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艰苦创业的根脉文化
艰苦创业的根深深地扎在大跃进年代。 55年前,在大跃进的锣鼓声中,1800多名劳动者云集冷水江田园山、茶园里一带,劈林地、担土方、造厂房、建家园、披星戴月,开始了冷水江铁厂的创建。
创业时艰辛尝遍。当时的田园山、茶园里没有房子,参加建设的劳动者,近的走十几里路程往返,远的则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或租住在涟溪桥的农民家里。白天,大家拼命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晚饭后,集体参加义务劳动,最惬意的莫过于劳动到晚上10点多钟后,每人得到犒劳的“美餐”——一碗红薯汤。从此,这些劳动者在田园山扎下了根,成了第一代冷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这群人心中落地、生根、植入并传承。
摸惯锄头扁担的冷铁人,从头学习炼铁技术。面对高炉炉缸反复烧穿造成的停产、抢修、检修等诸多情况,他们没有气馁,不断摸索,虚心学习,硬是把高炉炉况搞顺了。后来又修建铁路,建自己的铁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文化大革命中,职工爱厂如家,坚守岗位,抵住“动乱”的干扰,保护生产建设设施,维持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冷铁人高举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旗帜,摘掉了连续24年的亏损帽。冷水江铁厂成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铸造生铁生产基地。九十年代初,冷钢人为了自己的生存搞发展,咬紧牙关上炼钢,在厂里经济发生困难时,购买“炼钢债券”,拿出节省的工资支援厂里搞建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无到有,有兴有衰,起起落落,但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根脉伴随着冷钢和冷钢人一路成长,砥砺前行。
艰苦创业的基因在凤凰涅槃的蜕变中彰显特质。计划经济的束缚让冷钢人无法改变亏损的命运。1999年的那个寒冬,企业濒临死亡。正当六个月没领到工资的冷钢人开始搭棚子、摆地摊、甚至拾菜叶充饥,或背井离乡寻找出路时,已调出冷钢的陈代富毅然回厂。这位七十年代就与冷钢人一道闯过来的铮铮汉子,深爱着这片土地和曾经共同奋斗、生死相依的兄弟姐妹。有着艰苦创业基因的冷钢人跟着他们信赖的陈代富厂长,开始了自己拯救自己的征程……
从购进原材料到产品出厂,进入市场卖个好价钱,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精心操作,精心把关,一切以降低成本,勤俭节约为根本。雪花飞舞的大年三十,可以看到冷钢人象民工一样在建设工地上肩挑手提、挥汗如雨的创业身影;上轧材工程、建博虹发电项目需要资金,许多职工把自己准备买房、结婚的钱拿出来为发展解决筹资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和钢铁“寒冬”严重挑战,冷钢人更是彰显艰苦创业的本色,齐心协力渡难关。企业活了,重生了,做大做强了,但艰苦创业的基因始终没有变,艰苦奋斗的传统特质永远不会丢!
艰苦创业的血脉伴随着做大做强的进程一起律动。与艰苦创业的血脉一起律动,需要每个员工的“共振”。从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冷钢人更加懂得艰苦创业的道理;更加懂得勤俭节约、爱企爱家是应该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血脉缓缓地注入冷钢人、博长人的心田;处处闪耀着艰苦创业精神的光芒。大到工程技术人员对企业每个建设项目设计的敢担风险、精打细算,小到每个员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习惯的养成;从生产员工不断改进操作方法节约成本,到机械电器设备能修则修、修旧利废;从采购人员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降低采购价格,到销售人员看准商机,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销售收入;管理人员外出办事开会,能用电话解决,绝不出差以节省开支;大家办公用品能省则省,扫把坏了扎好再用,卸矿粉、扒煤粉、捡矿石、拾焦炭、回收废钢铁;建设中,管理人员与员工一道拖电缆;雨雪中,技术维修人员在30多米高的炉顶挂钢缆;志愿者为生产一线员工洗工作服;领导干部参与义务种植花草树木……
艰苦创业的传统在博长未来的拼搏中传承。 陈代富董事长不断地告诫全公司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即使是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我们手中的饭碗是不是端得稳,要看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艰苦奋斗!”“假如患了大厂病,我们就必死无疑!”“艰苦奋斗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艰苦创业是博长人的根和脉,是传家宝。历史的经验证明,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则兴旺发达,凡贪图安逸,不愿艰苦奋斗则必然自毁前程。博长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困难时靠艰苦奋斗渡难关,危机中靠艰苦奋斗谋出路,发展中靠艰苦奋斗成大业。
勇往直前的团队文化
“最伟大的精神是团队精神,最伟大的力量是团队的力量。”博长人深谙个中道理。于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优秀团队,凝聚在一起,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接受一切风险和挫折的挑战,朝着胜利的方向,向前,向前!这种勇往直前的团队文化,具备了许多特质:
不为任何困难所阻。冷钢曾经深陷客户讨债、法院封账、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绝境。“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天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冷钢人前进的脚步!有了许许多多攻坚克难的优秀团队,过去完不成的经济技术指标突破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工程项目建成了,过去实施不了的生产工艺成功应用了,过去降不下的成本一步步降下来了……依靠团队的智慧、力量,博长人一往无前,不断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不为任何风浪所惧。市场经济犹如大海,无风三尺浪,有人在风浪前怯步而止,有人在风浪中溺水身亡,而博长人却越战越勇。“我们不能左右市场,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工作!”这是博长人应对市场的坚定决心。在钢铁市场惨烈的竞争中,负责开疆拓土的销售部“弄潮团队”以“市场仅需一根螺纹钢,也应是博长牌”的自信与狼共舞、闯荡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原材料采购市场,掌握企业成本生命线的采购部“鹰隼团队”见微知著,巧妙应对,规避风险,几次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的危机都机智地逃顶抄底。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仅矿石采购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成本近2亿元,使博长成为了逆境中的领跑者。面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困局,博长人不会茫然失措。风浪中,他们掌舵划浆,稳操胜券。 不为任何束缚所缠。任何陈旧观念、习惯势力、主观偏见都束缚不了博长人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脚步。在奋进的过程中,博长人打破禁锢,不固步自封,不坐井观天,更不作茧自缚。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从领导团队到基层班组,都义无反顾地丢掉了“等、靠、要”的思想,职工全部放弃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树立起“国家没有义务保我们的工资,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不劳而获”、“企业是我们生存的平台,不拼就没有出路”等新观念,解放思想,甩开臂膀,轻装前进。
不为任何干扰所乱。一直以来,博长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和奋斗成果。任何时候,都是手拉手,抱成团,拼命干,抗干扰,一起冲。面对纷乱复杂的矛盾、思潮、情绪、利益的争斗和各种干扰,就有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真理操守;就有了大义凛然的不怕撤职、不怕威胁、不怕围攻、不怕谩骂、不怕利诱的“五不怕”作为;就有了企业破产改制、股权改造等关键时刻,明辨是非,不信谣传谣,在挂牌仪式上立场鲜明,反对个别人的捣乱,坚定地支持、拥护改革的广大基层员工;就有了不畏非议,不怕报复,雷霆出击,狠狠打击外偷内盗,铸成企业钢铁长城的“雄鹰团队”……凭借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博长人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就一定能战无不胜!
不为任何诱惑所媚。虽然身处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但博长人怀大志,知行止,有底线,心无旁鹜,不因糖衣炮弹而乱智,不因名利欲望而失德,严于律己,忠诚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既有“生不要名利,死不要花圈”的“领头雁”,也有拒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厂的高工,更有坚守“海关”职责不为利诱所动的“品质团队”,理财锱珠必较的“铁算子团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把关的“绿叶团队”……在各个服务部门、经营领域和窗口岗位,博长员工不谋私利,拒绝诱惑的正气,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堤防。
不为任何胜利所晕。博长人深知,在成绩面前不自大,在胜利面前不骄傲,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逆境中的领跑者”的美誉没有让博长人沾沾自喜,“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最高荣誉也没让博长人得意忘形。六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只是让博长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自己的对手更强大。不唱胜利歌,只吹冲锋号。
博长人永远牢记: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只有永不言胜,永不停步,年年有发展,年年有进步,才能在稳定、较快、健康的发展道路上迅跑!
居危思更危的忧患文化
居危思更危的哲学思辩来源于领头雁的理性思考。居危思更危!这种极富哲学思辩力量和冷静独特的理念来源于以陈代富董事长为首的领导层对市场“丛林法则”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唯物辩证法的准确运用,更是当代企业竞争观的高度理论概括。
冷钢作为一个地方性钢铁企业,无论过去和现在,无论是行业地位、产能规模、技术水平、内外部环境,在市场竞争中都没有任何优势。市场经济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竞争结果,不仅要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等,更在于企业员工对身处危境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相应的行动,所以才有居危思更危的超常理论思考。
居危思更危!体现了陈代富董事长对企业处境的哲学思考。冷钢时时处于危险的包围之中,从来就没有安稳过。博长以后也不会安稳。“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是他经常提醒自己和对全体员工的谆谆告诫。
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源于原冷钢三波四折的苦难。从1958年到1982年,冷钢连续24年亏损,其中,还经历了饱受冲击的“文化大革命”。可说是历经沧桑,久经磨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企业虽小有盈利,当时的决策层也想乘势发展,但终因产品单一,国家计划体制政策并不支持冷钢投入而无法翻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冷钢人勒紧裤带上20万吨炼钢项目,一拖八年,“炼钢炼钢,炼得精光”。至1999年,已人疲马乏,似乎无力回天。
老冷钢作为传统的国企,从被冲入市场经济的河流那一天起,便因不熟悉水性而呛水,处于挣扎和自救的生死边缘。1999年,冷钢因连续6年累计亏损2.3亿元,负债近8亿元,进入绝境。
正是这三波四折的苦难经历,为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原由的深厚沉淀。
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源于市场竞争的惨烈。国钢铁行业的前世今生,去热趋寒,是经过长期的积累、酝酿形成的。博长忧患文化也就在这一荣一枯,异常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伴生,悄然形成!
近十年来,全国钢铁行业无序竞争,产能严重过剩,国企、民营、大企、小企激烈博弈,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裂变。
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钢材价格一路狂跌,许多钢铁企业元气大伤,纷纷停炉、压产、减薪、裁员。
作为行业的一员,博长一直面对着、参与着这场惨烈的市场竞争,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局。长期的市场压力,催生了博长式忧患文化。
如履薄冰决定了博长人的忧患始终如影随行。博长从组建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险境中搏斗,如履薄冰。
纵观国内外经济走势,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钢铁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供需严重失调、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情况下纷纷陷入亏损。博长在这一过程中,虽小有成绩,但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钢材品种质量、转型升级、全方位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依然巨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重蹈覆辙。
博长人如影随形的忧患注定了这种文化的特定内涵。
不断超越的进取文化
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在创业的征途上,博长人一路奋勇当先,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负重前行, 超越进取。 原冷钢就象一只被压上了石块的蜗牛,寸步难行。陈代富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全体职工明白“只有自己救自己”这个道理。在他和各级管理人员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的激励、带领下,员工个个奋勇争先、拼命向前。巨大的精神正能量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企业不到一年就走出了“生死线”。正是这种负重前行,超越进取,凝聚了人心,磨砺了意志和品质,积聚了力量和财富。 爬坡路上,不断进取。企业虽然活过来了,但一个积贫积弱的企业要想摆脱死亡的威胁,唯有壮大一途!经历过挫折的冷钢人很清楚自身的处境。冷钢、博长的前进之路坡很陡、很长。在建设发展、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冷钢人、博长人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创业进取精神,敢闯敢试,敢扎硬寨,敢打硬仗,立硬性指标,不断给自己加码,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向更大的舞台迈进。“停顿也是一种退步,退步就意味着死亡。”
车行陡坡,退则车毁人亡。过去,冷钢人明白;现在,博长人更加明白。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路。唯有咬紧牙关向着更高处攀登,企业才有可能登上一级又一级台阶。
转型升级,开拓进取。只要走对了,就不怕路远。如今,企业顺利改制后,博长人总是以崭新的眼光来打量自我,让一个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个个新的起点。做精做细主业,做大做强辅业,做出自己的品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博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开拓进取,在节能、环保、质量、工艺、设备、操作等方面不断超越,获取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博长人开创性地提出了极具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在做好原有钢铁产品的同时,着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并广涉房地产、贸易、金融等领域,均有丰厚回报。
不遗余力的拼搏文化
拼搏不留余地。 当陈代富毅然回厂带领职工决心背水一战时,就吹响了拼搏的号角。当新的领导班子达成“改革是企业的唯一出路”的共识时,就为拼搏定下了不留余地的基调。当直面体制的顽症,实施一系列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拼搏就没有余地了。当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员工生存有了依靠和希望的时候,拼搏就再也不能松懈了!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能把冷钢和博长的事情办好;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能称之为拼搏文化。
拼搏不留遗憾。陈代富每天工作14小时,不论刮风下雨4次上工地,他拼了,搏了!所有中层干部以其为标杆,生产一线的员工以其为榜样,全员求生存,图发展,拼了,搏了!十多年来,冷钢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留遗憾”的无声誓言。采购讲求斤斤计较,质量不留丝毫瑕疵,技术追求精益求精,管理力求完美等等,冷钢人处处都在追求 “精力用到极限,成本降到极限,办法想到极限”,为的是万事不留遗憾。
拼搏没有退路。开弓没有回头箭!陈代富发誓:“冷钢决不能死!我在一天,就要让大家有饭呷,有工资发!”从此,他就已经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发展中,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政策对规模的要求,市民对环境的要求,员工对待遇的要求等等也让冷钢没有退路。冷钢人只用了172天就建成一轧,当年投产当年达产达效。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300万吨铁、钢、材配套工程到机械制品深加工的赶超式发展,当博长完美实现主辅共进、多方辐射、全面发展时,这都是不留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铁证。
敢于担当的责任文化
起死回生,天大责任勇担当。敢于担当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既是考验企业员工能力、胆识的试金石,也是一个人和一群人党性、人格、责任、品质、意志力的集中体现。
当年,守着已不冒烟的高炉、摸着空空口袋的冷钢人,还在哀叹、茫然、沮丧时,陈代富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情怀,跳入“油锅”,挑起了谁也不愿挑的担子。这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担当。
从此,冷钢人“不把矛盾和困难推给社会和政府”,硬是依靠自己的打拼,保证了2万多员工家属的生计,走出了一条创造奇迹、创造幸福的博长之路。这是一群人的责任担当。
强化责任,本职岗位担风险。人生一辈子,成年后就有责任;员工不论工龄长短,不论性别,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工种,有岗位就必须尽职责。
“进入生产工作岗位,请你放弃自由”,表述的就是一旦进入岗位,就必须专心致志地履行职责。
冷钢人、博长人肩上的责任就是要把岗位上的事做好,把8小时之内的事做完美,把成本降下来,把效益搞上去,把发展搞好。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必须在每个员工工作的一举一动中得到强化。
如今,企业的最大风险来源于市场的多变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来源于诉求的增多、管理的松劲和信心的缺失,这些都必须应对化解。要想把风险变成机遇,就必须依赖每个员工在本职岗位和工作中主动尽责,主动承担风险。冷钢人、博长人就是这样一群勇于承担风险、善于承担风险的人。
主动尽责,贡献社会高境界。博长人用多方尽责的价值取向向全社会呈现了更高层面、更具道德理想、更富人性光辉的报答情结。
对股东尽责。珍惜善用每一分资本,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使股东获得满意的回报。
对客户尽责。了解客户需求,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及服务。
对员工尽责。让员工有岗位,有事做,有工资发,并且提供事业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对社会尽责。没有全社会的倾力相助,就不可能有冷钢的脱困,博长的成功。冷钢人、博长人怀抱感恩之心反哺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抗震救灾,关心扶助周边弱势群体,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生存、脱贫、致富和发展,为各项社会事业捐款1600多万元。
冷钢人、博长人怀抱实业报国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十四年来,冷钢、博长以“能为国家多缴税才是好企业”为标准,不少缴、不欠缴,累计上缴税金近50亿元。
规范严格的制度文化
中国有句古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管控可成方圆。任何企业都会制订相应的制度,但不一定形成了制度文化。由冷钢到博长,55年的生存发展,随着管理的不断进步,已经形成了以规范严格为核心内容的制度系统,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用可行的管控体系和严格高效的监检体系。这就是独具博长特征的制度文化。
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传承创新的规章制度。承接原冷钢国有企业比较扎实的管理功底和逐步积累的制度规范,冷钢、博长管理决策层在脱困生存、建设发展、改革改制、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的14年来,重视制度建设,从生产工艺、技术设计、规划发展、产品开发、建设施工、质量监控、安全环保、设备维修、采购销售、人事劳资、资金收支到党群保卫、物业服务、社区管理等都制订了由上到下,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细致周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并结合新形势,新市场,新情况,新特点的要求,结合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原有和新制订的制度进行修改、增补、调整、完善。使制度体系在构建中制订,在制订中规范,在规范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一脉相承的传统惯性。博长、冷钢的管理者都在基层多个岗位上进行过锻炼,都曾经是被管理者,对这一片热土知根知底,了如指掌,积累了扎实而又成功的基层和现场管理经验,具有超前的基层管理思维。在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时,继承并发扬了过去的思维优势、行为模式和操作惯性,充分体现了制度建设的原则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比如:冷钢之所以能在三年时间内建成“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就是秉承了陈董事长八十年代在动力厂推行“花园式工厂”建设的优良传统。
实用可行的管控体系。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即制度是摆在那里的,而人是可以挪动的。再好的制度如果不付诸实施,也是一纸空文。挂在墙上的制度要靠善于思索、勤于思考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措施让员工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共同维护、共同遵守。管理者是制度执行的推动者和督促者,团队成员是制度的落实者和监督者。管理者只有做到强有力推动,全方位督促,无条件实施,多层次监管,才能保证制度执行不留空隙、不留“死角”。如果管理者不能让本单位员工很好地落实执行制度,那么,对管理者就只能换人换岗,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贯彻执行、落实到位。这些年,在冷钢、博长,从班组长以上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就是这样能上能下的。达到了挪动一人,全盘皆活的神奇效果。
“‘管’字的意思,是竹字头下的官。看官怎么去管。”坐在办公室是管不好任何事情的。各级管理人员只有用80%以上的时间深入现场,盯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对所管范围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这就是常常需要的用脚、用手、用脑、用心去沟通、协调和管控,静下心、沉下身、扎扎实实管好人、财、物。各级管理者除了吃饭睡觉,要时刻琢磨管理对象,对自己过去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工作进行规划设想,力求制度更好,管理更优,效果更佳。董事长天天深入现场,时时思考全局,用自己的行动为各级管理者做出了如何管控的表率。
“管控管控,关键看控不控制得住,控不控制得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谁就要受到处罚,毫不留情。在《员工奖惩条例》推行过程中,先将管理制度印发到每一个员工手中,分作业区、班组进行传达学习,使每一位员工知道严格的制度规定内容。不管是谁,不管盗窃的财物价值多少,一律解除劳动合同。2011年,因盗窃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有34人。管理从严,制度执行从严,提高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了各项制度的执行畅通无阻,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严格高效的监检体系。任何制度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的。完备的制度在管控的实践中,一定要通过实施时的监检体系,不断地反馈,修改完善,才能达到管理严格、实用高效的目的。
自上而下的监检模式。公司→二级单位→车间(作业区)→班组,这是冷钢、博长沿用国内生产型企业比较成熟的监检模式。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专业部室,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形成了反应快、控得住、管得好的监检体系。在监督检查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从上而下的监督检查,是不能或缺的。不同专业部室的协同联动,是必不可少的。
由下而上的反馈渠道。民主的渠道畅通是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和修改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从冷钢到博长,职代会、股东会、恳谈会、“诸葛亮会”、“金点子”、各级各类座谈会、公司办的每日接待,乃至董事长的民情信息员群体等等,都是上好的反馈资源和渠道,对制度的执行、检测、修改、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破常规的独特举措。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规的强力举措来保证对企业管控制度的监督检验。冷钢在脱困的过程中采取的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物流监督管理小组,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和物资流动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招,对于困难时期扭转管理乱象,收效明显。
开放共赢的诚信文化
开放救活了冷钢,共赢成就了博长,诚信贯穿开放共赢的全过程,成为了博长独特的诚信文化。
打破禁锢,诚信成为标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冷钢不光是一家濒临破产的铁厂,更是一家缺乏政策支持、观念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发展落后、诚信失去支撑的企业。是陈代富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带领全体员工冲破政策的樊篱,从解放思想入手,大胆解除所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顶住一切压力,自筹资金上一轧,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冷钢、博长实际的生存发展之路。彻底打破陈旧臃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全新的分配机制,激发了管理者、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限的创造力。企业迅速走出困境,使讲诚信有了基础,有了底气。诚信成为了冷钢人、博长人的标识。
一言九鼎,诚信令人折服。“只要不发生地震,不发生战争,就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14年来,陈代富月月兑现了承诺!诚信从这铿锵誓言中启程;“只要冷钢活过来了,保证不欠任何朋友的货款”,诚信从这句纯真亲切的话语中发端;“办企业必须赚钱!但赚钱绝不是办企业的唯一目的!!”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周边的居民、老弱病残、弱势群体、过往路人领略到了诚信的浓浓情义和无边大爱!十多年来,冷钢、博长致力于打造诚信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以精益求精取胜,努力追求“零缺陷”和“零投诉”;人品以全员培训、提高素质、情真意善、温暖关爱为要,让每一个员工不断成长。真诚对待每一位朋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无论是对员工,对社会,还是对合作伙伴,始终以十分的诚信,百分的赤诚相待,令员工、社会、朋友信服。
多方共赢, 诚信果实累累。诚信博长,实力博长,硕果诱人。
由30万吨到300万吨规模,再到主精辅强,多业兴旺,证明凤凰涅槃之后的新平台搭建成功。
2012年,博长以其骄人的业绩和综合实力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位列357。
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近10亿元,成为了当地经济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
年利润2亿元,让战略合作伙伴和所有博长股东笑谈风险共担,效益共享。 主辅两业拉动相关产业集群共生共长,同喜同荣。
冷钢兴,博长运,家家好。依靠这个平台工作,养家糊口的员工近万人。与之相关联的生意拉动、产业拉动后的就业人群,加上靠其提供生活来源的人口总数不下10万。
奉献社会,扶危帮困,真情关爱的仁爱善举,已不断地浸渗到了博长人之外的广泛领域。诚信成为上下共誉、社会称道、人人同享的坚果。
挑战极限的卓越文化
生命有长短, 极限可挑战。冷钢人、博长人用14年的坚守,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挑战极限!什么样的人群才能成就卓越!陈代富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对人生的看法时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有他生命的时限性和局限性,就算活到100岁,他终究会死去的。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很短暂。要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如果当你死了,后人能说你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我就感觉很好,觉得这一生没有白活。”正是带着这种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把员工当成他的亲人,把企业当成他的家,把工作当成他的全部,从而创造了“冷钢奇迹”。在他的感召下,如今的博长人为企业贡献的精神和自觉性是超乎寻常的。超负荷工作,全身心投入,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挑战极限,成了大伙的一种常态。
追求卓越是一种状态,挑战极限是一种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今的博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依然前路漫漫。“做精做细主业、做大做强辅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是博长人追求卓越的更高目标。从厚冷钢的破败到博长的强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卓越的追求,靠的是“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和挑战极限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和状态,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做别人不去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有了这样的极限突破,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做卓越的人,干卓越的事,兴卓越的公司。“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卓越的公司既要做事又要做人。”这里的“做人”是要培养人、提高人、成就人,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更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和一流的员工队伍。这是成就卓越的基础条件。在冷钢,在博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了全员共同遵循、追求的行为准则、工作标准。“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全部的智慧投入到工作当中”,也成了全员的工作常态。
只有具备了卓越的人文、卓越的产品、卓越的质量、卓越的管理等基本要素的企业,才可以被称为有卓越文化。
艰苦创业的根深深地扎在大跃进年代。 55年前,在大跃进的锣鼓声中,1800多名劳动者云集冷水江田园山、茶园里一带,劈林地、担土方、造厂房、建家园、披星戴月,开始了冷水江铁厂的创建。
创业时艰辛尝遍。当时的田园山、茶园里没有房子,参加建设的劳动者,近的走十几里路程往返,远的则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或租住在涟溪桥的农民家里。白天,大家拼命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晚饭后,集体参加义务劳动,最惬意的莫过于劳动到晚上10点多钟后,每人得到犒劳的“美餐”——一碗红薯汤。从此,这些劳动者在田园山扎下了根,成了第一代冷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这群人心中落地、生根、植入并传承。
摸惯锄头扁担的冷铁人,从头学习炼铁技术。面对高炉炉缸反复烧穿造成的停产、抢修、检修等诸多情况,他们没有气馁,不断摸索,虚心学习,硬是把高炉炉况搞顺了。后来又修建铁路,建自己的铁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文化大革命中,职工爱厂如家,坚守岗位,抵住“动乱”的干扰,保护生产建设设施,维持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冷铁人高举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旗帜,摘掉了连续24年的亏损帽。冷水江铁厂成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铸造生铁生产基地。九十年代初,冷钢人为了自己的生存搞发展,咬紧牙关上炼钢,在厂里经济发生困难时,购买“炼钢债券”,拿出节省的工资支援厂里搞建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无到有,有兴有衰,起起落落,但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根脉伴随着冷钢和冷钢人一路成长,砥砺前行。
艰苦创业的基因在凤凰涅槃的蜕变中彰显特质。计划经济的束缚让冷钢人无法改变亏损的命运。1999年的那个寒冬,企业濒临死亡。正当六个月没领到工资的冷钢人开始搭棚子、摆地摊、甚至拾菜叶充饥,或背井离乡寻找出路时,已调出冷钢的陈代富毅然回厂。这位七十年代就与冷钢人一道闯过来的铮铮汉子,深爱着这片土地和曾经共同奋斗、生死相依的兄弟姐妹。有着艰苦创业基因的冷钢人跟着他们信赖的陈代富厂长,开始了自己拯救自己的征程……
从购进原材料到产品出厂,进入市场卖个好价钱,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精心操作,精心把关,一切以降低成本,勤俭节约为根本。雪花飞舞的大年三十,可以看到冷钢人象民工一样在建设工地上肩挑手提、挥汗如雨的创业身影;上轧材工程、建博虹发电项目需要资金,许多职工把自己准备买房、结婚的钱拿出来为发展解决筹资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和钢铁“寒冬”严重挑战,冷钢人更是彰显艰苦创业的本色,齐心协力渡难关。企业活了,重生了,做大做强了,但艰苦创业的基因始终没有变,艰苦奋斗的传统特质永远不会丢!
艰苦创业的血脉伴随着做大做强的进程一起律动。与艰苦创业的血脉一起律动,需要每个员工的“共振”。从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冷钢人更加懂得艰苦创业的道理;更加懂得勤俭节约、爱企爱家是应该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血脉缓缓地注入冷钢人、博长人的心田;处处闪耀着艰苦创业精神的光芒。大到工程技术人员对企业每个建设项目设计的敢担风险、精打细算,小到每个员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习惯的养成;从生产员工不断改进操作方法节约成本,到机械电器设备能修则修、修旧利废;从采购人员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降低采购价格,到销售人员看准商机,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销售收入;管理人员外出办事开会,能用电话解决,绝不出差以节省开支;大家办公用品能省则省,扫把坏了扎好再用,卸矿粉、扒煤粉、捡矿石、拾焦炭、回收废钢铁;建设中,管理人员与员工一道拖电缆;雨雪中,技术维修人员在30多米高的炉顶挂钢缆;志愿者为生产一线员工洗工作服;领导干部参与义务种植花草树木……
艰苦创业的传统在博长未来的拼搏中传承。 陈代富董事长不断地告诫全公司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即使是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我们手中的饭碗是不是端得稳,要看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艰苦奋斗!”“假如患了大厂病,我们就必死无疑!”“艰苦奋斗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艰苦创业是博长人的根和脉,是传家宝。历史的经验证明,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则兴旺发达,凡贪图安逸,不愿艰苦奋斗则必然自毁前程。博长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困难时靠艰苦奋斗渡难关,危机中靠艰苦奋斗谋出路,发展中靠艰苦奋斗成大业。
勇往直前的团队文化
“最伟大的精神是团队精神,最伟大的力量是团队的力量。”博长人深谙个中道理。于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优秀团队,凝聚在一起,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接受一切风险和挫折的挑战,朝着胜利的方向,向前,向前!这种勇往直前的团队文化,具备了许多特质:
不为任何困难所阻。冷钢曾经深陷客户讨债、法院封账、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绝境。“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天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冷钢人前进的脚步!有了许许多多攻坚克难的优秀团队,过去完不成的经济技术指标突破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工程项目建成了,过去实施不了的生产工艺成功应用了,过去降不下的成本一步步降下来了……依靠团队的智慧、力量,博长人一往无前,不断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不为任何风浪所惧。市场经济犹如大海,无风三尺浪,有人在风浪前怯步而止,有人在风浪中溺水身亡,而博长人却越战越勇。“我们不能左右市场,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工作!”这是博长人应对市场的坚定决心。在钢铁市场惨烈的竞争中,负责开疆拓土的销售部“弄潮团队”以“市场仅需一根螺纹钢,也应是博长牌”的自信与狼共舞、闯荡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原材料采购市场,掌握企业成本生命线的采购部“鹰隼团队”见微知著,巧妙应对,规避风险,几次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的危机都机智地逃顶抄底。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仅矿石采购一项就为企业节约成本近2亿元,使博长成为了逆境中的领跑者。面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困局,博长人不会茫然失措。风浪中,他们掌舵划浆,稳操胜券。 不为任何束缚所缠。任何陈旧观念、习惯势力、主观偏见都束缚不了博长人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脚步。在奋进的过程中,博长人打破禁锢,不固步自封,不坐井观天,更不作茧自缚。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从领导团队到基层班组,都义无反顾地丢掉了“等、靠、要”的思想,职工全部放弃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树立起“国家没有义务保我们的工资,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不劳而获”、“企业是我们生存的平台,不拼就没有出路”等新观念,解放思想,甩开臂膀,轻装前进。
不为任何干扰所乱。一直以来,博长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和奋斗成果。任何时候,都是手拉手,抱成团,拼命干,抗干扰,一起冲。面对纷乱复杂的矛盾、思潮、情绪、利益的争斗和各种干扰,就有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真理操守;就有了大义凛然的不怕撤职、不怕威胁、不怕围攻、不怕谩骂、不怕利诱的“五不怕”作为;就有了企业破产改制、股权改造等关键时刻,明辨是非,不信谣传谣,在挂牌仪式上立场鲜明,反对个别人的捣乱,坚定地支持、拥护改革的广大基层员工;就有了不畏非议,不怕报复,雷霆出击,狠狠打击外偷内盗,铸成企业钢铁长城的“雄鹰团队”……凭借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博长人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就一定能战无不胜!
不为任何诱惑所媚。虽然身处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但博长人怀大志,知行止,有底线,心无旁鹜,不因糖衣炮弹而乱智,不因名利欲望而失德,严于律己,忠诚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既有“生不要名利,死不要花圈”的“领头雁”,也有拒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厂的高工,更有坚守“海关”职责不为利诱所动的“品质团队”,理财锱珠必较的“铁算子团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把关的“绿叶团队”……在各个服务部门、经营领域和窗口岗位,博长员工不谋私利,拒绝诱惑的正气,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堤防。
不为任何胜利所晕。博长人深知,在成绩面前不自大,在胜利面前不骄傲,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逆境中的领跑者”的美誉没有让博长人沾沾自喜,“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最高荣誉也没让博长人得意忘形。六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只是让博长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自己的对手更强大。不唱胜利歌,只吹冲锋号。
博长人永远牢记: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只有永不言胜,永不停步,年年有发展,年年有进步,才能在稳定、较快、健康的发展道路上迅跑!
居危思更危的忧患文化
居危思更危的哲学思辩来源于领头雁的理性思考。居危思更危!这种极富哲学思辩力量和冷静独特的理念来源于以陈代富董事长为首的领导层对市场“丛林法则”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唯物辩证法的准确运用,更是当代企业竞争观的高度理论概括。
冷钢作为一个地方性钢铁企业,无论过去和现在,无论是行业地位、产能规模、技术水平、内外部环境,在市场竞争中都没有任何优势。市场经济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竞争结果,不仅要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等,更在于企业员工对身处危境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相应的行动,所以才有居危思更危的超常理论思考。
居危思更危!体现了陈代富董事长对企业处境的哲学思考。冷钢时时处于危险的包围之中,从来就没有安稳过。博长以后也不会安稳。“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是他经常提醒自己和对全体员工的谆谆告诫。
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源于原冷钢三波四折的苦难。从1958年到1982年,冷钢连续24年亏损,其中,还经历了饱受冲击的“文化大革命”。可说是历经沧桑,久经磨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企业虽小有盈利,当时的决策层也想乘势发展,但终因产品单一,国家计划体制政策并不支持冷钢投入而无法翻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冷钢人勒紧裤带上20万吨炼钢项目,一拖八年,“炼钢炼钢,炼得精光”。至1999年,已人疲马乏,似乎无力回天。
老冷钢作为传统的国企,从被冲入市场经济的河流那一天起,便因不熟悉水性而呛水,处于挣扎和自救的生死边缘。1999年,冷钢因连续6年累计亏损2.3亿元,负债近8亿元,进入绝境。
正是这三波四折的苦难经历,为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原由的深厚沉淀。
博长忧患文化的形成源于市场竞争的惨烈。国钢铁行业的前世今生,去热趋寒,是经过长期的积累、酝酿形成的。博长忧患文化也就在这一荣一枯,异常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伴生,悄然形成!
近十年来,全国钢铁行业无序竞争,产能严重过剩,国企、民营、大企、小企激烈博弈,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裂变。
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钢材价格一路狂跌,许多钢铁企业元气大伤,纷纷停炉、压产、减薪、裁员。
作为行业的一员,博长一直面对着、参与着这场惨烈的市场竞争,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局。长期的市场压力,催生了博长式忧患文化。
如履薄冰决定了博长人的忧患始终如影随行。博长从组建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险境中搏斗,如履薄冰。
纵观国内外经济走势,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钢铁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供需严重失调、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情况下纷纷陷入亏损。博长在这一过程中,虽小有成绩,但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钢材品种质量、转型升级、全方位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依然巨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重蹈覆辙。
博长人如影随形的忧患注定了这种文化的特定内涵。
不断超越的进取文化
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在创业的征途上,博长人一路奋勇当先,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负重前行, 超越进取。 原冷钢就象一只被压上了石块的蜗牛,寸步难行。陈代富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全体职工明白“只有自己救自己”这个道理。在他和各级管理人员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的激励、带领下,员工个个奋勇争先、拼命向前。巨大的精神正能量为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企业不到一年就走出了“生死线”。正是这种负重前行,超越进取,凝聚了人心,磨砺了意志和品质,积聚了力量和财富。 爬坡路上,不断进取。企业虽然活过来了,但一个积贫积弱的企业要想摆脱死亡的威胁,唯有壮大一途!经历过挫折的冷钢人很清楚自身的处境。冷钢、博长的前进之路坡很陡、很长。在建设发展、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冷钢人、博长人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创业进取精神,敢闯敢试,敢扎硬寨,敢打硬仗,立硬性指标,不断给自己加码,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向更大的舞台迈进。“停顿也是一种退步,退步就意味着死亡。”
车行陡坡,退则车毁人亡。过去,冷钢人明白;现在,博长人更加明白。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路。唯有咬紧牙关向着更高处攀登,企业才有可能登上一级又一级台阶。
转型升级,开拓进取。只要走对了,就不怕路远。如今,企业顺利改制后,博长人总是以崭新的眼光来打量自我,让一个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个个新的起点。做精做细主业,做大做强辅业,做出自己的品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博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开拓进取,在节能、环保、质量、工艺、设备、操作等方面不断超越,获取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博长人开创性地提出了极具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在做好原有钢铁产品的同时,着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并广涉房地产、贸易、金融等领域,均有丰厚回报。
不遗余力的拼搏文化
拼搏不留余地。 当陈代富毅然回厂带领职工决心背水一战时,就吹响了拼搏的号角。当新的领导班子达成“改革是企业的唯一出路”的共识时,就为拼搏定下了不留余地的基调。当直面体制的顽症,实施一系列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拼搏就没有余地了。当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员工生存有了依靠和希望的时候,拼搏就再也不能松懈了!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能把冷钢和博长的事情办好;只有不留余地的拼搏,才能称之为拼搏文化。
拼搏不留遗憾。陈代富每天工作14小时,不论刮风下雨4次上工地,他拼了,搏了!所有中层干部以其为标杆,生产一线的员工以其为榜样,全员求生存,图发展,拼了,搏了!十多年来,冷钢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留遗憾”的无声誓言。采购讲求斤斤计较,质量不留丝毫瑕疵,技术追求精益求精,管理力求完美等等,冷钢人处处都在追求 “精力用到极限,成本降到极限,办法想到极限”,为的是万事不留遗憾。
拼搏没有退路。开弓没有回头箭!陈代富发誓:“冷钢决不能死!我在一天,就要让大家有饭呷,有工资发!”从此,他就已经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发展中,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政策对规模的要求,市民对环境的要求,员工对待遇的要求等等也让冷钢没有退路。冷钢人只用了172天就建成一轧,当年投产当年达产达效。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300万吨铁、钢、材配套工程到机械制品深加工的赶超式发展,当博长完美实现主辅共进、多方辐射、全面发展时,这都是不留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铁证。
敢于担当的责任文化
起死回生,天大责任勇担当。敢于担当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既是考验企业员工能力、胆识的试金石,也是一个人和一群人党性、人格、责任、品质、意志力的集中体现。
当年,守着已不冒烟的高炉、摸着空空口袋的冷钢人,还在哀叹、茫然、沮丧时,陈代富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情怀,跳入“油锅”,挑起了谁也不愿挑的担子。这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担当。
从此,冷钢人“不把矛盾和困难推给社会和政府”,硬是依靠自己的打拼,保证了2万多员工家属的生计,走出了一条创造奇迹、创造幸福的博长之路。这是一群人的责任担当。
强化责任,本职岗位担风险。人生一辈子,成年后就有责任;员工不论工龄长短,不论性别,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工种,有岗位就必须尽职责。
“进入生产工作岗位,请你放弃自由”,表述的就是一旦进入岗位,就必须专心致志地履行职责。
冷钢人、博长人肩上的责任就是要把岗位上的事做好,把8小时之内的事做完美,把成本降下来,把效益搞上去,把发展搞好。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必须在每个员工工作的一举一动中得到强化。
如今,企业的最大风险来源于市场的多变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来源于诉求的增多、管理的松劲和信心的缺失,这些都必须应对化解。要想把风险变成机遇,就必须依赖每个员工在本职岗位和工作中主动尽责,主动承担风险。冷钢人、博长人就是这样一群勇于承担风险、善于承担风险的人。
主动尽责,贡献社会高境界。博长人用多方尽责的价值取向向全社会呈现了更高层面、更具道德理想、更富人性光辉的报答情结。
对股东尽责。珍惜善用每一分资本,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使股东获得满意的回报。
对客户尽责。了解客户需求,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及服务。
对员工尽责。让员工有岗位,有事做,有工资发,并且提供事业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对社会尽责。没有全社会的倾力相助,就不可能有冷钢的脱困,博长的成功。冷钢人、博长人怀抱感恩之心反哺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抗震救灾,关心扶助周边弱势群体,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生存、脱贫、致富和发展,为各项社会事业捐款1600多万元。
冷钢人、博长人怀抱实业报国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十四年来,冷钢、博长以“能为国家多缴税才是好企业”为标准,不少缴、不欠缴,累计上缴税金近50亿元。
规范严格的制度文化
中国有句古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规矩,管控可成方圆。任何企业都会制订相应的制度,但不一定形成了制度文化。由冷钢到博长,55年的生存发展,随着管理的不断进步,已经形成了以规范严格为核心内容的制度系统,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用可行的管控体系和严格高效的监检体系。这就是独具博长特征的制度文化。
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传承创新的规章制度。承接原冷钢国有企业比较扎实的管理功底和逐步积累的制度规范,冷钢、博长管理决策层在脱困生存、建设发展、改革改制、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的14年来,重视制度建设,从生产工艺、技术设计、规划发展、产品开发、建设施工、质量监控、安全环保、设备维修、采购销售、人事劳资、资金收支到党群保卫、物业服务、社区管理等都制订了由上到下,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细致周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并结合新形势,新市场,新情况,新特点的要求,结合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原有和新制订的制度进行修改、增补、调整、完善。使制度体系在构建中制订,在制订中规范,在规范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 一脉相承的传统惯性。博长、冷钢的管理者都在基层多个岗位上进行过锻炼,都曾经是被管理者,对这一片热土知根知底,了如指掌,积累了扎实而又成功的基层和现场管理经验,具有超前的基层管理思维。在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时,继承并发扬了过去的思维优势、行为模式和操作惯性,充分体现了制度建设的原则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比如:冷钢之所以能在三年时间内建成“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就是秉承了陈董事长八十年代在动力厂推行“花园式工厂”建设的优良传统。
实用可行的管控体系。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即制度是摆在那里的,而人是可以挪动的。再好的制度如果不付诸实施,也是一纸空文。挂在墙上的制度要靠善于思索、勤于思考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措施让员工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共同维护、共同遵守。管理者是制度执行的推动者和督促者,团队成员是制度的落实者和监督者。管理者只有做到强有力推动,全方位督促,无条件实施,多层次监管,才能保证制度执行不留空隙、不留“死角”。如果管理者不能让本单位员工很好地落实执行制度,那么,对管理者就只能换人换岗,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贯彻执行、落实到位。这些年,在冷钢、博长,从班组长以上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就是这样能上能下的。达到了挪动一人,全盘皆活的神奇效果。
“‘管’字的意思,是竹字头下的官。看官怎么去管。”坐在办公室是管不好任何事情的。各级管理人员只有用80%以上的时间深入现场,盯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对所管范围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这就是常常需要的用脚、用手、用脑、用心去沟通、协调和管控,静下心、沉下身、扎扎实实管好人、财、物。各级管理者除了吃饭睡觉,要时刻琢磨管理对象,对自己过去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工作进行规划设想,力求制度更好,管理更优,效果更佳。董事长天天深入现场,时时思考全局,用自己的行动为各级管理者做出了如何管控的表率。
“管控管控,关键看控不控制得住,控不控制得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谁就要受到处罚,毫不留情。在《员工奖惩条例》推行过程中,先将管理制度印发到每一个员工手中,分作业区、班组进行传达学习,使每一位员工知道严格的制度规定内容。不管是谁,不管盗窃的财物价值多少,一律解除劳动合同。2011年,因盗窃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有34人。管理从严,制度执行从严,提高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了各项制度的执行畅通无阻,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严格高效的监检体系。任何制度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的。完备的制度在管控的实践中,一定要通过实施时的监检体系,不断地反馈,修改完善,才能达到管理严格、实用高效的目的。
自上而下的监检模式。公司→二级单位→车间(作业区)→班组,这是冷钢、博长沿用国内生产型企业比较成熟的监检模式。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专业部室,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形成了反应快、控得住、管得好的监检体系。在监督检查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从上而下的监督检查,是不能或缺的。不同专业部室的协同联动,是必不可少的。
由下而上的反馈渠道。民主的渠道畅通是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和修改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从冷钢到博长,职代会、股东会、恳谈会、“诸葛亮会”、“金点子”、各级各类座谈会、公司办的每日接待,乃至董事长的民情信息员群体等等,都是上好的反馈资源和渠道,对制度的执行、检测、修改、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破常规的独特举措。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规的强力举措来保证对企业管控制度的监督检验。冷钢在脱困的过程中采取的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物流监督管理小组,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和物资流动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招,对于困难时期扭转管理乱象,收效明显。
开放共赢的诚信文化
开放救活了冷钢,共赢成就了博长,诚信贯穿开放共赢的全过程,成为了博长独特的诚信文化。
打破禁锢,诚信成为标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冷钢不光是一家濒临破产的铁厂,更是一家缺乏政策支持、观念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发展落后、诚信失去支撑的企业。是陈代富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带领全体员工冲破政策的樊篱,从解放思想入手,大胆解除所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顶住一切压力,自筹资金上一轧,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冷钢、博长实际的生存发展之路。彻底打破陈旧臃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全新的分配机制,激发了管理者、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限的创造力。企业迅速走出困境,使讲诚信有了基础,有了底气。诚信成为了冷钢人、博长人的标识。
一言九鼎,诚信令人折服。“只要不发生地震,不发生战争,就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14年来,陈代富月月兑现了承诺!诚信从这铿锵誓言中启程;“只要冷钢活过来了,保证不欠任何朋友的货款”,诚信从这句纯真亲切的话语中发端;“办企业必须赚钱!但赚钱绝不是办企业的唯一目的!!”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周边的居民、老弱病残、弱势群体、过往路人领略到了诚信的浓浓情义和无边大爱!十多年来,冷钢、博长致力于打造诚信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以精益求精取胜,努力追求“零缺陷”和“零投诉”;人品以全员培训、提高素质、情真意善、温暖关爱为要,让每一个员工不断成长。真诚对待每一位朋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无论是对员工,对社会,还是对合作伙伴,始终以十分的诚信,百分的赤诚相待,令员工、社会、朋友信服。
多方共赢, 诚信果实累累。诚信博长,实力博长,硕果诱人。
由30万吨到300万吨规模,再到主精辅强,多业兴旺,证明凤凰涅槃之后的新平台搭建成功。
2012年,博长以其骄人的业绩和综合实力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位列357。
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近10亿元,成为了当地经济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
年利润2亿元,让战略合作伙伴和所有博长股东笑谈风险共担,效益共享。 主辅两业拉动相关产业集群共生共长,同喜同荣。
冷钢兴,博长运,家家好。依靠这个平台工作,养家糊口的员工近万人。与之相关联的生意拉动、产业拉动后的就业人群,加上靠其提供生活来源的人口总数不下10万。
奉献社会,扶危帮困,真情关爱的仁爱善举,已不断地浸渗到了博长人之外的广泛领域。诚信成为上下共誉、社会称道、人人同享的坚果。
挑战极限的卓越文化
生命有长短, 极限可挑战。冷钢人、博长人用14年的坚守,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挑战极限!什么样的人群才能成就卓越!陈代富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对人生的看法时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有他生命的时限性和局限性,就算活到100岁,他终究会死去的。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很短暂。要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如果当你死了,后人能说你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我就感觉很好,觉得这一生没有白活。”正是带着这种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把员工当成他的亲人,把企业当成他的家,把工作当成他的全部,从而创造了“冷钢奇迹”。在他的感召下,如今的博长人为企业贡献的精神和自觉性是超乎寻常的。超负荷工作,全身心投入,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挑战极限,成了大伙的一种常态。
追求卓越是一种状态,挑战极限是一种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今的博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依然前路漫漫。“做精做细主业、做大做强辅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是博长人追求卓越的更高目标。从厚冷钢的破败到博长的强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卓越的追求,靠的是“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和挑战极限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和状态,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做别人不去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有了这样的极限突破,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做卓越的人,干卓越的事,兴卓越的公司。“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卓越的公司既要做事又要做人。”这里的“做人”是要培养人、提高人、成就人,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更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和一流的员工队伍。这是成就卓越的基础条件。在冷钢,在博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了全员共同遵循、追求的行为准则、工作标准。“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全部的智慧投入到工作当中”,也成了全员的工作常态。
只有具备了卓越的人文、卓越的产品、卓越的质量、卓越的管理等基本要素的企业,才可以被称为有卓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