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的错误,让教学更具实效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后,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填空题: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意在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能否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我們分别收集了近两年4个不同时期的数据:五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期末、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以及七年级入学第一周的学情调研抽测,错误率分别是51.7%、34.5%、36.2%和38%。可以发现,虽然较初学时错误率降低不少,但都在35%左右,即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做不对,很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我们对五年级部分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后可以将错因归为两类:(1)由于题中两个问题非常相似,学生分不清哪个是求具体数量,哪个是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么都当成量,要么都当成率,或者思维混乱,分不清谁除以谁。也就是老师常说的“量”“率”不分。(2)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低年级求份数时,总数大于份数并且能够被份数整除。但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遇到份数比总数大或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感觉无从下手,凭感觉行事。
  读懂了学生的错误,教学研究就能有的放矢。老师们围绕“区分量和率,学生的困难在哪里?”“针对学生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研讨。首先从学习内容本身来分析,分数既可以表示实际数量,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分数所具有的“量”和“率”的双重功能,与学生之前熟悉的整数、小数都不同,学生在建构上会存在困难。其次,从教材编排顺序来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只理解到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率”;四年级结合小数的认识,教材中出现了带单位的分数;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的具体量。因此,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时候,学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负迁移影响,习惯性地把分数都看作“率”。第三,在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每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类题时,正确率很高;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学生做“每份是多少”这类题目正确率也很高,但当两个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就出现大量的错误。这说明学生对如何根据题意区分两类问题缺少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关注了本节课的重点,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题目综合性的增强,原本隐藏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改进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阶段解决。第一阶段,克服思维定势,重视对分数具体量的认识,帮助学生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在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组练习: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多少米?
  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多少米?
  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结果是整数,有的结果不是整数,这时可以用小数或分数来表示。因为除不尽时,用分数表示既准确又方便。这样设计有利于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领悟到: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可以带上单位表示具体数量;在解决具体量的问题时,分数和整数、小数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重视在变化和比较中使学生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先变换总量,再变换份数,然后提出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概括:求“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不管总量是多少都看作单位“1”,只需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列式:“1”÷份数。
  第三阶段,加强对比练习,指导学生区分问题。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 )米,每份占全长的( )。
  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可以变换前后位置,着重引导学生从叙述方式上区分两个问题,并比较解题方法的异同:两个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求每份占总量的几分之一”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了多少份,和具体数量无关;而“求每份的数量”必须用具体的总数量除以份数。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后续练习课中可以多次出现,灵活进行变式,以加深理解,巩固解题方法。如,量、率出现在同一题中,叙述方式发生变化:每份占( ),每份长( )或其中2份占全长的( )等;还可以增强综合性,如,对折再对折,每份占全长的( )。
  教师在实施改进措施后,随堂测试统计,错误率下降至13.8%。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错和改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错误,养成深度反思的习惯,及时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冷凤义.浅谈小学数学的简单应用题教学[J].好家长,2015(37).
  [2]高丽.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5(9).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五年级典型错例分析及教学改进研究》(立项号:JCJYB
  150405060)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 高 琼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绘本阅读是为幼儿提供最基础认知视角的一种读物,通过在视觉上的渗透,从而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完成了对学生在教育结构上的行为意识培养。而在进行绘本阅读的教育中,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并结合现有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启蒙教育。从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策略进行简要的讨论分析,探究在启蒙教育中,绘本阅读的实际启蒙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阅读;美育  婴幼儿学前教学的任务,在于启迪幼儿自
摘 要: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近三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90%以上的发现、发展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引进家庭辅导,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他们今后成为高素质人才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一大趋势,它是改革教学方法、改进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同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在学生得知正确答案后,常常被忽略。首先提出建立错题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整理错题集,并合理有效利用错题集将错题回收,并反思其错误的真正原因,使其发挥变“错”为“宝”的神奇功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集;回收整理;利用反思  相信许多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多练习做过不止一遍、两遍,而且老师都详详细细地分析过,但尽管这样,学生还
摘 要:几何图形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路径,轴对称图形“说特征—剪形体—研实物—辨形体—画对称”的学习路径设计符合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的“直观—分析—关联—演绎—严谨”层次。执行这样的教学“视点结构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视点结构;活动;发展  一、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中把轴对称放在图形的运动部分,要求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
摘 要:阅读,令人受益无穷,也是课标要求的重要教学内容。二维码阅读,能促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畅快享受扫码阅读的乐趣。从教师引导、激发兴趣、读后绘写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利用二维码技术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关键词:二维码;阅读;教学;活动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著名作家梅子涵也曾说:“阅读是为人生打底的事情,假如一个孩子是一棵大树,那么阅读就是浇灌根部、滋养心
摘 要:大部分幼儿园都设有沙池区域。实践证明,玩沙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在有压力的状态下不可以产生的行为的自由尝试的最佳机会,孩子们喜爱游戏,而玩沙游戏与其他各类游戏相比,更受孩子们欢迎。玩沙游戏是通过幼儿的想象,以沙土为基本材料进行建构和构想,通过手的操作及成品创造性地反映对周围事物的印象的一种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它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模型思想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就是說,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将基础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外,还要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借此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在此,主要立足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谈一谈如何将模型思想渗透其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渗透方法  所谓的模型思想主要是指立足数学的角度,对现实世界中尚未解决的问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的特殊心理,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课堂充满激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學;创新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保证课堂激情,就必须要直击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使其迸发青春的色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改
摘 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性人物。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氛围的基石。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希望给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小学班主任;师生关系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期,也是关键时期,小学班主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
摘 要:课堂要实现自主合作学习,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赋予课堂真正的活力,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怎样使英语课堂实现自主,焕发活力呢?精心设计导学案,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合作学习,促进能力提升;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彰显活力课堂;引入课堂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自主;活力;激趣;合作;交流;促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