴和原村支书的补贴开支。据了解,以前荣昌县镇级财政每月支付给每个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加奖金等费用约在200-800元,如今两相抵扣后,全县1年下来将节约资金100多万元。熊振平说:“如果工作干得好,还能获得工作奖金。8个月以来,我已经得到近2000元奖金了。”县里为鼓励下派干部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对在创造财富特别是创造集体经济收入上有突出贡献的下派干部实行重奖。
“双响炮”防止干部“无作为”
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复杂,处理不慎,会诱发许多矛盾。各镇党委严格按照《党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重庆市村委会选举试行办法》等进行了公开选举。下派的乡镇干部和各种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种养能手都与全村党员和选民一样,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参加选举,新一届村(居)两委班子当选干部中,有36名镇级领导,124名镇部门领导和74名一般干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这次村级换届选举创了两项历史“新高”,改选率是历史上最高的,达到70%,群众参选程度历史上最高,达80%以上。
上岗之后,县里规定每年对选派干部组织开展两次“双述双评”,即村(居)干部既对镇党委述职,又对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既接受上级党委的评议,也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测评,从而解决了选派干部对上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党员和群众测评票中,满意率低于1/3的村干部,不但要依法罢免村里的职务,同时还要免去机关的原任职务,终止各项待遇,召回机关另行安排岗位或待岗。据县委组织部门介绍,至今各镇已经按照“双述双评”的规定,罢免了6名村干部。这项制度的建立,被称为检验选派干部业绩的“双响炮”,有效防止了选派干部“无作为”现象。这些新当选的支部书记们比以往的驻村干部责任心更强,干劲更足,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建设和引领农民发展经济上。
不仅仅是“分流”
占全县2000名镇干部近15%的234名镇干部下村任书记,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全面变化,其意义远不止机关干部“消肿”那么简单。
带来资源和人才的“逆向流动”。选派干部工资由镇财政统发,不拿群众一分钱;与村民不沾亲不带故,处事公道正派;争取项目、发展经济的思路活、办法多,很快赢得群众信任,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双河镇梅石坝村10年未建成的公路,在村支书唐昌祥到任半年时间内就建成通车。仁义镇三奇村书记黎万成当选后,主动到县交通局联系,协调沟通该村至河包的公路建设,并积极引入客运业主参与公路建设。广顺镇党委书记潘英说:“这次改革,使一大批人才从镇上流向村里,他们带动和协调了一大批资金和资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与以往农村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外流的情况相比,农村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从镇到村的逆向流动,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村组组织和阵地面貌一新。荣昌县委副书记王光强说,新一届村(居)两委“一把手”平均年龄33.7岁,比上届降低14.5岁;大专以上学历194名,占干部总数的82.9%,增长了78.6%。“荣昌模式”推行半年来,各镇新发展党员400多名,农村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过去的一些后进村得到较大改善。吴家镇的13个村支部和村委会以前都没有办公场所,两委开会都是在书记或主任的家里。当地百姓说:“再穷的人都有个窝,可农村党组织连个窝都没有。”选派干部到任后,通过村里自筹、镇里帮助等措施,在13个村全部新建或改建了村(居)委会办公室,解决了基层组织办公场所的问题。
服务型“官员”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结合点。昌元镇修通了从海螺村到八角井村的公路,连接几个村的石板路也已竣工,村支部书记还主动到上级部门协调农网改造和计划生育等事宜,许多遗留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感慨地说:“现在的‘村官’办事比以前实在多了,我们信得过!”双河镇梅石坝村村民王世珍已经当了9任村支部委员,她说:“唐昌祥书记以前就是镇里联系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但一般来村里只是开个会,然后就再也不见人了。现在他每天都在村里,和我们一起劳动,修好了公路,办起了养鱼协会,群众很满意。”今年5月25日,镇里民主评议的数据显示,村民对唐昌祥的满意率达93%。吴家镇玉峰村新任书记几个月时间就发动村里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虽然经济状况较差,玉峰村还是统筹了20多万元的农民自筹医疗资金。而今年1-6月,农民报销的医药费就达到81000元,充分得到了实惠。
荣昌县委书记江绍中深有感触地说:“在‘三农’问题日益彰显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只有找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才能提高执政能力。农村缺少致富带头人、组织者,我们将乡镇干部分流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找到和满足的,正是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需求点。”
然而,在村一级却是另一种状况。在职干部普遍老化、素质偏低,许多年轻有文化的能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两相煎迫,荣昌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架构独特的“荣昌模式”
2004年底,荣昌县以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在全县20个镇的机关干部中,采取“自愿报名、竞争演讲、双向选择”的办法,向村(居)委会选派干部。县里一方面保留和提高选派干部的政治待遇:保留选派干部在机关所担任的职务,属于镇党政班子领导的享受原有政治待遇不变,一般干部均享受镇的部门领导成员待遇,符合条件的,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另一方面落实和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对下派干部按照“身份性质、职级职称、工作待遇不变,提拔任用、奖金福利、评优评先优先”的原则,与村干部同等接受镇对村的各种考核奖惩。对职务较低的人员,在工作奖金、福利方面,按镇的部门领导成员对待,其中在工资方面,公务员比照副主任科员、事业编制人员比照四级职员的工资实行职务补贴。
选派干部身份确定,待遇提高,彻底消除了他们“一怕没位子、二怕丢帽子、三怕没面子”的思想顾虑。双河镇需要村和社区党支部书记16名,自愿报名参与竞争的机关干部却有57人,占机关总人数的40%。演讲、评审后有21名机关干部脱颖而出,双向选择后有16名干部最终取得了村和社区的参选资格。报名阶段,全县有500多名镇干部自愿报名,竞争从客观上确保了选派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有234人取得了下派参选的资格。
30岁的熊振平原在广顺镇财政所管理公房,去年11月,他主动报名参选。成为高瓷村书记后,镇里给他增加每月160元的通讯费和生活补助费,但却省下了驻村干部的下乡补贴和原村支书的补贴开支。据了解,以前荣昌县镇级财政每月支付给每个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加奖金等费用约在200-800元,如今两相抵扣后,全县1年下来将节约资金100多万元。熊振平说:“如果工作干得好,还能获得工作奖金。8个月以来,我已经得到近2000元奖金了。”县里为鼓励下派干部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对在创造财富特别是创造集体经济收入上有突出贡献的下派干部实行重奖。
“双响炮”防止干部“无作为”
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复杂,处理不慎,会诱发许多矛盾。各镇党委严格按照《党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重庆市村委会选举试行办法》等进行了公开选举。下派的乡镇干部和各种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种养能手都与全村党员和选民一样,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参加选举,新一届村(居)两委班子当选干部中,有36名镇级领导,124名镇部门领导和74名一般干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这次村级换届选举创了两项历史“新高”,改选率是历史上最高的,达到70%,群众参选程度历史上最高,达80%以上。
上岗之后,县里规定每年对选派干部组织开展两次“双述双评”,即村(居)干部既对镇党委述职,又对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既接受上级党委的评议,也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测评,从而解决了选派干部对上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党员和群众测评票中,满意率低于1/3的村干部,不但要依法罢免村里的职务,同时还要免去机关的原任职务,终止各项待遇,召回机关另行安排岗位或待岗。据县委组织部门介绍,至今各镇已经按照“双述双评”的规定,罢免了6名村干部。这项制度的建立,被称为检验选派干部业绩的“双响炮”,有效防止了选派干部“无作为”现象。这些新当选的支部书记们比以往的驻村干部责任心更强,干劲更足,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建设和引领农民发展经济上。
不仅仅是“分流”
占全县2000名镇干部近15%的234名镇干部下村任书记,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全面变化,其意义远不止机关干部“消肿”那么简单。
带来资源和人才的“逆向流动”。选派干部工资由镇财政统发,不拿群众一分钱;与村民不沾亲不带故,处事公道正派;争取项目、发展经济的思路活、办法多,很快赢得群众信任,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双河镇梅石坝村10年未建成的公路,在村支书唐昌祥到任半年时间内就建成通车。仁义镇三奇村书记黎万成当选后,主动到县交通局联系,协调沟通该村至河包的公路建设,并积极引入客运业主参与公路建设。广顺镇党委书记潘英说:“这次改革,使一大批人才从镇上流向村里,他们带动和协调了一大批资金和资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与以往农村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外流的情况相比,农村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从镇到村的逆向流动,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村组组织和阵地面貌一新。荣昌县委副书记王光强说,新一届村(居)两委“一把手”平均年龄33.7岁,比上届降低14.5岁;大专以上学历194名,占干部总数的82.9%,增长了78.6%。“荣昌模式”推行半年来,各镇新发展党员400多名,农村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过去的一些后进村得到较大改善。吴家镇的13个村支部和村委会以前都没有办公场所,两委开会都是在书记或主任的家里。当地百姓说:“再穷的人都有个窝,可农村党组织连个窝都没有。”选派干部到任后,通过村里自筹、镇里帮助等措施,在13个村全部新建或改建了村(居)委会办公室,解决了基层组织办公场所的问题。
服务型“官员”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结合点。昌元镇修通了从海螺村到八角井村的公路,连接几个村的石板路也已竣工,村支部书记还主动到上级部门协调农网改造和计划生育等事宜,许多遗留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感慨地说:“现在的‘村官’办事比以前实在多了,我们信得过!”双河镇梅石坝村村民王世珍已经当了9任村支部委员,她说:“唐昌祥书记以前就是镇里联系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但一般来村里只是开个会,然后就再也不见人了。现在他每天都在村里,和我们一起劳动,修好了公路,办起了养鱼协会,群众很满意。”今年5月25日,镇里民主评议的数据显示,村民对唐昌祥的满意率达93%。吴家镇玉峰村新任书记几个月时间就发动村里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虽然经济状况较差,玉峰村还是统筹了20多万元的农民自筹医疗资金。而今年1-6月,农民报销的医药费就达到81000元,充分得到了实惠。
荣昌县委书记江绍中深有感触地说:“在‘三农’问题日益彰显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只有找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才能提高执政能力。农村缺少致富带头人、组织者,我们将乡镇干部分流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找到和满足的,正是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需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