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角度,对“三段式”教学模式之结束部分进行探究。直面目前结束部分教学不佳的现状,谈问题与起因;立足目前优秀典例的内容、内涵、功能,谈目标与必须;针对践行结束部分成事的说理、提示,谈认知与实施,旨在逐步完美结束部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关键词:结束部分;起因;目标;说理;提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9-02
谈到课的结束部分,总会有人不屑一顾,总认为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结束部分的教学好像是可有可无,“看菜下饭”,剩多少时间就干多少事,至于合理的预设与实施就谈不上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在面广量大的常态课中,多数教师对于结束部分为何做、为谁做、如何做等,至今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结束部分理论的考量与内容、方法的选择,还是对其态度、价值的取向与安排基点的切入,包括适合音乐的选用,常常是处于未受重视、未经思考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很令人担忧,这就是本文要谈结束部分的起因。
当然,也有许多优秀教师在结束部分中做得很棒,在这个部分中能将处于活动状态下学生的身心逐渐放松到平静状态,课上身体负荷较大而导致酸疼、紧张、僵硬的肌肉部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拉伸、拍打、按推、舒展、舞蹈等逐渐恢复。适宜的音乐和有效的方法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调节,画龙点睛式的课后小结更容易入耳、人心,促进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深层认知,以学有所获为乐。甚至送还器材、布置课后作业等“小事”,也能愉快地做成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回味无穷。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标准来结束每一堂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还会存在吗?这也是结束部分的内涵与目标所在。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但理想能够促进我们对应反思,做冷静的自我考量,增强责任、担当,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结束部分。
一、践行结束部分成事的说理
按理说一节课结束了,应该画个句号了,但是结束部分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我把这种持续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当下、持续、终身。“当下”是指正在进行的每次课的结束部分,应把本次课的事做成,让学生从运动状态合理、有效的调整到日常非运动状态。具体的说“能有效的将由于参与本课身体活动紧张、僵硬的肌肉放松开,课后不至于颤抖或疼痛,韧带拉伸到原点,神经系统调整为日常状态,让学生满载丰厚成果,愉快轻松的离开课堂,盼望下次课再来。”
持续是指在认真履行好“当下”每次课结束部分的内容、方法、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为一种定式。即:每次课的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都是那么的周密、实惠、完整,让学生悟到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功能性、持续性,为终身体育积蓄“家底”。
“终身”是指通过上述“当下、持续”两个层面的不断认知,潜移默化地演变成学生的处事模式,不仅体育锻炼,而且做别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想事、做事、成事的正确途径与程序,且具有完整、完善的模式准则。通过构建一个整体课堂学习的图像,形成“终身”自我锻炼、保健的绿色生态系统。对于参加的集体项目、个人锻炼都应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的意识与行为,都应将学有所获的知识、技能、方法贯穿到每次锻炼中去。目前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常见到有人顾头不顾尾,上场就比赛或剧烈运动,稍好一点的顶多事先随便活动活动就开始,这种陋习其实早该退出锻炼、健身的舞台,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向科学锻炼身体的目标贴近,让健康有根基、有保障,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也是体育课应该留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习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体育教育的失败。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爱因斯坦也认为“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来源,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名言发人深省,推动社会的发展,攻克科学尖端,成就学科、事业、自我,没有健康其他免谈,而健康的获得体育锻炼是根本,如果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是残缺的、虎头蛇尾的,“当下、持续、终身”不能一体化的递增与递进,终身体育、终身健康就是一纸空谈,这就是我们对体育课结束部分应有的理性思考,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二、践行结束部分的几点提示
1.过渡性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是近邻,在两部分对接的节点中要有过渡式的准备措施。常能看到许多体育课上二者之间没有过渡性铺垫,如:带着剧烈活动的身心突然停下来或立即坐下来做拉伸等,就是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课中突然集合,前两排学生蹲下来,听教师讲解或看示范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二者交接的时段,可对剧烈练习提前进行适度的调整,做些适合的慢跑、走动、踏步、肢体活动、调整呼吸等,再自然过渡到结束部分,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很珍贵、很有必要。
2.针对性
结束部分的针对性是指本次课学生身体练习负荷较大的部位要做重点安排。如:立定跳远、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等,就应多安排对下肢、大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放松比例,掷实心球就应多安排腹背,特别是腰部的放松练习。排球的发球、扣球应加大对肩、手臂、腰的内容与方法的选用。啦啦操、集体舞等应做全身的均衡的放松等。总之,针对性中要带有区别性的元素。
3.生理性
身体活动生理性表达的外显是肌肉、肢体、面部、表情、表现,其内显却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脑的活动一切外部表现都归属于肌肉运动,而所有的肌肉运动无一不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技能的强化也无一不在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逐渐完善,这也可说是由运动状态转变为日常状态过程中的原理所在。对生理性层面的恢复,主要有慢跑调节、走动、肢体舒展调整,各种拉伸、拍打调控,适宜的音乐融进适合的舞蹈进行调配,重中之重是针对性的拉伸与情境艺术性的融合。
4.心理性
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等与文化类学科有着不一样的心理表现,有时还是不可控因素,但不论怎样,学生都不应该带着兴奋、紧张、羞怯、自卑、厌恶等情绪进课堂,现实课堂中有的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的误区往往存在。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会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心合一,全部投入课堂,如:巧用颜色,看看场地边的青山、绿水、树林、树叶,默想大海、蓝天、荷叶,消除紧张、兴奋点。用意念暗示,用呼吸调节,静听节奏舒畅的音乐等,这都要求教师们用心感受、用心创设,努力形成一个心理调适的大气场。
5.完整性
结束部分的完整性是指其整个部分的理性畅通的程序完整,如:通过适时的调节进入结束部分,针对性的拉伸,有效的肢体舒展,音乐选用下的各种生理、心理调节回归原状、原点。精辟的小结,对课中的得、失、补层面进行准确、清晰、入耳、入心、入行的梳理、回放。对课的练习密度、学生的平均心率的预设与达成的简评,归还器材安排的艺术性、合理性、教育性,课后事宜及布置的得当,师生亲切友好、有感染力的再见等。
6.完美性
结束部分的完美性能给学生留下终身体育的印记、回忆。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很高的要求,如:结束部分教师的舒缓放松舞蹈做得独树一帜,寥寥数语把一件事讲得终身不忘,就连归还器材这样的小事也可能具有激励、教育的艺术。如:今天课上的××小组连续两次比赛第一名,是小组全员的团结协作与运用技能的高超表现,也与我们的器材辅助有关,我建议这个小组送还器材好不好?这样的结果肯定比“某某小组去送器材”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后事宜包括安全事项与持续锻炼目标,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怀与善意;布置的课后作业难度和量都要适中,可行性强;一声“同学们再见”,既礼貌又亲切,让学生对这堂课有感情、有回味;等等,这就是笔者心中理想的结束部分,也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回忆、思考与提升。
关键词:结束部分;起因;目标;说理;提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9-02
谈到课的结束部分,总会有人不屑一顾,总认为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结束部分的教学好像是可有可无,“看菜下饭”,剩多少时间就干多少事,至于合理的预设与实施就谈不上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在面广量大的常态课中,多数教师对于结束部分为何做、为谁做、如何做等,至今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结束部分理论的考量与内容、方法的选择,还是对其态度、价值的取向与安排基点的切入,包括适合音乐的选用,常常是处于未受重视、未经思考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很令人担忧,这就是本文要谈结束部分的起因。
当然,也有许多优秀教师在结束部分中做得很棒,在这个部分中能将处于活动状态下学生的身心逐渐放松到平静状态,课上身体负荷较大而导致酸疼、紧张、僵硬的肌肉部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拉伸、拍打、按推、舒展、舞蹈等逐渐恢复。适宜的音乐和有效的方法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调节,画龙点睛式的课后小结更容易入耳、人心,促进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深层认知,以学有所获为乐。甚至送还器材、布置课后作业等“小事”,也能愉快地做成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回味无穷。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标准来结束每一堂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还会存在吗?这也是结束部分的内涵与目标所在。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但理想能够促进我们对应反思,做冷静的自我考量,增强责任、担当,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结束部分。
一、践行结束部分成事的说理
按理说一节课结束了,应该画个句号了,但是结束部分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我把这种持续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当下、持续、终身。“当下”是指正在进行的每次课的结束部分,应把本次课的事做成,让学生从运动状态合理、有效的调整到日常非运动状态。具体的说“能有效的将由于参与本课身体活动紧张、僵硬的肌肉放松开,课后不至于颤抖或疼痛,韧带拉伸到原点,神经系统调整为日常状态,让学生满载丰厚成果,愉快轻松的离开课堂,盼望下次课再来。”
持续是指在认真履行好“当下”每次课结束部分的内容、方法、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为一种定式。即:每次课的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都是那么的周密、实惠、完整,让学生悟到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功能性、持续性,为终身体育积蓄“家底”。
“终身”是指通过上述“当下、持续”两个层面的不断认知,潜移默化地演变成学生的处事模式,不仅体育锻炼,而且做别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想事、做事、成事的正确途径与程序,且具有完整、完善的模式准则。通过构建一个整体课堂学习的图像,形成“终身”自我锻炼、保健的绿色生态系统。对于参加的集体项目、个人锻炼都应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的意识与行为,都应将学有所获的知识、技能、方法贯穿到每次锻炼中去。目前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常见到有人顾头不顾尾,上场就比赛或剧烈运动,稍好一点的顶多事先随便活动活动就开始,这种陋习其实早该退出锻炼、健身的舞台,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向科学锻炼身体的目标贴近,让健康有根基、有保障,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也是体育课应该留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习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体育教育的失败。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爱因斯坦也认为“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来源,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名言发人深省,推动社会的发展,攻克科学尖端,成就学科、事业、自我,没有健康其他免谈,而健康的获得体育锻炼是根本,如果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是残缺的、虎头蛇尾的,“当下、持续、终身”不能一体化的递增与递进,终身体育、终身健康就是一纸空谈,这就是我们对体育课结束部分应有的理性思考,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二、践行结束部分的几点提示
1.过渡性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是近邻,在两部分对接的节点中要有过渡式的准备措施。常能看到许多体育课上二者之间没有过渡性铺垫,如:带着剧烈活动的身心突然停下来或立即坐下来做拉伸等,就是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课中突然集合,前两排学生蹲下来,听教师讲解或看示范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二者交接的时段,可对剧烈练习提前进行适度的调整,做些适合的慢跑、走动、踏步、肢体活动、调整呼吸等,再自然过渡到结束部分,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很珍贵、很有必要。
2.针对性
结束部分的针对性是指本次课学生身体练习负荷较大的部位要做重点安排。如:立定跳远、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等,就应多安排对下肢、大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放松比例,掷实心球就应多安排腹背,特别是腰部的放松练习。排球的发球、扣球应加大对肩、手臂、腰的内容与方法的选用。啦啦操、集体舞等应做全身的均衡的放松等。总之,针对性中要带有区别性的元素。
3.生理性
身体活动生理性表达的外显是肌肉、肢体、面部、表情、表现,其内显却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脑的活动一切外部表现都归属于肌肉运动,而所有的肌肉运动无一不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技能的强化也无一不在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逐渐完善,这也可说是由运动状态转变为日常状态过程中的原理所在。对生理性层面的恢复,主要有慢跑调节、走动、肢体舒展调整,各种拉伸、拍打调控,适宜的音乐融进适合的舞蹈进行调配,重中之重是针对性的拉伸与情境艺术性的融合。
4.心理性
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等与文化类学科有着不一样的心理表现,有时还是不可控因素,但不论怎样,学生都不应该带着兴奋、紧张、羞怯、自卑、厌恶等情绪进课堂,现实课堂中有的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的误区往往存在。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会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心合一,全部投入课堂,如:巧用颜色,看看场地边的青山、绿水、树林、树叶,默想大海、蓝天、荷叶,消除紧张、兴奋点。用意念暗示,用呼吸调节,静听节奏舒畅的音乐等,这都要求教师们用心感受、用心创设,努力形成一个心理调适的大气场。
5.完整性
结束部分的完整性是指其整个部分的理性畅通的程序完整,如:通过适时的调节进入结束部分,针对性的拉伸,有效的肢体舒展,音乐选用下的各种生理、心理调节回归原状、原点。精辟的小结,对课中的得、失、补层面进行准确、清晰、入耳、入心、入行的梳理、回放。对课的练习密度、学生的平均心率的预设与达成的简评,归还器材安排的艺术性、合理性、教育性,课后事宜及布置的得当,师生亲切友好、有感染力的再见等。
6.完美性
结束部分的完美性能给学生留下终身体育的印记、回忆。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很高的要求,如:结束部分教师的舒缓放松舞蹈做得独树一帜,寥寥数语把一件事讲得终身不忘,就连归还器材这样的小事也可能具有激励、教育的艺术。如:今天课上的××小组连续两次比赛第一名,是小组全员的团结协作与运用技能的高超表现,也与我们的器材辅助有关,我建议这个小组送还器材好不好?这样的结果肯定比“某某小组去送器材”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后事宜包括安全事项与持续锻炼目标,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怀与善意;布置的课后作业难度和量都要适中,可行性强;一声“同学们再见”,既礼貌又亲切,让学生对这堂课有感情、有回味;等等,这就是笔者心中理想的结束部分,也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回忆、思考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