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的探究式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ong6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形式,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真正面对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又应该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上好科学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调查研究、解释、交流、表达等几个方面,在科学课中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受到的情感教育等。
   探究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如何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氛围中自行探究呢?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种各样的叶》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秋天里大树落叶的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兴致勃勃地捡起落叶,三三两两地边讨论边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落叶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我们观察到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子?”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落叶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有的又是绿色的?”等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探究、解释、交流,有学生说是因为阳光影响叶子,有学生说是因为水分影响叶子,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探究。
   二、利用经验,激发探究
   探究式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比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联系实际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教室周围有哪些东西可以燃烧?”“燃烧着的酒精灯、木柴,如何熄灭它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跃跃欲试。学生列举出可以燃烧的东西,如,窗帘、桌子、椅子、讲台、粉刷、电线等,都可以燃烧。“把灯帽盖上,可以把燃烧的酒精灯熄灭,因为隔绝了空气。”“用冷水可以把燃烧的木柴熄灭,因为水可以降低温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致勃勃地进行探究。
   三、重视收集,主动探究
   新课程倡导“从做中学”,也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中的探究,证据的收集同等重要。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收集到各种渠道的材料,并经过加工整理,在课堂上变成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在《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叶子为什么有红、黄、绿等颜色”这一问题时,马上有学生拿出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告诉大家,是由于有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的存在,所以叶子有红、黄、绿。在教学《纸的观察》一课时,以纸作为观察研究的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收集、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激发了兴趣,在科学课堂上就变得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善于动手,总结探究
   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脑并用,能使人越来越聪明,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让脑更加灵活,而脑又使手得到发展,变得更加灵巧。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富有兴趣地学习,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展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可以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水,然后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它是一种什么的物体?”“水有没有形状?”然后每组确定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运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感官,对一杯水,一杯酱油、一杯牛奶,一杯糖做实验,并把实验过程的现象记录下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在班上进行表达、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还有流动性,水没有固定形状。
   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在科学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带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在质疑和求知中主动探求、学习科学知识。总之,《科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其他文献
何谓“暖场”? 在一些节目或活动正式开始时,为了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而进行的现场语言交流或片断性表演。暖场虽短小却能抓住观众眼球,调动观众的情绪,不仅能愉悦大家,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其慢慢地融入艺术氛围。虽然课堂不是舞台,但教学却是艺术,把学生带入课堂,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是高效教学的前提。从这一点来说,教学与艺术表演是相通的,暖场活动同样能为课堂增色。   一、“暖场游戏”举足轻重   小学阶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回顾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经历,让我感触最大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一举数得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小组合作,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基
期刊
文章的美感非朗读无以体会到其中的妙趣。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朗读以至成诵,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首先是整体感知。据说是黄庭坚的一首小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还需急思量。”学生诵读之前,先应该对作品潜心思考,认真揣摩作品,务求对作品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感悟,这时老师应该闪到一边,就像一盘精美菜肴,放在学生的眼
期刊
“我希望,自己今后能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一生,花开成景,花落成诗。”这句话最适合送给女孩子,女子的一生,当优雅的活着,但“成景”、“成诗”绝非物质奢华的包装和附庸,培养精神的贵族才是“富养”的真谛。   身为女子,又教文科,对女孩的关注度自然高。可现状有时并不尽如人意。诸如丝袜、短裤之类的打扮固然时髦,可脑中女学生的形象总该是大方得体才更符合身份;嗓门震天,
期刊
我校自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下大力气推行。各学科均成立了课改小组,各位课题组成员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高效课堂课题组坚持每月出版一期课题组简报,好不热闹。然而,实施高效课堂课改这么长时间,我个人却观察到了课改一种无奈的窘境:高效课堂课改收效不明显,有些班主任不配合,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少数学生家长也不太赞同。迫于高考及平时月考的压力,甚至出现了部分课改教师回头走老路,教学满堂灌,高效课堂改
期刊
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枯燥无味的反复重复“点横竖撇捺”,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还经常会有老师诉苦:好多字任你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容易分清辨认。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情绪性、动作性和创造的特点,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更应选取最佳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轻松进入“识字乐园”,随境入心,识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认知世界、开拓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能力,而发现就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中发现,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世界的美,发
期刊
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件件平凡而细小的事,而这些小事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有的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不断延伸”;有的老师指出“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亲其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为实现《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作为科学课教师,我们必须在科学教学中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艺术的缔造者。每一堂课在教室眼中都是一个需要不断雕琢、打磨的艺术品。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信息库,知识点传输者。因为,课堂不过是教师“满堂灌”的一个途径,只要教师说完了,课便上完了。至于学生能不能跟上,课堂气氛怎么样,不重要!学生只要听就好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听课效率低,课堂气氛也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明明可以雕琢成青花瓷的艺术品,却仅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