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希望听到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像那个楚国人那样一意孤行,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师:好的,你从文中读到了做人的道理,真不简单!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那个楚国人很傻。他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糊涂。
师:老师,我觉得那个楚国人并不傻!
师:(饶有兴趣)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有很多钱(老师笑而不答,不急不躁)。
生:我想那个楚国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地球是圆的!虽然他行进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但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麦哲伦的航行不就是最有利的说明吗?
生:就是,只不过他花的时间长了些(多数学生纷纷赞同)。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教师显然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理解和回答,但看到课堂上的热闹场面,也很兴奋。
……
师:同学们!你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好!尤其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联系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谈自己独特的感受,非常不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文揭示的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教学反思:
这是《南辕北辙》的一个教学片段,这篇寓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你拥有的条件再好,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文章言简意赅,是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识水平的一篇好文章。
乍看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放”得真实,“放”得大胆,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但仔细想想,满目繁华之下,是教师的有“放”无“收”。《南辕北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但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却淡化了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一味地让学生谈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而未能恰当地给予引导,致使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模糊不清,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偏差。表面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热烈。但事实上,课堂结构松散、涣散,主线不明,枝蔓太多,过于随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特体验,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教师会“放”的同时要学会“收”。“收”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总结知识、提炼观点的能力的体现。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是一段旅途的终点,这个终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而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其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教师却应该适时指引与点拨。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
“放”与“收”应该是有机的统一,应贯穿于每节课的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当“放”就“放”,当“收”就“收”,“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才能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希望听到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像那个楚国人那样一意孤行,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师:好的,你从文中读到了做人的道理,真不简单!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那个楚国人很傻。他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糊涂。
师:老师,我觉得那个楚国人并不傻!
师:(饶有兴趣)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有很多钱(老师笑而不答,不急不躁)。
生:我想那个楚国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地球是圆的!虽然他行进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但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麦哲伦的航行不就是最有利的说明吗?
生:就是,只不过他花的时间长了些(多数学生纷纷赞同)。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教师显然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理解和回答,但看到课堂上的热闹场面,也很兴奋。
……
师:同学们!你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好!尤其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联系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谈自己独特的感受,非常不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文揭示的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教学反思:
这是《南辕北辙》的一个教学片段,这篇寓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你拥有的条件再好,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文章言简意赅,是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识水平的一篇好文章。
乍看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放”得真实,“放”得大胆,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但仔细想想,满目繁华之下,是教师的有“放”无“收”。《南辕北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但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却淡化了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一味地让学生谈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而未能恰当地给予引导,致使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模糊不清,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偏差。表面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热烈。但事实上,课堂结构松散、涣散,主线不明,枝蔓太多,过于随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特体验,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教师会“放”的同时要学会“收”。“收”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总结知识、提炼观点的能力的体现。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是一段旅途的终点,这个终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而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其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教师却应该适时指引与点拨。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引,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
“放”与“收”应该是有机的统一,应贯穿于每节课的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当“放”就“放”,当“收”就“收”,“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才能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