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指标与体重指数(BMI)关系的评价肥胖标准的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能量指标与体重指数的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参照目前我国通用的评价肥胖标准,探讨以能量指标为参照依据,建立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肥胖评价标准,为我国制定肥胖评价标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能量指标;体重指数;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56-03
  投稿日期:20D5—03—28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基金项目(编号:SLGQD0628)
  作者简介:李国强(197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质测量评价。
  
  根据肥胖的定义,建立肥胖评价标准应该参照体内多余能量堆积程度能否破坏健康和引发相关疾病这一依据。但是,目前国内外依据剩余能量的多少制定肥胖评价标准的研究未见报道,基本上是从单方面考虑能量摄入或能量消耗与肥胖关系,缺少从健康的角度思考能量代谢与肥胖引发相关疾病规律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以能量代谢为参照依据,建立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肥胖评价标准的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西安市选取无明显严重急、慢性疾患、无肥胖遗传史、居住5年或以上的常住女性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650名,年龄50-60岁,平均年龄54.1±2.6岁。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经检验信度和效度均在0.5以上,符合本课题的要求的三天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行为方式问卷进行大面积调查。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问卷由调查员统一讲解后,由被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平时的饮食状况、每天进食的种类和重量,以及平时从起床至就寝所从事的每一项体力活动的种类(包括工作、业余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等)、时间安排(h/d)、强度。在填写过程中调查员随时解答被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和纠正发现的错误。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0份,问卷回收率为92.3%;有效问卷557份,问卷有效率为85.7%。
  1.2.2诊断标准(5) 按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2002)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分类标准.体重指数(BⅧ)=体重(kg)/身高2(m2)。BMI:18.5~23.9kg/m2为正常,BMI:24~27.9kg/m2为轻度肥胖即超重,BMI≥28kg/m2为肥胖。
  1.2.3能量代谢组的划分标准依能量代谢的计算方法,将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剩余能量的均值作为分界点,把受试对象分为两组,高于平均值的人群作为高能量组,低于平均值的人群作为低能量组。即:高能量摄入组和低能量摄入组、高能量消耗组和低能量消耗组以及高剩余能量组和低剩余能量组。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OFFICE 2000中的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能量代谢与BMI的相关分析调查结果显示:BMI指数与能量各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剩余能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7;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均呈中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和-0.58(表1)。这提示能量指标与BMI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建立肥胖评价标准可以参照能量指标。
  2.2不同能量代谢对BMI的影响 由表2各组BMI指数均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高能量摄入组和高剩余能量组BMI指数的均值均高于低能量摄入组和低剩余能量组,且高剩余能量组与低剩余能量组之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高能量消耗组BMI指数的均值低于低能量消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BMI指数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能量代谢有关,这与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营养膳食的能量摄入增加与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不足是引起BMI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从健康角度来制定肥胖评价标准,显然应以不破坏健康状态的能量指标为依据。
  2.3 BMI指数与能量指标的关系
  2.3.1评价基准的建立 图1是单从能量指标营养膳食的能量摄入或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人手,检验两指标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BMI指数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和剩余能量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BMI指数均值的检验结果。当单以能量摄入为基准时,高能量组BMI指数均值高于低能量组,但是无显著性差异;以能量消耗为基准时,低能量组BMI指数均值高于高能量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能量消耗对BMI指数的增减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提示控制超重的增长以及防止超重者向肥胖发展,不仅要注意膳食营养的合理化,限制膳食中糖类和脂类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减少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量;更应当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强度相对较大的身体活动,如体育锻炼等,降低睡觉、坐式活动等强度较低的静态生活方式的百分比,从而增加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减少剩余能量在体内的堆积。而以剩余能量为基准时,不但高能量组BMI指数均值高于低能量组,而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引发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剩余能量过多,因此,要想真正寻找肥胖的形成原因,仅从单方面进行研究都是片面的,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剩余能量堆积的营养膳食的能量摄入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两大要素,只有这样预防肥胖才能找到有效的出路。
  2.3.2 BMI指数与剩余能量的关系分析 以剩余能量(能量摄入一能量消耗)为自变量,BMI指数为因变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随剩余能量增加的BMI指数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剩余能量与BMI指数关系曲线略有大小不等的波动,但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剩余能量均值的增加,BMI指数不断增大,呈现规律性变化。剩余能量均值在66.6—87.6 Kcal范围变动时,BMI指数曲线平稳下降,后在87.6~134.5 Kcal之间波动起伏较大,继而BMI指数处于较均匀地增长状态。由此可知,膳食营养的能量摄入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是决定剩余能量多少的两大要素。
  2.4肥胖评价标准的建立将所有557名受试者作为总体,其中24  表3显示:剩余能量越大,在421.43 Kcal以上时,极易导致肥胖;在295.95~421.43 Kcal范围为超重,说明从营养膳食中摄入的热能超过体力活动消耗的热能。因此,应当从合理营养的角度出发适当限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使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保持老年人身体健康。
  2.5评价标准的回代检验依据能量评价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非肥胖组(N组)、轻度肥胖组(MO组)、肥胖组(O组),对三组BMI指数的均值进行比较(图3)。N组和MO组,MO组和O组之间BMI指数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N组和O组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这表明本研究制定的肥胖评价标准,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剩余能量增加必然导致BMI指数增加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以能量指标为参照依据建立的肥胖评价标准,有助于个体或群体了解和掌握自身能量代谢状况和BMI指数的变化情况,对于肥胖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只有明确了警戒线和干预行动线,才能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控制超重人群的发展,遏止超重人群向肥胖发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本研究选取的能量指标与BMI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建立肥胖评价标准可以参照能量指标。
  2)能量指标的高能量组与低能量组BMI指数的均值存在差异,表明导致BMI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能量代谢有关。
  3)剩余能量的高能量组与低能量组之间,BMI指数的均值差异非常显著,这提示导致BMI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剩余能量增加,随剩余能量增加,BMI指数也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尝试参照剩余能量这一指标的变化,建立肥胖评价标准。
  4)参照能量指标的变化,根据统计学中率差异检验原理,寻找出能量指标变化的BMI指数临界点,即超重评价标准和肥胖评价标准。
  5)对本研究肥胖评价标准的检验表明剩余能量越多肥胖程度同步提高。因此,能量指标可以作为建立肥胖评价标准的重要科学依据。
  3.2建议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是一种方法学的探索。要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人的参照能量指标变化的肥胖评价标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罗冬梅(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生物科学。  摘要:为了探讨运动对长骨发育的作用机理,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100只生长期大鼠经3周、6周和9周的高、低负荷跑台训练后胫骨生长板中局部调节因子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周的跑台运动没有显著改变生长板中PTHrPmRNA的表达水平,而6周和9周运
期刊
作者简介:李敏(1970-),女,河北无机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  摘要:查阅了近十几年的HIGHWIRE和MEDLINE上有关慢性疲劳综合症预后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介绍了慢性疲劳综合症(C1S)的诊断标准及病理机制,同时对各疗法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科学的制定运动处方,采用“阶梯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疲劳程度,减轻并发症状,提高运动能力。同时没有任何副作用。建
期刊
作者简介:陈静(1967-),女,湖北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通讯作者:郭敏刚摘 要:就学校体育中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这种情况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从法学的角度对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学校应履行的义务和学校承担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使学校积极履行义务,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伤害事故;法律  中图分类号:G809.01
期刊
作者简介:尹洪满(196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巴西、古巴等国家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结构为背景,定量对比分析了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系统的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战术运用效果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水平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G842.71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作者简介:苟定邦(1952-),男,陕西礼泉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宏观管理。  摘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认为,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形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学评价更加理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多于实践性研究、教师主
期刊
作者简介:展更豪(1969-),男,河南西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摘 要:主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等,通过对我国女排在第28届奥运会女排赛的录像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找出了中国女排在技战术上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女排;技术统计;第28届奥运会女排赛;优势;不足;参考  中图分类号:G842.711
期刊
作者简介:刘升沂(1936-),男,山东人,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摘要:通过对《田径全能运动评分表》的解析研究,探索并评价其内涵的各种元素。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并论证《田径全能比赛千分等差制公式评分法》。  关键词:田径运动;全能比赛;《田径全能运动评分表》;《田径全能比赛千分等差制公式评分法》;单位成绩  中图分类号:G8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
期刊
作者简介:高松龄(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体育社会学。  摘要:以27、28届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队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身体形态和扣球高度、拦网高度等部分非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27、28届奥运会比较来看,女排队员身高、体重无显著差异,但两届奥运四强队员身高、体重占优,显示世界女排队伍继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近两届奥运会女排队员年龄差距不大,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国家网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综合攻关研究”(课题编号05033)  作者简介:唐小林(1961-),男,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球、乒乓球教学、训练与理论。  摘要:采用技术统计法、临场观察法、现场访问法、比较分析法揭示我国优秀男双选手与世界优秀男双选手在基本技术与战术运用、得失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世界优秀男双选手竞赛特点与我国男双选
期刊
摘要: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对陈家沟、陈氏宗族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与其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实际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法透过对陈氏宗族的家庙、谱牒、组织等要素以及该宗族有关精英的选择性集体记忆进行社会学解析,结论是:陈氏宗族选择性集体记忆的核心是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试图探讨的是:一个宗族能够将精神依附于这种传统体育文化,并由此产生出宗族生活中独有的历史粘合力,这是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