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一日,正与一位老师闲谈。那位老师研究庄子和《五灯会元》,还讲黑塞和尤奈斯库。他忽然问道:“我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在未来转化的精神。昆曲里有吗?”我一时语塞。因虽然我谈昆曲的美、昆曲是中国文化在晚明所结的果实云云,但思来想去,或许昆曲能为未来的美学提供可追溯的原点,但在精神上呢?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寻取一方清静乐土
曾经很多次,当我走近电脑和碟机,这首伟大的曲子的引子甫一奏响,心弦即为之震颤!
乍看《潇湘水云》之题,世人多以为如其他常见的琴曲一般,是描绘“风景”的抒情之作,或用琴弦描摹古典的山水世界,或是闲情偶适,或是再难追寻,但依然可在红尘忙碌中寻取一方清净乐土。
这或许正是世人心中的古琴的形象。“清、微、淡、远”,成为近世描述古琴的一般用语。事实上,自古琴成为“非遗”以来,古琴的传授与学习已可说是蔚为大观,但大多仍是时尚文化潮流中裹挟的沙土而已。坊间流传的“京城四大俗”之类的俗语,多半是少不了古琴汉服之类的时髦。由此亦可见,高山流水遇知音者仍是稀少而珍贵,更何况潇湘水云般的惆怅与大志。
当初,当我初聆《潇湘水云》时,闪现的却是诗人济慈的名句: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潇湘水云》之琴曲与济慈的《每当我害怕》之诗,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件事物。但让我同样怦然心动的是什么呢?当它们沿着不知名的路径相遇时,涌现出的却是一个巨大的“云图”。
《潇湘水云》之曲出自南宋郭楚望之手。明代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解题曰:
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郭楚望为南宋遗民。宋亡后,隐居于潇湘之间。此时,虽有怡情山水之时,而更多的却是家国与文化沦丧之愁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太白吟咏此句时,正是在凤凰台上倾诉心曲。当日吟诗脱靴,挥笔“云想衣裳花想容”之太白,与那时扁舟五湖“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之楚望,所见的岂不是同一片“浮云”。
当郭楚望泛舟潇湘之时,所望正是“九嶷”,此山为舜帝之墓所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亦是华夏传统之所寄。那片遮蔽九嶷山的水云,那片使得郭楚望此生再也见不到华夏之文明的浮云,难道不正是时代之变的巨大的伤痛吗。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明末张宗子披发入山,从阅尽繁华之翩翩佳公子变为断琴残书之陶庵老翁,仍书写明史不已,并以其为一生之志业。张宗子为绍兴“丝社”之成员,对自身之古琴颇为自许,想必谙熟《潇湘水云》之曲。张宗子亦是此云之下的伤心客。
所以,“潇湘水云”正是那“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此云一旦诞生,便是“万古愁”。
郭楚望虽然创作了这首伟大的琴曲,但在后世竟然湮灭无名。其曲作者之名亦为其徒所夺,又岂不悲哉!但仍有传说,譬如称赞他琴技之高,能使水中游鱼跳跃。如美人之“沉鱼落雁”。
明人高濂所作传奇《玉簪记》中,有《琴挑》一齣,写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借古琴诉说情意,其中亦出现《潇湘水云》之曲。然其意或许是此曲之流行,或是仍取其怡情之意,而全然与其志气高妙、其“忧从心来”无涉。但是,这也正喻示着此曲千年以来的“变形记”。
友人杨典在其琴学杂著《琴殉》中曾解《潇湘水云》,言此曲是“一首当时很典型的表达大复仇情绪,却又因政治原因不得不藏形于山水之间,而不时地又闪现着杀伐灵感、血腥大气的琴曲。”此解与现今古琴之“帮闲派”之见大相径庭,然而一首给你“万古愁”的琴曲,当然并非是壁间之小品,而必然是一首无所不包的“交响”之诗。
中国绘画传统中亦有“潇湘图”之传统,名品甚多。然而,一路看下来,原本是寓有政治与道德隐意的《潇湘卧游》,却真的变成了应酬之抒情。琴曲《潇湘水云》亦是如此。但“潇湘水云”弦鸣时,翻腾的依旧是四海之志,以及那对中国文化不时袭来、不可断绝的“万古愁”。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寻取一方清静乐土
曾经很多次,当我走近电脑和碟机,这首伟大的曲子的引子甫一奏响,心弦即为之震颤!
乍看《潇湘水云》之题,世人多以为如其他常见的琴曲一般,是描绘“风景”的抒情之作,或用琴弦描摹古典的山水世界,或是闲情偶适,或是再难追寻,但依然可在红尘忙碌中寻取一方清净乐土。
这或许正是世人心中的古琴的形象。“清、微、淡、远”,成为近世描述古琴的一般用语。事实上,自古琴成为“非遗”以来,古琴的传授与学习已可说是蔚为大观,但大多仍是时尚文化潮流中裹挟的沙土而已。坊间流传的“京城四大俗”之类的俗语,多半是少不了古琴汉服之类的时髦。由此亦可见,高山流水遇知音者仍是稀少而珍贵,更何况潇湘水云般的惆怅与大志。
当初,当我初聆《潇湘水云》时,闪现的却是诗人济慈的名句: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潇湘水云》之琴曲与济慈的《每当我害怕》之诗,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件事物。但让我同样怦然心动的是什么呢?当它们沿着不知名的路径相遇时,涌现出的却是一个巨大的“云图”。
《潇湘水云》之曲出自南宋郭楚望之手。明代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解题曰:
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郭楚望为南宋遗民。宋亡后,隐居于潇湘之间。此时,虽有怡情山水之时,而更多的却是家国与文化沦丧之愁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太白吟咏此句时,正是在凤凰台上倾诉心曲。当日吟诗脱靴,挥笔“云想衣裳花想容”之太白,与那时扁舟五湖“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之楚望,所见的岂不是同一片“浮云”。
当郭楚望泛舟潇湘之时,所望正是“九嶷”,此山为舜帝之墓所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亦是华夏传统之所寄。那片遮蔽九嶷山的水云,那片使得郭楚望此生再也见不到华夏之文明的浮云,难道不正是时代之变的巨大的伤痛吗。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明末张宗子披发入山,从阅尽繁华之翩翩佳公子变为断琴残书之陶庵老翁,仍书写明史不已,并以其为一生之志业。张宗子为绍兴“丝社”之成员,对自身之古琴颇为自许,想必谙熟《潇湘水云》之曲。张宗子亦是此云之下的伤心客。
所以,“潇湘水云”正是那“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此云一旦诞生,便是“万古愁”。
郭楚望虽然创作了这首伟大的琴曲,但在后世竟然湮灭无名。其曲作者之名亦为其徒所夺,又岂不悲哉!但仍有传说,譬如称赞他琴技之高,能使水中游鱼跳跃。如美人之“沉鱼落雁”。
明人高濂所作传奇《玉簪记》中,有《琴挑》一齣,写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借古琴诉说情意,其中亦出现《潇湘水云》之曲。然其意或许是此曲之流行,或是仍取其怡情之意,而全然与其志气高妙、其“忧从心来”无涉。但是,这也正喻示着此曲千年以来的“变形记”。
友人杨典在其琴学杂著《琴殉》中曾解《潇湘水云》,言此曲是“一首当时很典型的表达大复仇情绪,却又因政治原因不得不藏形于山水之间,而不时地又闪现着杀伐灵感、血腥大气的琴曲。”此解与现今古琴之“帮闲派”之见大相径庭,然而一首给你“万古愁”的琴曲,当然并非是壁间之小品,而必然是一首无所不包的“交响”之诗。
中国绘画传统中亦有“潇湘图”之传统,名品甚多。然而,一路看下来,原本是寓有政治与道德隐意的《潇湘卧游》,却真的变成了应酬之抒情。琴曲《潇湘水云》亦是如此。但“潇湘水云”弦鸣时,翻腾的依旧是四海之志,以及那对中国文化不时袭来、不可断绝的“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