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师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本文试着就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小学 思想品德 课堂有效教学
1、教学重点的拟定与现场体验相结合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备课既是前提又是基础。我个人认为:备课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实施单元备课,从整单元把握文本,确定教学重点。拟定教学重点时,不仅要考虑小学生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性格等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拟定教学重点后,我们可以运用让学生借助实物在现场体验感受的方法来掌握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中 “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笔者认为可以先请5个学生上台分别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写字,并让他们谈谈在上面写字的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参与,就有了真情实感,谈及感受,就会言之有物。如果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石头上写字很光滑,但是石头容易跑动”、“在木板上写字,字变得弯弯曲曲的了”、“在布上写字,字会散开来”、“在纸上写字很光滑、很方便,字也写得很漂亮”、“在竹子上写字,字写得不好看” ,并且在老师提出“如果要把很多的字都写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上,你们认为在哪种东西上写字最方便?”的质疑后,能回答:“纸” ,那么在现场体验“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触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学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实物中体验写字的感受,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较快调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使学生体会纸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学科与生活实践、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学校德育活动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整合。我觉得:文本的学习在于运用,将其内化为所得,运用于生活。
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现场体验等方法来落实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笔者安排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以“十一长假到了,文文约上好朋友林林准备到“一凡书店”看书。他不知道一凡书店是否营业?又不知道一凡书店的电话号码。”为引子,请一位同学扮演文文,教师扮演查询电话的阿姨,再让其他同学对我们打电话的过程进行评价。全班的学生亲眼、亲耳目睹耳闻了文文与查询电话的阿姨打电话的过程,学生有了评价的欲望,纷纷说:“听着很舒服;很有礼貌……”通过学生观察学生与教师模拟打电话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信的方便和通信中的文明。此次活动,教师、文文、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让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打电话的文明礼仪,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
作业上,可以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方法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一种现代的通信技术跟远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体会通信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追求文明》之后,可以让学生组成“文明小组”做一件文明的事,将课堂所學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明,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
3、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培养习惯相结合
课堂犹如美丽的种子,细节犹如美丽的瞬间。倘若能捕抓细节,就能让课堂锦上添花,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一个见解等都与培养学生的习惯息息相关。例如:教学《追求文明》,在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文明从这里传递》的视频时,有一个学生在记录视频的内容。这时,可以告诉学生:“边欣赏视频,边做笔记,是一种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懂得了一个学习的好习惯:边欣赏视频,要边做笔记。如果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一个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将是终生受益的。课堂上,我们何愁学生的纪律?何愁有效教学的落实?短暂的40分钟,我们教会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何不将此整合为“一课一得”?
4、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学生思维相结合
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即各种感觉的再现。如果在《品德与社会》中能抓住这一特点采取“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化抽象为形象”是余文森教授的“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这正是“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的精髓所在。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虽然学生每天都会用到水、看到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水的场景却是很抽象的。笔者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停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麻烦?接着介绍重庆旱灾情况;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并让学生演一演;最后,配乐朗读欣赏一段“没有水”的视频短片。通过有序的牵引,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没有水给人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通过一节《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觉得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课堂的教学经验可以累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当你正向前迈出一小步时,也许你就有了收获的喜悦,教育的真实,我们为之鼓掌!
小学 思想品德 课堂有效教学
1、教学重点的拟定与现场体验相结合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备课既是前提又是基础。我个人认为:备课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实施单元备课,从整单元把握文本,确定教学重点。拟定教学重点时,不仅要考虑小学生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性格等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拟定教学重点后,我们可以运用让学生借助实物在现场体验感受的方法来掌握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中 “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笔者认为可以先请5个学生上台分别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写字,并让他们谈谈在上面写字的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参与,就有了真情实感,谈及感受,就会言之有物。如果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石头上写字很光滑,但是石头容易跑动”、“在木板上写字,字变得弯弯曲曲的了”、“在布上写字,字会散开来”、“在纸上写字很光滑、很方便,字也写得很漂亮”、“在竹子上写字,字写得不好看” ,并且在老师提出“如果要把很多的字都写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上,你们认为在哪种东西上写字最方便?”的质疑后,能回答:“纸” ,那么在现场体验“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触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学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实物中体验写字的感受,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较快调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使学生体会纸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学科与生活实践、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学校德育活动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整合。我觉得:文本的学习在于运用,将其内化为所得,运用于生活。
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现场体验等方法来落实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笔者安排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以“十一长假到了,文文约上好朋友林林准备到“一凡书店”看书。他不知道一凡书店是否营业?又不知道一凡书店的电话号码。”为引子,请一位同学扮演文文,教师扮演查询电话的阿姨,再让其他同学对我们打电话的过程进行评价。全班的学生亲眼、亲耳目睹耳闻了文文与查询电话的阿姨打电话的过程,学生有了评价的欲望,纷纷说:“听着很舒服;很有礼貌……”通过学生观察学生与教师模拟打电话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信的方便和通信中的文明。此次活动,教师、文文、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让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打电话的文明礼仪,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
作业上,可以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方法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一种现代的通信技术跟远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体会通信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追求文明》之后,可以让学生组成“文明小组”做一件文明的事,将课堂所學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明,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
3、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培养习惯相结合
课堂犹如美丽的种子,细节犹如美丽的瞬间。倘若能捕抓细节,就能让课堂锦上添花,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一个见解等都与培养学生的习惯息息相关。例如:教学《追求文明》,在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文明从这里传递》的视频时,有一个学生在记录视频的内容。这时,可以告诉学生:“边欣赏视频,边做笔记,是一种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懂得了一个学习的好习惯:边欣赏视频,要边做笔记。如果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一个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将是终生受益的。课堂上,我们何愁学生的纪律?何愁有效教学的落实?短暂的40分钟,我们教会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何不将此整合为“一课一得”?
4、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学生思维相结合
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即各种感觉的再现。如果在《品德与社会》中能抓住这一特点采取“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化抽象为形象”是余文森教授的“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这正是“赠人以鱼,不如赠人以渔”的精髓所在。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虽然学生每天都会用到水、看到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水的场景却是很抽象的。笔者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停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麻烦?接着介绍重庆旱灾情况;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并让学生演一演;最后,配乐朗读欣赏一段“没有水”的视频短片。通过有序的牵引,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没有水给人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通过一节《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觉得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课堂的教学经验可以累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当你正向前迈出一小步时,也许你就有了收获的喜悦,教育的真实,我们为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