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是否有开设的价值,它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高校的专家和学者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分歧。我们到底应该本着什么态度去看待它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价值;出世的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8-02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它的功能和价值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存在极大的分歧。尤其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它若占有宝贵的学时,对于有些人而言,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近日品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其中“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一句对于评价《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很恰当。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确实不能被密密无缝的利害网所左右,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1 出世的态度的内涵
什么是出世的态度呢?出世是和入世相对而言的,它源于道家的做法。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淡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一个人在势利场上如果缺少高尚道德的依托,很容易精神堕落。如果只是求得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那就完全失去了个人的精神空间。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人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那么,为什么说评价《大学语文》的教学价值应用出世的态度呢?
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既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技术工人,那么就应该按照“人才”的标准去培养,而不应人为地降低标准。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忽视或弱化“高素质”这一基础和前提,偏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谐健全的“人”这一根本。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人,理应成为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正确选择。现在的高职院校过分地强调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当然是职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专业技术之外,职业工作还需要一个人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技术是硬实力的话,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交流表达就是软实力。而《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功能就有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语文》课的教育价值。
3 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可否认的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都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和其它院校的学生相比,录取的分数段比较低,文化基础比较差。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上还有其它一些特点,比如,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不刻苦,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打架斗殴,对谈恋爱、泡网吧等兴趣浓厚等等。对于有着这样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要把他们打造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其成效是可想而知的。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中,其素质和职业操守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不但不能缺失,而且应该高于其它高校。全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就相当于在银行里储蓄了一笔钱,一生有享用不完的利息。所以,有些职业院校压缩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做法确实有短视的嫌疑,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打了大大的折扣。
4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所决定的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大学语文》,工具性并不是主要功能,因为许多学校还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它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该怎样接人待物、为人处事,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操守等等。所以,《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虽没有技能训练课那样效果明显,但它在塑造高素质的人的过程中,在增强人的软实力方面确实很有成效。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人没有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就他的辉煌人生的。
5 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5.1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原因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然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只是会操作机器的工人,那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如前所述的高职学生身上的诸多特点,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其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3)《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人文性,能够起到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应重视《大学语文》地位和作用。
(4)现状是《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很尴尬,它仅仅成为很多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点缀,有的学校甚至连点缀也没有。虽然同样具有道德和素养的提高作用,但它却不能跟高高在上、被国家高度重视的政治课相比,更不能和当今炙手可热的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相比。它既没有政治课教化作用的地位,更没有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时效。
5.2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好处:常言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可见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关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应从大处和长远着眼,应该以出世的态度来衡量,不能太过功利化。不能像要求技能训练课那样,通过训练立竿见影。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訓练,确实实现了它的工具性。但就它的人文性而言,确实存在着挖掘不够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致使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变得简单了,那就是一个标准——经济效益。崇尚实用,功利性很强,缺忽略了道德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语言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涵盖了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是一种普通的语言背后也蕴藏着无限的人文财富。因此,对待《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不能追求短平快,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必须立足于挖掘它的人文财富、丰富人文素养的大局观。
如果只是把《大学语文》教育单纯地作为扭转如今大学生“写不好求职信”,“论文语句不通”等现象的一种应对手段,简单把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简化为某一种培训过程,那么《大学语文》也就注定不能脱离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窠臼,也就难以发挥出它在大学人文环境建设中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了。
对待《大学语文》,只有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一颗踏实安静的心的人。他没有上下不定的忧虑,没有左右为难的恍惑,没有瞻前顾后的算计,没有患得患失的犹疑,没有担惊受怕的恐惧,没有低声下气的巴结。他能顶天立地,正气浩然,安稳笃定,从容淡然。不动如山,宽广如海,坚如金石,和如春风。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参考文献
[1] 吴堃.《培育人文素养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萃园杂谈》,2010. 9
[2] 许宪国.陈桃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2010.12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价值;出世的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8-02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它的功能和价值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存在极大的分歧。尤其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它若占有宝贵的学时,对于有些人而言,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近日品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其中“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一句对于评价《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很恰当。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确实不能被密密无缝的利害网所左右,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1 出世的态度的内涵
什么是出世的态度呢?出世是和入世相对而言的,它源于道家的做法。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淡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一个人在势利场上如果缺少高尚道德的依托,很容易精神堕落。如果只是求得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那就完全失去了个人的精神空间。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人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那么,为什么说评价《大学语文》的教学价值应用出世的态度呢?
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既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技术工人,那么就应该按照“人才”的标准去培养,而不应人为地降低标准。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忽视或弱化“高素质”这一基础和前提,偏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谐健全的“人”这一根本。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人,理应成为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正确选择。现在的高职院校过分地强调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当然是职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专业技术之外,职业工作还需要一个人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技术是硬实力的话,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交流表达就是软实力。而《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功能就有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语文》课的教育价值。
3 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可否认的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都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和其它院校的学生相比,录取的分数段比较低,文化基础比较差。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上还有其它一些特点,比如,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不刻苦,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打架斗殴,对谈恋爱、泡网吧等兴趣浓厚等等。对于有着这样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要把他们打造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其成效是可想而知的。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中,其素质和职业操守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不但不能缺失,而且应该高于其它高校。全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就相当于在银行里储蓄了一笔钱,一生有享用不完的利息。所以,有些职业院校压缩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做法确实有短视的嫌疑,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打了大大的折扣。
4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所决定的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大学语文》,工具性并不是主要功能,因为许多学校还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它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该怎样接人待物、为人处事,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操守等等。所以,《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虽没有技能训练课那样效果明显,但它在塑造高素质的人的过程中,在增强人的软实力方面确实很有成效。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人没有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就他的辉煌人生的。
5 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5.1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原因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然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只是会操作机器的工人,那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如前所述的高职学生身上的诸多特点,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其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3)《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人文性,能够起到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应重视《大学语文》地位和作用。
(4)现状是《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很尴尬,它仅仅成为很多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点缀,有的学校甚至连点缀也没有。虽然同样具有道德和素养的提高作用,但它却不能跟高高在上、被国家高度重视的政治课相比,更不能和当今炙手可热的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相比。它既没有政治课教化作用的地位,更没有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时效。
5.2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好处:常言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可见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关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应从大处和长远着眼,应该以出世的态度来衡量,不能太过功利化。不能像要求技能训练课那样,通过训练立竿见影。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訓练,确实实现了它的工具性。但就它的人文性而言,确实存在着挖掘不够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致使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变得简单了,那就是一个标准——经济效益。崇尚实用,功利性很强,缺忽略了道德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语言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涵盖了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是一种普通的语言背后也蕴藏着无限的人文财富。因此,对待《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不能追求短平快,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必须立足于挖掘它的人文财富、丰富人文素养的大局观。
如果只是把《大学语文》教育单纯地作为扭转如今大学生“写不好求职信”,“论文语句不通”等现象的一种应对手段,简单把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简化为某一种培训过程,那么《大学语文》也就注定不能脱离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窠臼,也就难以发挥出它在大学人文环境建设中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了。
对待《大学语文》,只有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一颗踏实安静的心的人。他没有上下不定的忧虑,没有左右为难的恍惑,没有瞻前顾后的算计,没有患得患失的犹疑,没有担惊受怕的恐惧,没有低声下气的巴结。他能顶天立地,正气浩然,安稳笃定,从容淡然。不动如山,宽广如海,坚如金石,和如春风。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参考文献
[1] 吴堃.《培育人文素养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萃园杂谈》,2010. 9
[2] 许宪国.陈桃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