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里的春天(外一篇)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飞机回乌鲁木齐上班,随机的包里装了一大包冻得硬梆梆的苜蓿。让苜蓿“坐”飞机,只是因为喜欢苜蓿里的春天味道。
  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田野里挖野菜,从春雪还未完全消融便迫不及待钻出地面的荠荠菜,到果园里沟渠旁疯狂生长的蒲公英、田菊等,再到仲春时节的嫩苜蓿,目不暇接的野菜,让春天的日子变得充满诗意。
  记忆中的苜蓿,是新疆最常用的饲草。在团场连队大片大片种植,职工家的小院里也偶尔会有一小片苜蓿随意生长,跟菠菜、小白菜一样是皮实的青菜。在我们缺衣少食的童年时代,苜蓿常是调剂伙食的吃食。百分之九十的玉米面,让我们这些孩子难以下咽。春天时,母亲会去地里掐一些嫩苜蓿尖,用玉米面裹着放进笼里蒸。锅开不一会儿,热气里便有了一股苜蓿清香味和玉米面淡淡的甜味,丝丝缕缕地飘散在厨房里,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垂涎三尺。或是面条下到锅里了,到院子里掐一把苜蓿的嫩尖,用水冲冲扔到锅里,碧绿的颜色清香的味道令人食欲大增。或是将苜蓿尖用开水焯后凉拌,加点油泼辣子和醋,那香味儿简直让人无法拒绝。
  小时候因为常听父母说谁谁家的羊又吃苜蓿撑死了,在吃苜蓿时尤其是吃苜蓿饺子时我们都会控制自己不要吃得太多了。成年后也把这一经验传授给孩子,以免遭遇那些羊的厄运。美味再美,也得有度。
  上学后才得知新疆竟然是苜蓿的原产地。汉武帝时,为对匈奴开战,马匹需要大量草料,遂自西域引进苜蓿。一般种植的饲草苜蓿开紫花,这种苜蓿素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维生素和无机盐,是牲畜上好的饲草。
  我国古代关于苜蓿已有许多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称苜蓿为牧蓿。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宋王安石诗云:“苜蓿阑干放晚花。”陆游曾言:“苜蓿堆盘莫笑贫。”唐朝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政臣。”
  记忆中的苜蓿花是紫色的,能看到花开时已经太老不能食用。查阅资料得知,苜蓿俗称“三叶草”,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苜蓿还是一种中药,性苦,平,无毒,安中利人,可久食。苜蓿的嫩叶是理想的蔬菜,极富营养,在绿叶蔬菜中,它的维他命K的含量最高,特别是维他命A的含量和胡萝卜相当,维他命C超过白萝卜两三倍以上,这些营养成分都超过菠菜。苜蓿中还含有大量铁元素,因而可作为治疗贫血的辅助食品。苜蓿中所含的B族维生素K,民间常用来治疗胃病或痔疮出血,有些验方用它来治胃或痔、肠出血。总之,吃吃苜蓿利五脏,轻身健人。
  在很早以前,我国就有食用苜蓿的历史了。唐代薛令之为东宫侍读,待遇很差,作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栏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盘易宽。只可谋朝夕,那能度岁寒!”后来,人们以“苜蓿盘”形容生活清苦。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让很多人忘记了曾經生活中的苦涩,而这些曾经带着苦涩记忆的野菜如今也成为人们更换口味的首选。我喜欢用苜蓿包饺子。我家的生活习惯是尽量不吃反季节蔬菜,吃了一个冬天的“老三样”,春天的野菜味道尤其清新。加之家人都爱吃饺子,苜蓿本身的清香味与肉中和,不但去掉了肉腥味,还会让肉质更加鲜美。每年春天,苜蓿饺子就成了我家餐桌上的一道必上主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还会让我把这种美味延长到隆冬时节。
  工作不久后就搬到小城居住,家里没买车以前外出并不是很方便,会借回团场看父母的机会,到连队苜蓿地里掐点苜蓿,但毕竟不是很方便。所幸伊宁是座小城,早春时节,街头巷尾总会有维吾尔族老人推着架子车卖苜蓿,一车蓬蓬松松的苜蓿上放着一只大铁盘。苜蓿不论公斤卖,一盘6块8块钱。我若遇到,便会不计价钱地买上一大袋,直到拎不动为止。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几乎没什么吃不到的,据说连荠菜这样的野菜都在大棚里种植。但这种天然苜蓿,只有早春时节短暂的时间里才能吃到,而且不是每个春天我在街头巷尾都能遇到,一旦遇到了,还有什么可吝啬的?!
  回家择好苜蓿用水洗净,烧一大锅开水,旁边放两盆凉水。水一开,就将苜蓿放进去,用筷子不停地翻,以使所有苜蓿都能完全浸在开水中。蓬松的苜蓿进入开水中立即收缩,一会儿便变得翠绿翠绿的。稍翻搅之后捞出来赶紧放凉水中浸泡,直到完全没有热气。经验丰富的我知道,在捏成团之前一定要保证苜蓿完全晾凉,否则带着热气的苜蓿堆在一起,会很快变色发黄,那就大大影响后期加工出的菜肴品相了。
  把晾好的苜蓿捏去水分,捏成大小均匀的菜团,装进保鲜袋放到冰箱冷冻箱里,可以在盛夏或金秋季节随时拿出来食用,甚至有的人家会放到冬季没有新鲜蔬菜时食用。想想吧,窗外天寒地冻,大雪飘飞,而你在温暖如春的家里能给家人端出一盘颜色碧绿、味道鲜香的苜蓿饺子,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呵!
  按照我家的生活习惯,我们专门买了一个冰柜来装野菜。自家里有车后出门方便了,想到哪里挖野菜、掐苜蓿都可以。春天的两三个周末,冰柜里就装得满满的了,有苜蓿,有荠菜,还有蒲公英等。
  苜蓿里的春天,清清淡淡的美好。
  故乡的蒲公英
  每天一上班,我会在杯中放一撮蒲公英根块,一撮蒲公英叶,有时会加几朵玫瑰,注入沸腾的开水。待静泡一会,一杯颜色淡黄、散发着玫瑰香气和蒲公英淡淡苦味的女子养生茶便成了,给一上午紧张的工作舒缓一下神经。
  每当端起这杯茶,眼前便会浮起“阿力玛里”这个词,也会浮现女友小兰白发苍苍的母亲充满慈爱的眼神。
  在暖暖的春阳下,在葳蕤的果园里,蒲公英像绿色的地毯铺满果园的地面。小兰母亲轻轻地用小刀剜起一棵棵蒲公英,抖落嫩白根茎上挂着的黑土,充满爱意地将它们扔进眼前的柳条筐。不一会儿,筐里便装满了绿色的蒲公英。
  在果园屋前的空地上,小兰母亲将洗净的蒲公英一分为二,嫩白的根茎和鲜灵灵的绿叶被切成节,摊晒在水泥地上。几个太阳过后,这些绿叶和根茎就会脱去水分。再长点时间,根茎就会完全变干。   这是小兰母亲每年都会做的事。做这些事的时候,她一定会想着远方的女儿。
  在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我和小兰在忙碌的工作中每日享受着来自故乡果园的蒲公英茶,每一杯每一口都是浓浓的母爱,每一口都是浓浓的故乡的味道。
  蒲公英很早在我们的记忆中扎下根,蓬蓬勃勃生长的是我们对故乡对过往岁月的难以忘怀。
  在兵团团场,我们的童年中经常有蒲公英的影子。因为蒲公英是药草,能入菜,所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家里的饭桌上免不了它的身影。
  母亲会用开水焯过蒲公英,将其放在凉水中浸凉,然后凉拌,洒上一点爆过锅的清油、葱花,那是饭桌上的一道美味。有时也会用蒲公英来包包子,味道有些苦,因为有点肉沫,我们对肉味的需要已经超越了那些苦味,所以也就接受了。
  蒲公英盛开的金黄色花朵,经常成为我们这些连队小姑娘们头顶的装饰。那时家里一般都会养头猪,在拔猪草时,蒲公英也会被列入其中。掐枝蒲公英花朵插在鬓边,臭美得不得了。一边满地里找寻着可拔的草们,一边乘着间隙摘成熟的黑豆豆吃,吃得满嘴满手黑紫色。
  蒲公英花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会常常忽略它。她们给我最为震撼的一次,是有一年春天到阿力玛里采风时遇到的景象。那些果园里集体盛开的金色蒲公英花形成的花海,覆盖了整个果园,金灿灿的一片,苹果树桃树上盛开的白色果花粉色桃花都被它们比得失去颜色。
  秋天的蒲公英又是一番景象。有一年秋天到七十九团的将军沟采风,路旁林地里的一片蒲公英吸引了我们。虽然已是秋天,但草地还是碧绿的,只是这片草地上白茫茫的一片,走近一看,是蒲公英盛开的种子,每一枝蒲公英細细的茎干都顶着一个白色绒球,在晨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白色绒球是由无数个小伞组成的,每一颗蒲公英种子都有一把白色的小伞。风一吹来,这些蒲公英的种子会乘着小伞随风四散。远方,是它们的理想。远方,只要有温润的土地,蒲公英的种子就会钻入地下,直到来年春天破土而出,开辟出另一块新的家园。
  至于蒲公英茶,那是近些年的事了。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对饮食也越发讲究,对反季节蔬菜排斥感越来越强。于是,每年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挖野菜成为热潮。蒲公英因其强大的药用价值,备受人们的喜爱。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本草纲目》中记载,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化食毒、消恶肿。《唐本草》《神农本草经》《中药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以高度评价,民间还用来治疗疮毒、脑膜炎、流感、肝胆病等。在欧洲,蒲公英有“尿床草”之称,可见其利尿作用之强,适合有水肿毛病的人饮用。除此之外,它还能解除消化不良和便秘,清净血液,促进母乳的分泌。
  查阅资料得知,蒲公英含有蒲公英醇、有机酸、蒲公英素、胆碱等以及一些矿物质成分。蒲公英醇具有较强的利胆保肝作用,适合肝病患者食用。蒲公英中还含有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对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灭杀作用。蒲公英中含有的总黄酮物质,抗氧化作用很强,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功效。这就是蒲公英茶具有美容养颜、清热解毒等作用的原因。但因蒲公英味道苦、甘,性寒,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适量,不可过多。尤其寒性疾病病人应禁止使用。
  当然,蒲公英,只是故乡记忆中的一种。故乡的味道还有很多种,但是,这清淡的蒲公英茶却把我们的目光和思绪一次又一次拉回到遥远的故乡,让我们沉醉在对故乡浓浓的依恋中。
其他文献
孤独之殇  行走在西部,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在苍茫的大地上,忽然看见,辽阔的荒原尽头,突兀地耸立着一棵虬劲的大树,阻挡了视线的逡巡,仿佛天地的间隙是被树奋力撑开的。从这种近似于纪念碑式的矗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存活的孤独——那是在生命同类中,找不到可以与之对等交流的伤痛。我惊诧于这种存在,不是树种,也不是荒野,而是在这辽远和广阔之间,它独活的理由。这让我们很轻易就能顺着树的远眺,感受到旷古
期刊
在那个散落于特里斯牧山谷的村子里,他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人。确切地说,是一个经常被村人疏忽和遗忘的人。若追根寻源,从他的祖父开始,情况就是这样了。人们偶尔想到他时会这样说,唉唉,他生来就是那样子,他爷、他爹生来也是那样子,他们的嘴巴只是用来出气和吃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  村人们都叫他哑保。  他当然不哑,只是发音器官很少有使用的时候。在家里,他也很少说话,因为他的爹和至今还健在的爷爷也懒得说话。受
期刊
我迄今为止的全部生涯都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说,我十岁那年跟随父母出门远行,历经八千里路云月到新疆,出发地是故乡浏阳河,到甘新交界的红柳河下火车,再转乘大篷汽车到南疆渭干河。这三条河成为我少年时代跋涉经历的坐标性地理图谱。它们相距遥远,流向不同,却以各自苍茫蜿蜒的奔流永远驻留于我的记忆,成为我的大地情怀和乡愁的一部分。  伊犁河是我步入中年后才亲近的一条河,在此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貌。大约四十
期刊
洁 白  我总是喜欢洁白  不是缠绕伤口的绷带的白  也不是包裹尸体的白  而是置放在高处的白  是沿着一条斜线往你的  眼球里不断吹送的白——  祁连山顶的雪  最初看到你时  我并没有惊奇地高呼  而只是默默忍受着心底的潮动——  假若有一天我要永久地离开  那么转身回拜的就是你——  祁连山!  那茫茫戈壁滩上被几只黑鹰  凄厉啸叫的白  山坡的阴影  为什么?  为什么我喜欢独自一人  来
期刊
解读鹿石  紧锁的长空,硬是被钝刃的碑刀  拉开一条口子。无翅却能飞翔  竟让疲于奔命的鹿群  突兀,撞运成往返天地的信使  全年三百六十五枚太阳  这下,有神鹿看着,守着,护着  半枚也不可能少。只不过  凌风长了,传话久了  角,必须嬗变为柔中带刚的梳子  嘴,就得脱颖成绵里藏针的喙  纵使满腹经纶,也难以说服自己  所谓高深莫测的宇宙  正是几堆四处飘泊的石头  否則,早已破茧重生,拨云见日
期刊
226枚红指印  1  碧野先生曾经在《天山景物记》中描述过天山脚下、伊犁河谷的夏日胜景,巨大的雪峰,冲激的溪流,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高过马头的五彩缤纷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可是,在那天山腹地,伊犁河谷偏远山区,依然有一些贫困村,农牧民饱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困扰。  国家税务总局尼勒克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达·吉干在这样一个贫困村驻村五年,愣是把一个偏远村、贫困
期刊
可克达拉  歌声渐远时,伊犁河屏住了呼吸  东方的夜晚,头顶的银河正在循环播放一 支小夜曲  凭空而来的泪水和幸福,更像是蓝宝石镶 嵌的爱情  万亩薰衣草花海里,你只敢对一个人起誓  把雪山压在心里,把信件丢进风里  公社的水渠边、地埂上,他还在那个老地 方等你  羞红的脸颊是花朵。喊哑的嗓子是夜莺  伊犁河水日夜喧腾,带不走一条藏汗的 丝巾  还是看看远处的地平线吧,翻滚的麦浪困 住了两只蜻蜓 
期刊
老两口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给了儿子一家,还掏了20万把房子进行了重新装修,毕竟儿子才工作不久,底子薄。他们这样做,算是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得到了邻居们的赞扬。随后,在城市边缘地带,一家早已倒闭的厂区家属院,又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旧楼房。楼层还不错,二楼,上下楼不费太大劲儿,就是楼龄太老了,已经30多年了,还是楼板的那种。一种浑身都长满毛毛的长长的虫子,时常会冷不丁地出现在墙上、洗脸池里,也会出现在
期刊
父亲走了一周年了。开头那两周,我恍恍惚惚,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敢想,什么也无法看。  一直以来,父亲对自己的身体自信满满。年年体检,已经熟络的医生一见他就说:今天非得从你这个老爷子身上找出几个毛病来不可!但结果却是,爸的心脏跟二三十岁的人一样好,其他的指标也都十分正常。最后医生宣布说,你能活到120岁!  父亲欣然接受这个祝福。他原本就乐观,如今更是开心得很,经常在我们大家庭群里发发红包说说笑话
期刊
1  东风浩荡。  这里,清与明丰硕,你就是躲到自己的身后,清风与明月,也能吹得到你,照得到你。  2  这里。  春天,随心所欲,一伸手,就能把满眼的荒芜,摆弄绿了。两三只狗,蹭蹭蹭跳进草丛,它们,喜欢被自由掩埋。  3  十七层楼顶,还差两个厘米,就够到飞翔啦。只要勇气充足,你完全可以上来,试一试,上帝不会拦着你。  快乐,也不会拦着你。  4  这里。  到处都是安放灵魂的地方,最好把身体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