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其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来说尤为关键。然而,通过对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引导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教授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架构和应用意识开发不足。小学是打基础、培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解析能力,推动其素质发展。因此,本文作者立足实际,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训练与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脑进行逻辑推到的一种属性、能力和过程,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使学生发现数字变化的本质规律性,进而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与结果。同时,数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使小学生在抽象概念、数形建模等方面获得清晰的认知,便于下一步数学问题的解析与应用,这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科学组织训练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從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依托“信息技术具象化”,训练学生比较思维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愈加深入。同时,小学生正处在形象认知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大多来源于外在形象,这就反映出学生在某种程度山缺乏一定的抽象能力。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信息技术的具象化”优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图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在图像的牵引和理解中,学会比较思维,保证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化效果。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本节主要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面积推导为主的内容,为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屏功能,将平行四边以动画特效的形式,进行分解和拼组,并引出之前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旧知内容,对此比较、探究,使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这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对比转化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二、利用“思维导图逻辑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利用图形、颜色、线条、文字等不同元素,将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主体化表现,以点带面,发散理解,保证学习者的学习广度与思维深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逻辑化”的应用特点,将课堂知识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展开,更易于学生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面积”的复习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产生初步理解,为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各知识之间的融通性,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以多边形面积为中心点的逻辑图表,可以从概念、常用单位、计算公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入手,如正方形→面积公式→S=a2;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S÷b)/(b=S÷a);梯形→面积公式→S=等。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像呈现以及关系联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基于“社会实践综合化”,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古人云:文章之道,有开有合。将其运用于数学学习之中,其分析与综合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同时,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因此,在综合思想的发展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培养,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对可能性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学习与理解,如“调查路边抽盲盒的中奖概率”“设计一款摸奖销售的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索中,体会概率、了解其中的可能性,并指导学生从各部分、多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使其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让推动其综合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信息技术具象化、思维导图逻辑化、社会实践综合化等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还使学生在分析观念、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深度开发的目标。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架构,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引导方法和组织策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秉承初心、创新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双双.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04):78.
[2]杨水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样态与设计——以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课为例[J].师道·教研,2019(01):15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脑进行逻辑推到的一种属性、能力和过程,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使学生发现数字变化的本质规律性,进而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与结果。同时,数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使小学生在抽象概念、数形建模等方面获得清晰的认知,便于下一步数学问题的解析与应用,这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科学组织训练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從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依托“信息技术具象化”,训练学生比较思维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愈加深入。同时,小学生正处在形象认知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大多来源于外在形象,这就反映出学生在某种程度山缺乏一定的抽象能力。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信息技术的具象化”优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图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在图像的牵引和理解中,学会比较思维,保证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化效果。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本节主要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面积推导为主的内容,为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屏功能,将平行四边以动画特效的形式,进行分解和拼组,并引出之前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旧知内容,对此比较、探究,使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这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对比转化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二、利用“思维导图逻辑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利用图形、颜色、线条、文字等不同元素,将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主体化表现,以点带面,发散理解,保证学习者的学习广度与思维深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逻辑化”的应用特点,将课堂知识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展开,更易于学生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面积”的复习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产生初步理解,为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各知识之间的融通性,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以多边形面积为中心点的逻辑图表,可以从概念、常用单位、计算公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入手,如正方形→面积公式→S=a2;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S÷b)/(b=S÷a);梯形→面积公式→S=等。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像呈现以及关系联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基于“社会实践综合化”,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古人云:文章之道,有开有合。将其运用于数学学习之中,其分析与综合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同时,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因此,在综合思想的发展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培养,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对可能性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学习与理解,如“调查路边抽盲盒的中奖概率”“设计一款摸奖销售的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索中,体会概率、了解其中的可能性,并指导学生从各部分、多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使其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让推动其综合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信息技术具象化、思维导图逻辑化、社会实践综合化等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还使学生在分析观念、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深度开发的目标。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架构,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引导方法和组织策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秉承初心、创新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双双.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04):78.
[2]杨水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样态与设计——以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课为例[J].师道·教研,2019(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