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口语交际教学取代传统的听说教学,终于赢得了自己在语文学科中的独立地位,这是对传统听说教学的深化和超越,是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为:具有日常口語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 存在问题 对策探究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而许多老师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够,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大,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再有就是缺少必要的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重感悟,轻分析。过去讲课文时,几乎每篇都会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老师都会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比如总分总的关系、因果关系、事物的发展顺序等等。但现在老师不敢过多分析课文,不敢再让学生分段了,仿佛一这样做就是走老路了,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剩下的只是感悟、感悟、再感悟,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只有看学生自己的能力了。在教学中缺乏教师的必要的引导,存在低水平的简单问答或低层次聊天现象,致使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语意不连贯,缺乏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2.教学评价层面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各类语文考试只有读写,没有听说,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只偶见于课堂上随意的、模糊的、凭整体印象的评价。而现今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很大,因为不考试,不评价,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许多老师让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再累也白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天天使用母语,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习得,不必费神去学,再加上考试又不考,自然把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
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前提,但这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艰难的抉择。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探究
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从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来看,更需要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作为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充分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课堂”。家庭中,社会上,如双休日、节假日的外出,家庭的来访接待、聚会等,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多去接触人,主动地交际。过后,也可以到课堂上搞一次“真实再现”,教师借机给予指导。
2.创设课内外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开始自己的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指出别人的不足等。再如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补白说话练习,如情节的补白、背景的补白、人物的补白等等;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模拟情境,或是让学生表演课文来模拟情境,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边演示边解说。首先各小组轮流进行,然后推选代表上讲台演示,按演示过程将两次赛马经过有顺序地讲述。通过演示活动,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而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分层次制订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提高学习兴趣。
儿童的语言、思维、个性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儿童心理发展所具有的一种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孩子能够学会什么,能够学会多少,这些都受到他们思维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及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规律,制订不同层次的口语交际训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语交际 存在问题 对策探究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而许多老师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够,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大,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再有就是缺少必要的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重感悟,轻分析。过去讲课文时,几乎每篇都会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老师都会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比如总分总的关系、因果关系、事物的发展顺序等等。但现在老师不敢过多分析课文,不敢再让学生分段了,仿佛一这样做就是走老路了,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剩下的只是感悟、感悟、再感悟,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只有看学生自己的能力了。在教学中缺乏教师的必要的引导,存在低水平的简单问答或低层次聊天现象,致使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语意不连贯,缺乏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2.教学评价层面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各类语文考试只有读写,没有听说,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只偶见于课堂上随意的、模糊的、凭整体印象的评价。而现今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很大,因为不考试,不评价,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许多老师让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再累也白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天天使用母语,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习得,不必费神去学,再加上考试又不考,自然把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
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前提,但这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艰难的抉择。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探究
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从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来看,更需要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作为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充分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课堂”。家庭中,社会上,如双休日、节假日的外出,家庭的来访接待、聚会等,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多去接触人,主动地交际。过后,也可以到课堂上搞一次“真实再现”,教师借机给予指导。
2.创设课内外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开始自己的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指出别人的不足等。再如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补白说话练习,如情节的补白、背景的补白、人物的补白等等;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模拟情境,或是让学生表演课文来模拟情境,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边演示边解说。首先各小组轮流进行,然后推选代表上讲台演示,按演示过程将两次赛马经过有顺序地讲述。通过演示活动,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而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分层次制订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提高学习兴趣。
儿童的语言、思维、个性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儿童心理发展所具有的一种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孩子能够学会什么,能够学会多少,这些都受到他们思维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及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规律,制订不同层次的口语交际训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