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版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又产生了新一轮的讨论和争议。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层次性、系统性三个方面就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做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语言要具体明确,表述规范
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应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需要突破什么难点?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钻研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准确定位各级各类目标:二是认定重点,突出主要目标;三是在进行目标表述时,使用的语言要尽量准确、具体。
在表述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时,需要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是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另外,教师以往在设计时习惯使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提高……水平……认识”等比较抽象的用语陈述学习结果,这样的陈述语言过于概括、笼统,要尽量避免。
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拟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借助课文后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户、念、寝、步、寻)和文言虚词(遂、盖、但、耳);②用层进法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来;③联系作者、文章等背景资料,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赏析月色自然之美,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在本设计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要达到什么维度,教师表述得很明确,语言也较为明确、具体。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尽量明确、具体,设计的语言要逻辑清晰,切忌模棱两可,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易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具体性”,必须要清晰、明确地表述出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只有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进一步设计达成该目标的教学活动:也只有目标具体,具有可检测性,才能准确评价目标的达成与否。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编排要层级分明,清晰有效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分析各类目标的层级水平,要促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认知结构和思想品质的改变。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哪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达成哪一个教学目标,每一个目标要达到怎样的层级,这样在实际教学时就会有所侧重,每个环节之间就会有一定的梯度。因此,教师要强化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意识,用层级分明、清晰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领、调控教学过程,切实为学生理解知识而服务,切实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要层级分明、清晰有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纵向看,是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从横向看,是指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应其多层次的要求。
首先,从纵向来看,基于理解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六个维度,即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这六个维度是从低级到高级逐层递进的,而且每个维度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层级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六个维度中“移情”这一层面,而这中间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离开基本的语言层次的学习,目标设计时应重视这一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达到“移情”层面。
如某教师设计的《端午日》教学目标为:①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②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这个目标设计就过于简单,缺少过渡目标的设定。如文中要识记的字词有哪些,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风俗有哪些等。这些目标属于理解维度中的“诠释”、“释译”层次,教师设计时完全忽略了这些要求。设计中只有两个整体目标,缺少过渡性目标,这样就使教学缺乏了层次性,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设计时应该添加一些子目标或者过渡目标,如分析语言和主题时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等,教师应尽量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然后再分步落实到位。
其次,从横向来看,上述案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设计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情况,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思维、理解、接受,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慢,或对学习内容理解、接受得少一些。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能力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也是不科学的。
这种差异性主要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教师既要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也要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热情”。为此,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知识能力、先前成绩、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做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样教师预定的目标也会尽可能全部实现。或者说高效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自然实现了。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要系统完善,易于操作
教学设计必须有明确且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这是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前提。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如对年段、课型特点和学生需求缺乏必要考虑,以及教学目标要求不合理,存在偏高、偏低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努力增强教学目标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注意它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层次目标决定低层次目标,低层次目标支撑高层次目标。
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
因此,要设计有系统性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习、研究教材;最后,教师也要用心研究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掌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会系统地考虑,才会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目的。
(编辑 罗登廉)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语言要具体明确,表述规范
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应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需要突破什么难点?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钻研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准确定位各级各类目标:二是认定重点,突出主要目标;三是在进行目标表述时,使用的语言要尽量准确、具体。
在表述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时,需要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是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另外,教师以往在设计时习惯使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提高……水平……认识”等比较抽象的用语陈述学习结果,这样的陈述语言过于概括、笼统,要尽量避免。
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拟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借助课文后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户、念、寝、步、寻)和文言虚词(遂、盖、但、耳);②用层进法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来;③联系作者、文章等背景资料,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赏析月色自然之美,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在本设计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要达到什么维度,教师表述得很明确,语言也较为明确、具体。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尽量明确、具体,设计的语言要逻辑清晰,切忌模棱两可,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易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具体性”,必须要清晰、明确地表述出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只有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进一步设计达成该目标的教学活动:也只有目标具体,具有可检测性,才能准确评价目标的达成与否。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编排要层级分明,清晰有效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分析各类目标的层级水平,要促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认知结构和思想品质的改变。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哪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达成哪一个教学目标,每一个目标要达到怎样的层级,这样在实际教学时就会有所侧重,每个环节之间就会有一定的梯度。因此,教师要强化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意识,用层级分明、清晰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领、调控教学过程,切实为学生理解知识而服务,切实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要层级分明、清晰有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纵向看,是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从横向看,是指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应其多层次的要求。
首先,从纵向来看,基于理解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六个维度,即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这六个维度是从低级到高级逐层递进的,而且每个维度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层级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六个维度中“移情”这一层面,而这中间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离开基本的语言层次的学习,目标设计时应重视这一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达到“移情”层面。
如某教师设计的《端午日》教学目标为:①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②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这个目标设计就过于简单,缺少过渡目标的设定。如文中要识记的字词有哪些,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风俗有哪些等。这些目标属于理解维度中的“诠释”、“释译”层次,教师设计时完全忽略了这些要求。设计中只有两个整体目标,缺少过渡性目标,这样就使教学缺乏了层次性,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设计时应该添加一些子目标或者过渡目标,如分析语言和主题时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等,教师应尽量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然后再分步落实到位。
其次,从横向来看,上述案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设计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情况,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思维、理解、接受,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慢,或对学习内容理解、接受得少一些。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能力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也是不科学的。
这种差异性主要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教师既要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也要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热情”。为此,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知识能力、先前成绩、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做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样教师预定的目标也会尽可能全部实现。或者说高效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自然实现了。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要系统完善,易于操作
教学设计必须有明确且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这是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前提。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如对年段、课型特点和学生需求缺乏必要考虑,以及教学目标要求不合理,存在偏高、偏低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努力增强教学目标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注意它由上到下的层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层次目标决定低层次目标,低层次目标支撑高层次目标。
如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林”字的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目标就比较恰当。课上,教师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林”字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并让学生主动讲述观察所得。然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多会观察呀。的确,这两棵清秀漂亮的小树真友好,她们并排直立在一块儿,左边的小树谦让同伴,怕挤坏了同伴美丽的枝叶,主动把‘右手’也就是这一捺,缩到了腋下;右边的小树,怕委屈了同伴,伸出‘左手’也就是这一撇去牵她左边的同伴。这样,她们俩既没拥挤在一块儿,又彼此不分离。看,多漂亮!”教师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边纯熟流畅地范写,然后请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起来,这位教师在设计处于最微观层面的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时。把最宏观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四有”新人的“有道德、有文化”的目标,与大体处于中观层次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
因此,要设计有系统性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习、研究教材;最后,教师也要用心研究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掌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会系统地考虑,才会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目的。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