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中年世界和多元的精神光谱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h79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葆国的长篇小说《同学》中,故事的时间跨度二十年。这个跨度很有象征意义,大致和何葆国写小说的历史差不多。艺术上的成长真是太昂贵了,耗费的生命真是太多了。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出来,他就把生命奉献给了小说。为了小说,甚至放弃了安定的职业。二十多年,念几次大学,都毕业了,可是,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变数。我记得他长期写客家土楼,写土楼的传统和当代生活的冲击,近在眼前的乡土社会因远方城市生活召唤而发生的变迁,两种生活方式的震荡激起心灵欢乐和隐痛,隐蔽得很深的内心的悲和喜出其不意地被调动起来。童年生活的回忆和乡土情节为他的小说打上了特殊的风情。从背景到人物,都与土楼形象密切关联。以土楼为核心营造风物人物,对他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是他的拿手好戏。从漫不经心的细节,揭示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在当代遭遇的尴尬。他把小说作为一种想像的天地,用来作为灵魂的探险,包括对人物的探险和对自己的才能的探险。这使得他的小说。在八十年代末,在福建年青作家中,崭露头角,不止一次地获得了福建省作家协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奖项。但他是不安分的,作为人是这样,对于艺术尤其如此。这一次,他的《同学》离开了他的传统领域,背景成了闽南的小城。看来,毕业二十年,在闽南工作生活和心灵的积淀已经到了一定深度。
  小说写中学毕业二十年后的聚会,显然不以乡土风物见长,却比较富于时代情趣。几乎每个人都有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学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哪个同学没有参加过同学问的聚会呢?但是我们还没看到文学对这个普遍现实的表现和开掘,现在何葆国写出了《同学》,他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变成了一个厚实的文本。对于所有参加过和准备参加同学聚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小说。一群进入中年的人物,其精神状态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动莫不密切相关。何葆国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聚会那短暂的时限,而是让想像力在筹办同学会的三十天里游动,二十年人生经历,几十个人的命运,像多棱镜一样折射出多元的精神光谱。每个人的故事相对独立,又犬牙交错,最后,又都汇总在“同学会”的场景中。作家施晓宇看了这篇小说后,作出这样的评价:“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还能看清同学的脸吗?”
  “还能看清同学的脸吗?”这样的问胚,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当年是很熟悉的,闭上眼睛都能驱遣不去,而今见了面却需要辨认。一句话,变化之大,大到让人难以想像,亲眼目睹,都不敢相信。
  五十多个同学,进入了不惑之年,大多生活在这个闽南沿海小城,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运行,有的当了大官,有的做了大生意,有的下岗失业,有的穷困潦倒,有的则因重婚罪正服缓刑……尽管处境不一,但有一点相似:这群步入中年的人,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在《文学创作论》所说的“打出了生活的常规。”正是因为生活打出常规,精神上不同于常态的方面也自然流露出来。在筹备聚会的过程中,一个个人物故事纷纭地显现了。但何葆国的匠心似乎并不在故事,而是人物的心灵深处的非常态。家庭的压力、婚姻的危机、生存的困惑,使得他们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更是他们的自我了,显得更为深刻。这种自我深化的过程,不仅仅得力于故事,还得力于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反差。那些令人印象最深的故事,似乎并不纯粹以情节的大起大落取胜,而是以人物内心的反差和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取胜。
  像许多小说家一样,何葆国比较善于运用错综的爱情婚姻作为线索。在这短暂的聚会中,至少有三对以上的爱情故事,构成了主要的脉络。但是,各有千秋,毫无雷同之感。
  聚会的组织者顾明泉,在多年的商海搏击中不无成就感,但是妻子与他感情隔膜,仅仅因孩子而没有离婚,孩子遭遇车祸死亡,和妻子离婚了。他从原公司辞职,自己投资,业绩骄人,但他比较内敛,过着低调的单身生活。同学聚会的地点就在他开办的度假村,由他承担一切费用。在筹办的过程中,他对申红蕾产生了好感,但由于他的胆怯,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使他饱受感情的折磨。
  谭志南是同学聚会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的性格外向,言语幽默,显然是为了和顾明泉拉开性格上的距离。因为筹办同学会,他和已经离婚的女同学苏丹红来往增多,产生了情感。面对着这样几乎是有点雷同危险的情节,何葆国轻松地把故事引向另一个方向。谭志南和苏丹红约会被人用手机拍下,他和老婆之间发生了争吵,他打了老婆一巴掌,矛盾升级,但是,这并没有促使他和苏丹红花好月圆,恰恰相反,却有了冲突。这个坚定支持同学聚会的人物,最后和他的情人一样双双没有参加同学会。这显示了何葆国构造故事的技巧得心应手。同样是迟到的爱情,也不让人物之间有任何的类似。
  在处理申红蕾命运之时,何葆国表现得尤其老练。他让她为更多的情感线索纠缠。在爱情方面,他把申红蕾设计成善解人意的女子,又使她老公有了网恋,双方处于冷战中;她的心灵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亲情,她父亲、婆婆都是多年的老病号,她时常要在病床前侍候他们,女儿不遵从她的意愿,对学习英语、钢琴没有兴趣,让她非常失望和生气,她感觉到身心疲惫。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之中,她的爱情就更有特点了,顾明泉对她的暧昧情感,似乎变成她的一个寄托,同时也让她更加失落。虽然一直热心筹措同学会,最后因为父亲病重住院,她都无法到会,而此时她和老公的情感也走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如果说,这个人物虽然比较有特点的话,但还不算最令人难忘的,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年的美女庞婉青。为美女设计悲剧的结局,已经是老套了。但何葆国对庞婉青的设计却不俗。婚姻的不幸,使她变得消沉、憔悴、无聊,在QQ上认识了一个网名“坏蛋”的网友,被他深深地迷恋。“坏蛋”向她骗钱。庞婉青一次次挪用单位小金库。后来单位领导事情败露,被有关部门双规,发现了庞婉青的问题。同学会那天,单位向公安局报案,庞婉青明知自己面临牢狱之灾,仍然参加同学会,前来抓她的警察也正是一直暗恋她的男同学廖强生……当年的美女面临这样一种结局,不但使庞婉青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特异的形象,而且也给这部人物众多的故事,在聚会的场景中集中到核心悬念中来,把分散的故事变成悬念性很强的情节。
  在众多的爱情故事中,还有一个亮点:程卫东和汪洁丽是同学里唯一一对结为夫妻的同学,汪洁丽对程卫东管制非常苛刻,不准用手机,不准与女人说话,稍有不从,拳打脚踢。程卫东性格怯弱,从不敢还手。同学会那天,汪洁丽不准程卫东参加,程卫东终于发怒,将汪洁丽打晕在地,跑了出去,后来汪洁丽也来到了会上,在同学面前对程卫东关爱非常,俨然恩爱夫妻。而程卫东却大醉,在卫生间放声大哭。就情节的新颖和深邃来说,这可能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大亮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一笔把强悍的妻管炎的软弱的一面揭示出来了。
  小说中分散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色彩反差很强烈,在进入欢聚会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不同其他任何人的痛苦、欢乐和隐忧之中。正是这种各有特点的悲欢,构成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的焦点。但是,这样的各不相同的故事,又各不相关,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挑战。作为小说,何葆国追求的是比较写实的,而不是瓦解情节结构前卫的小说,他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纷纭的命运,统一在共同的焦点之中,又使之折射出精神万花筒的效果。
  何葆国把这个任务留到了最后一章。美女因为挪用公款而被捕,即使如此也要享受短暂的欢乐,内心的隐忧和欢乐的现场显得反差强烈。而前来抓捕的人物,又是当年曾经暗恋过她的男士。这已经是显出了匠心独运。但如果光是看到这一点,可能还是比较表面的。何葆国的才气还表现在,对这个场面写得很从容,首先,他没有俗气地把逮捕的场景作为情节的结局,而是把必然性留到了场景以外。其次,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了一个神经出了问题的父亲前来寻找自己儿子。而这个同学在大学时就失踪了。这一笔表面上不像几个恋爱情节那样有机,好像是一笔游离的插曲。也许连何葆国自己也只是凭着艺术的本能,涉笔成趣,但是,这里有着一种在我看来是很值得何葆国珍惜的成分。这里,潜藏着对于人生的某种无奈的感叹。这里有一点朦胧的、形而上的成分,而这些,恰恰是何葆国的小说比较忽略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这个人物写得更加抽象一点,更加神秘一点,可能更有震撼力。在何葆国的小说中,一切都太明朗,好像一切生活的真理,作家都了然于心。这使得小说明朗,但是,也限制了小说的深度。
  
  (《同学》,何葆国著,青岛出版社2008年1月版,29.00元)
其他文献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来说,3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然而,正是在这短短的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使国家发生了亘古未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30年,中国人民日益共享改革成果,受惠最多,满怀信心地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今年又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3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
一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同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分别是鲁迅的《故乡》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皆置于《孤独之旅》之前。《孤独之旅》并非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篇目,它也曾入选人教版(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篇目结构为鲁迅《故乡》、曹文轩《孤独之旅》、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和黄蓓佳《心声》。无论是人教版还是部编版,该单元的文体都是小说,涉及的事件都与少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常有机会随侍先师席泽宗院士。先师讲学余暇,也不时回忆学界前辈种种轶闻趣事,每每令我听之入迷,或大开眼界,或心向往之。  一日先师闲谈时曰:某院士曾向我亲言:“自己一生学问,就从几册书中来。”初闻此语,颇觉夸张,因与我一向服膺的“博览群书”之旨明显不合。先师日:这样的书,当然是指那种能够为一门学问打下扎实基础的传世之作,非等闲之书可比
《人生五十半部书》,顾伯平著,人民出版社出版,46.00元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个理论思维来自何处?是实践和学习。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五十半部书》(以下简称《半部书》),恰恰就是实践和学习的产物,使人受益颇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读物机构在推荐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时,赫然就有这本《半部书》。书的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顾伯平同志。念及伯平同志工作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情境”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察要求”。新高考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考察语文关键能力。在特定情境中,根据任务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考察重点,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情境”与“任务”。如何落实以上精神,大家一直在摸索。八省联考适应性考试中的文学类阅读题在这一点上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在美国德堡大学历史系任教的江勇振教授经数年全面细致地爬梳整理撰写出的《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以下简称《胡适的情感世界》,引文仅注页码)一书,从情感的一面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的胡适。书中描述的情感生活丰富的“新胡适”无疑颠覆了以往人们对胡适私生活的固有印象或想象。这应是这本书值得人们关注的价值所在。然而,揭示历史真相以及重新审视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取一种怎样的态度比较合适,换言之,历史叙事
《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论点摘编”栏(第163页)有一题为《(宋诗选注)不选(正气歌)之原因》,作者侯长先生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根据《宋诗选注》责编弥松颐先生的《“钱学”谈助》,钱锺书先生“坚持不肯选人”的原因,是认为“《正气歌》全取苏轼《韩文公庙碑》,整篇全本石介《击蛇笏铭》,明董斯张《吹景集》、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等皆早言之;中间逻辑亦有问题。”侯先生引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由于忽略文学史发展的本身特性,由于唯政治学、阶级论的批评观念与方式,以至于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了中国革命史的佐证与附录。这种观念与方式同样制约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加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传统思维,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几乎成为了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颂歌史,这尤其在“十七年”文学发展的梳理研究中,具有更为明显的表述。  改革开放后,在对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观念的反省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一间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教学中,根据因体定教的教学原则,我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多可喜、亦多可悲”,然后分析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与事,揣摩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自认为这么处理牵住了散文
李煜词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词作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高中教材中都有李煜词的入选[1]。王国维在评价李煜词时提到“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2]在王氏眼中,“眼界始大”是词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的重要因素。这一句话也被选入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中[3]。因此,欲对李煜词作进一步了解,让学生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眼界始大”是一个重要的教材研究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