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来源于生活,德育基于生活
第一,中学德育从生活出发,意味着德育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的德育只能使德育变成知识教育、道德学习变成概念学习。学校在进行德育时,不应急于进行道德说教与灌输,而应首先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握学生的既有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人格涵养功能。
第二,中学德育在生活中展开,是指德育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展开。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内在一致的,与生活过程背离的德育是病态的、无效的德育。因此,从生活中开始的德育不能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德育,如同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一样是无效劳动。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的浸染中,活生生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的道德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中学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生活育人”并非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德育“高于”生活不是要德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青少年过上善而美的生活。不仅是用“有的人的前进的生活”引导“有的人的落后的生活”,而且用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德育教学内容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1.人伦价值教育。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父母同子女关系中强调“孝敬父母“。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百德孝为先”,“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于孝”。
2.仁爱教育。强绸“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可以说这是中国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强调到了极致,具体讲的意思是只有爱人的人,才能算做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的去爱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种人必然是损人利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作为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在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爱国主义教育。从《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和《书经·周官》中提出的“以公灭私”,“发其允怀”,再到宋明理学所提出的“义利之弊”和“理欲之辩“都不断强调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4.“崇善”教育。向往理想人格,向往理想境界,这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的崇善教育列在德育之首位,主要是从个人与群体和社会统一的角度出发的,也以此为归宿。孔子教人做人应注重树立“人不能离群”的观念。
5.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構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
三、语文实践活动即德育实践活动的体现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两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最终能够“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因此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阅读教学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籍决定着他精神的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与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与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与态度”,可见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扩大视野,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一,中学德育从生活出发,意味着德育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的德育只能使德育变成知识教育、道德学习变成概念学习。学校在进行德育时,不应急于进行道德说教与灌输,而应首先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握学生的既有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人格涵养功能。
第二,中学德育在生活中展开,是指德育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展开。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内在一致的,与生活过程背离的德育是病态的、无效的德育。因此,从生活中开始的德育不能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德育,如同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一样是无效劳动。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的浸染中,活生生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的道德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中学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生活育人”并非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德育“高于”生活不是要德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青少年过上善而美的生活。不仅是用“有的人的前进的生活”引导“有的人的落后的生活”,而且用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德育教学内容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1.人伦价值教育。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父母同子女关系中强调“孝敬父母“。孝的思想源于我国父系社会,“百德孝为先”,“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于孝”。
2.仁爱教育。强绸“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可以说这是中国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强调到了极致,具体讲的意思是只有爱人的人,才能算做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的去爱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种人必然是损人利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作为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在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爱国主义教育。从《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和《书经·周官》中提出的“以公灭私”,“发其允怀”,再到宋明理学所提出的“义利之弊”和“理欲之辩“都不断强调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4.“崇善”教育。向往理想人格,向往理想境界,这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的崇善教育列在德育之首位,主要是从个人与群体和社会统一的角度出发的,也以此为归宿。孔子教人做人应注重树立“人不能离群”的观念。
5.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構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
三、语文实践活动即德育实践活动的体现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两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最终能够“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因此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阅读教学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籍决定着他精神的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与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与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与态度”,可见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扩大视野,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