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目的,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的素描教学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体验、重表现、重个性的素描教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 重体验 重表现 重个性 素描教学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创造能力就是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学美术兴趣小组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美术世界、了解美术基本知识、提高美术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体验的丰富
罗恩非德把初中生划为样式化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开始慢慢的注重自己的体验,逐渐发现素描跟物体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学生的素描样式的丰富程度是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和老师的启发。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重复体验
学生的重复新近获得的经验会产生自信心。同样地,新课改要求美术课程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两者都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即学生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是可以与教师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可以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和创造者。而交往即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改变体验
学生现成的素描模式是不会改变的,除非有一个明确的感情经验来导致改变,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由传声筒转变为探索者,由结论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慢慢改变学生已有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例如:几何体的素描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为什么要画?然后是怎么画?怎样更有效的画?因为对几何体的描述实际上是对事物认识的表现,它所牵涉到的认知包括空间、透视、体积、表现。
二、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表现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将艺术当作自我表现
在成人眼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只是学生不知道而已,作为老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内在表现的冲动,提高学生素描表现力。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的表扬,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起表现的欲望。
(二)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素描表现力
在不断激发儿童的表现天赋的同时,通过集体创作、小画展、小擂台、创作表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素描表现力。
三、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个性的发展
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为有创造的人。所以,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力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创新的组织与辅导。
(一)从开发潜能入手,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1、让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为学生们的独立探索开辟广阔的领域。
2、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引导学生在欢快中学习,不仅仅把一切归结为兴趣,因为学习毕竟是艰苦的劳动;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爱学、会学、好学、乐学的境界,从而由此焕发出更大的乐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二)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素描教学,既要使他们的好奇、探索心理逐步得到满足,同时又产生更新的好奇、探索心理。如此一环扣一环,螺旋式上升,推动学生创造的个性逐步形成。
1、创新情景设计,诱发创新能力。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是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情景设计,充分挖掘素描教学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知道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拿来一筐苹果,学生一人一个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讲明五个步骤,三项注意事项等。中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动作,并没有动用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美国学生画得自由轻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所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创造性的工作。
2、提供探索舞台,发展创新能力。通过提供“发现、创新”为主的探索舞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不同自己的表现,在所得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小创新。例如在一次写生一组静物时,先让学生主动参与静物的放置,小组研究分析。作业完成后集体改画,当他发现一个学生用碳笔画出来的罐子更能表现他的质感时,于是他大胆的开始用碳条,炭精条……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看并且分析同学所画的作业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学习论《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7月
2、叶平“创新教育”解析《教育研究》1999年12月
3、王真东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月
4、郝德永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1月
5、连晓《关注孩子的闪光点》燕山出版社2005年8月
6、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关键词:创新能力 重体验 重表现 重个性 素描教学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创造能力就是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学美术兴趣小组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美术世界、了解美术基本知识、提高美术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体验的丰富
罗恩非德把初中生划为样式化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开始慢慢的注重自己的体验,逐渐发现素描跟物体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学生的素描样式的丰富程度是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和老师的启发。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重复体验
学生的重复新近获得的经验会产生自信心。同样地,新课改要求美术课程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两者都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即学生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是可以与教师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可以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和创造者。而交往即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改变体验
学生现成的素描模式是不会改变的,除非有一个明确的感情经验来导致改变,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由传声筒转变为探索者,由结论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慢慢改变学生已有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例如:几何体的素描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为什么要画?然后是怎么画?怎样更有效的画?因为对几何体的描述实际上是对事物认识的表现,它所牵涉到的认知包括空间、透视、体积、表现。
二、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表现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将艺术当作自我表现
在成人眼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只是学生不知道而已,作为老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内在表现的冲动,提高学生素描表现力。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的表扬,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起表现的欲望。
(二)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素描表现力
在不断激发儿童的表现天赋的同时,通过集体创作、小画展、小擂台、创作表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素描表现力。
三、创新美术素描教学,注重学生素描个性的发展
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为有创造的人。所以,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力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创新的组织与辅导。
(一)从开发潜能入手,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1、让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为学生们的独立探索开辟广阔的领域。
2、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引导学生在欢快中学习,不仅仅把一切归结为兴趣,因为学习毕竟是艰苦的劳动;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爱学、会学、好学、乐学的境界,从而由此焕发出更大的乐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二)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素描教学,既要使他们的好奇、探索心理逐步得到满足,同时又产生更新的好奇、探索心理。如此一环扣一环,螺旋式上升,推动学生创造的个性逐步形成。
1、创新情景设计,诱发创新能力。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是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情景设计,充分挖掘素描教学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知道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拿来一筐苹果,学生一人一个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讲明五个步骤,三项注意事项等。中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动作,并没有动用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美国学生画得自由轻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所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创造性的工作。
2、提供探索舞台,发展创新能力。通过提供“发现、创新”为主的探索舞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不同自己的表现,在所得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小创新。例如在一次写生一组静物时,先让学生主动参与静物的放置,小组研究分析。作业完成后集体改画,当他发现一个学生用碳笔画出来的罐子更能表现他的质感时,于是他大胆的开始用碳条,炭精条……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看并且分析同学所画的作业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学习论《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7月
2、叶平“创新教育”解析《教育研究》1999年12月
3、王真东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月
4、郝德永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1月
5、连晓《关注孩子的闪光点》燕山出版社2005年8月
6、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