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史料教学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史料教学实践的水平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从高考命题的改革形势来看,史料阅读与运用的题目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所以历史教学必须聚焦史料阅读,以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字:史料阅读 ; 学科素养 ; 历史教学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史料教学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史料教学实践的水平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历史课堂上既要贯彻和落实好核心素养,又要有历史特色的,课前历史老师就需十分努力收集、选用史料,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到有效的史料,从而较快地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已深受史料阅读重要性的影响,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都有史料可供课堂选择使用。在历史课堂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史料。比如选取文字的、非文字的,或者是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或者是观点相吻合、观点相左。无论是选取哪一种史料,一定要坚持保证史料原意的完整性,并且给学生呈现史料时,不要下结论,更不可以妄下结论。
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相当稳妥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阅读仅仅局限于教材也是有会弊端的。创新性的教学还需要引进课外的史料,关注和运用史学前沿发掘的新史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着更客观的认识。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辛亥革命》一课,使用的史料阅读是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后,于1911年4月24日写的《与妻书》:“五至爱汝......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通过这个史料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林觉民的满腔革命热情,侧面了解到革命形势的严峻。我还会在课堂上补充“时局图”等图片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史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起到了积极的历史史料教学效果。
要实现高质量的史学阅读,除了收集和选用有价值的各种历史史料,还要教授学生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和方法。我在课堂上都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来阅读:第一步,认真阅读史料,把关键字词用笔画出来;第二步,进行分析,理清这些关键字词的逻辑关系;第三步,参照课本知识,提取有效的信息,得出史料要反映的主要内容。这里最关键和最难完成的是第二步,分析史料时,要注意历史史料中的模糊性的词语,如“也许”、“可能”等,更要留意表示肯定的字詞,如“一定”“肯定”“必然”“必由”等,以判断这些史料所想表达的立场或是观点。
例如《辛亥革命》课文里面的学思之窗引用的史料就是是孙先生1905年11月26日在《民报》的《发刊词》,其中的“殆不可以”四个字就很直接地表达了孙先生的观点,即应该首先完成“民族”“民权”,明确地阐述了孙先生的革命思想,重点是先关注政治,民生问题日后是较容易解决的。
阅读历史史料时,还要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了解相应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不然很难做到快速地有效理解和分析史料,更无法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里面涵盖的信息,容易造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一知半解,这样史料阅读的效果就会差强人意。所以在我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都跟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也会严抓学生的预习。
例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并完成一份学案。因为这一课内容丰富,史料丰富,提前预习有助于更体系地掌握知识。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我会先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之后,再在PPT上分别投影晚清和民国的服饰图片史料。这样学生不仅图片史料上读出民国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已发生改变,还能解读出这一变化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变化,它还让学生从客观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聚焦史料阅读,是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历史教学。只有建立在充分、高质量的史料阅读基础之上的历史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我会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灵活和科学地运用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史料,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外历史纲要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
[3] [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115.
[4] [法]安托万·普洛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王春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8~89
[5] 胡昌智.什么是历史意识[J].(台湾)思与言.1983,(21).
关键字:史料阅读 ; 学科素养 ; 历史教学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史料教学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史料教学实践的水平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历史课堂上既要贯彻和落实好核心素养,又要有历史特色的,课前历史老师就需十分努力收集、选用史料,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到有效的史料,从而较快地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已深受史料阅读重要性的影响,任何一本历史教科书都有史料可供课堂选择使用。在历史课堂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史料。比如选取文字的、非文字的,或者是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或者是观点相吻合、观点相左。无论是选取哪一种史料,一定要坚持保证史料原意的完整性,并且给学生呈现史料时,不要下结论,更不可以妄下结论。
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相当稳妥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阅读仅仅局限于教材也是有会弊端的。创新性的教学还需要引进课外的史料,关注和运用史学前沿发掘的新史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着更客观的认识。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辛亥革命》一课,使用的史料阅读是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后,于1911年4月24日写的《与妻书》:“五至爱汝......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通过这个史料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林觉民的满腔革命热情,侧面了解到革命形势的严峻。我还会在课堂上补充“时局图”等图片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史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起到了积极的历史史料教学效果。
要实现高质量的史学阅读,除了收集和选用有价值的各种历史史料,还要教授学生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和方法。我在课堂上都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来阅读:第一步,认真阅读史料,把关键字词用笔画出来;第二步,进行分析,理清这些关键字词的逻辑关系;第三步,参照课本知识,提取有效的信息,得出史料要反映的主要内容。这里最关键和最难完成的是第二步,分析史料时,要注意历史史料中的模糊性的词语,如“也许”、“可能”等,更要留意表示肯定的字詞,如“一定”“肯定”“必然”“必由”等,以判断这些史料所想表达的立场或是观点。
例如《辛亥革命》课文里面的学思之窗引用的史料就是是孙先生1905年11月26日在《民报》的《发刊词》,其中的“殆不可以”四个字就很直接地表达了孙先生的观点,即应该首先完成“民族”“民权”,明确地阐述了孙先生的革命思想,重点是先关注政治,民生问题日后是较容易解决的。
阅读历史史料时,还要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了解相应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不然很难做到快速地有效理解和分析史料,更无法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里面涵盖的信息,容易造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一知半解,这样史料阅读的效果就会差强人意。所以在我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都跟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也会严抓学生的预习。
例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并完成一份学案。因为这一课内容丰富,史料丰富,提前预习有助于更体系地掌握知识。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我会先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之后,再在PPT上分别投影晚清和民国的服饰图片史料。这样学生不仅图片史料上读出民国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已发生改变,还能解读出这一变化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变化,它还让学生从客观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聚焦史料阅读,是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历史教学。只有建立在充分、高质量的史料阅读基础之上的历史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所以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我会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灵活和科学地运用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史料,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外历史纲要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
[3] [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115.
[4] [法]安托万·普洛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王春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8~89
[5] 胡昌智.什么是历史意识[J].(台湾)思与言.19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