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课是一門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一、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
教材是悟情明理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如对每册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归类,哪些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哪些是勤奋好学的内容,哪些是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定感情基调,加强感情朗读训练,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篇篇课文充分感知和挖掘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悟理的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飽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四、抓形象的活现,牵动学生情弦
1、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
像《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还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几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并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入深,有“情”导“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在行为上的效仿。
3、抓综合连结,通过类比联想,强化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是也很容易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聚合在每一个阶段教学中的教学因素,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因素聚合体内,引导学生综合研讨、类比联想,以此来巩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持之以恒的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课是一門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一、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
教材是悟情明理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如对每册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归类,哪些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哪些是勤奋好学的内容,哪些是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定感情基调,加强感情朗读训练,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篇篇课文充分感知和挖掘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悟理的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飽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四、抓形象的活现,牵动学生情弦
1、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
像《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还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几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并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入深,有“情”导“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在行为上的效仿。
3、抓综合连结,通过类比联想,强化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是也很容易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聚合在每一个阶段教学中的教学因素,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因素聚合体内,引导学生综合研讨、类比联想,以此来巩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持之以恒的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