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形式,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真正面对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又应该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上好科学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调查研究、解释、交流、表达等几个方面,在科学课中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受到的情感教育等。
探究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如何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氛围中自行探究呢?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种各样的叶》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秋天里大树落叶的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兴致勃勃地捡起落叶,三三两两地边讨论边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落叶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我们观察到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子?”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落叶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又是绿色的?”等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探究、解释、交流,有学生说是因为阳光影响叶子,有学生说是因为水分影响叶子,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探究。
二、利用经验,激发探究
探究式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比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联系实际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教室周围有哪些东西可以燃烧?”“燃烧着的酒精灯、木柴,如何熄灭它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跃跃欲试。学生列举出可以燃烧的东西,如,窗帘、桌子、椅子、讲台、粉刷、电线等,都可以燃烧。“把灯帽盖上,可以把燃烧的酒精灯熄灭,因为隔绝了空气。”“用冷水可以把燃烧的木柴熄灭,因为水可以降低温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致勃勃地进行探究。
三、重视收集,主动探究
新课程倡导“从做中学”,也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中的探究,证据的收集同等重要。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收集到各种渠道的材料,并经过加工整理,在课堂上变成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在《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叶子为什么有红、黄、绿等颜色”这一问题时,马上有学生拿出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告诉大家,是由于有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的存在,所以叶子有红、黄、绿。在教学《纸的观察》一课时,以纸作为观察研究的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收集、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激发了兴趣,在科学课堂上就变得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善于动手,总结探究
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脑并用,能使人越来越聪明,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让脑更加灵活,而脑又使手得到发展,变得更加灵巧。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富有兴趣地学习,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展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可以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水,然后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它是一种什么的物体?”“水有没有形状?”然后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运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感官,对一杯水,一杯酱油、一杯牛奶,一杯糖做实验,并把实验过程的现象记录下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在班上进行表达、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还有流动性,水没有固定形状。
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在科学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带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在质疑和求知中主动探求、学习科学知识。总之,《科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形式,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真正面对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又应该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上好科学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调查研究、解释、交流、表达等几个方面,在科学课中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受到的情感教育等。
探究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如何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氛围中自行探究呢?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种各样的叶》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秋天里大树落叶的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兴致勃勃地捡起落叶,三三两两地边讨论边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落叶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我们观察到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子?”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落叶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又是绿色的?”等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探究、解释、交流,有学生说是因为阳光影响叶子,有学生说是因为水分影响叶子,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探究。
二、利用经验,激发探究
探究式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比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联系实际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教室周围有哪些东西可以燃烧?”“燃烧着的酒精灯、木柴,如何熄灭它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跃跃欲试。学生列举出可以燃烧的东西,如,窗帘、桌子、椅子、讲台、粉刷、电线等,都可以燃烧。“把灯帽盖上,可以把燃烧的酒精灯熄灭,因为隔绝了空气。”“用冷水可以把燃烧的木柴熄灭,因为水可以降低温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致勃勃地进行探究。
三、重视收集,主动探究
新课程倡导“从做中学”,也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中的探究,证据的收集同等重要。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收集到各种渠道的材料,并经过加工整理,在课堂上变成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在《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叶子为什么有红、黄、绿等颜色”这一问题时,马上有学生拿出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告诉大家,是由于有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的存在,所以叶子有红、黄、绿。在教学《纸的观察》一课时,以纸作为观察研究的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收集、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激发了兴趣,在科学课堂上就变得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善于动手,总结探究
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脑并用,能使人越来越聪明,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让脑更加灵活,而脑又使手得到发展,变得更加灵巧。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富有兴趣地学习,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展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可以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水,然后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它是一种什么的物体?”“水有没有形状?”然后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运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感官,对一杯水,一杯酱油、一杯牛奶,一杯糖做实验,并把实验过程的现象记录下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在班上进行表达、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还有流动性,水没有固定形状。
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在科学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带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在质疑和求知中主动探求、学习科学知识。总之,《科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