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收”“放”自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希望听到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像那个楚国人那样一意孤行,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师:好的,你从文中读到了做人的道理,真不简单!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那个楚国人很傻。他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糊涂。
  师:老师,我觉得那个楚国人并不傻!
  师:(饶有兴趣)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有很多钱(老师笑而不答,不急不躁)。
  生:我想那个楚国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地球是圆的!虽然他行进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但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麦哲伦的航行不就是最有利的说明吗?
  生:就是,只不过他花的时间长了些(多数学生纷纷赞同)。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教师显然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理解和回答,但看到课堂上的热闹场面,也很兴奋。
  ……
  师:同学们!你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好!尤其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联系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谈自己独特的感受,非常不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文揭示的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教学反思:
  这是《南辕北辙》的一个教学片段,这篇寓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你拥有的条件再好,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文章言简意赅,是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识水平的一篇好文章。
  乍看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放”得真实,“放”得大胆,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但仔细想想,满目繁华之下,是教师的有“放”无“收”。《南辕北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但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却淡化了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一味地让学生谈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而未能恰当地给予引导,致使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模糊不清,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偏差。表面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热烈。但事实上,课堂结构松散、涣散,主线不明,枝蔓太多,过于随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特体验,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教师会“放”的同时要学会“收”。“收”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总结知识、提炼观点的能力的体现。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是一段旅途的终点,这个终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而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其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教师却应该适时指引与点拨。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
  “放”与“收”应该是有机的统一,应贯穿于每节课的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当“放”就“放”,当“收”就“收”,“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才能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它有两条线索:一是明明的笑;二是明明的笑对作者的感染。教学中,我抓住描写明明笑的句子一次次感悟,一次次回到主线,引领学生逐步明确“番茄太阳”的含义,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  1.番茄,太阳,番茄太阳,多么奇妙的组合呀!双目失明的女孩明明创造了它,这“番茄太阳”也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作者走近明明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发展语感。那么,如何使文本解读更有效呢?于漪老师曾讲过:“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趣为媒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课堂成为师生温馨交流的一个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积累语言,形成
《赶海》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紧扣“语气词”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同学们。你们读词语就读得这么有趣了,那赶海肯定就更有趣了。“我”和舅舅来到海边,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言)  1,研读语气词“哎”  我们读书可不能光读表面,我们要想办法读到作者的心里去,老师除了听到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声音外,还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
早上是作文兴趣课,我特意提前步入教室做课前准备,眼见着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有的端着早点,有的背着书包。我意外发现陈建树桌上放着一个小巧别致的纸匣子,眼尖的我发现了端倪,再上前一瞧,只见薄薄的纸层上,两三绿叶中衬着几只蠕动的小生命,显眼极了。“哇,是几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围拢过来的吴薇惊喜地嚷嚷着,结果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学生议论纷纷。  上课了,作文指导训练就是抓住重点,题材是描写人与动物。其实
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内容描述,也是一种精神交流与思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要想规范听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确定听读目标,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时,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一、想象画面读  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告诉学生:你读什么,眼里就出现相应的画面,就像过电
【理念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由强调预设到促进生成的发展。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等,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生成,那容易使教学漫无目的或偏离航道。因此,我们提出“充分预设下的互动生成”,强调教师备课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把预设的内容分为:  1.“结果呈现型”(预设学生回答的内容)。  2.“思维方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