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五年级历史题材的课例,尝试用信息技术工具撬动课堂,主要从精选图片在对比中了解历史,细选录像在探究中走进历史,精用新闻在探究中传承历史等三方面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在探究中铭记历史,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人文素养 精讲多学 对比探究 弘扬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33-01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资源。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如何紧扣时代脉搏,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为例,尝试历史题材的教法,力求达到精讲多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人文素养。
一、精选图片,在对比中了解历史
为了消除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视频或课件的展示、详实了解中国近代史。如执教《走访遗迹看历史》一课时,教师以“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的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能力也丧失了”为核心,精讲“遗迹”“凭吊”二词,以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为主线,采取以下步骤。1.呈现:美丽的圆明园——毁灭圆明园——难忘圆明园。2.对比: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和残垣断壁的圆明园。教师开展对比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铭记这段历史: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为了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而犯下的滔天罪行。3.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从毁灭的圆明园中学生明白:国家衰败,我们无法保护。4.小结:无数列强从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取在中国更多的利益,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的傀儡,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根本原因就是落后就要挨打。5.拓展:课前作业“名胜古迹知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艰辛;欣赏北京故宫的雄伟壮观……学生自主探究每一处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案例采用精选图片,对比教学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教师从“精选”入手,紧扣“精讲”二字,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学生的“多学”体现在自主“探究”“拓展”两部分,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深入、扎实,学生感受、领悟深刻。
二、细选录像,在探究中走近历史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胜利纪念日,教师抓住这教育契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黄河在怒吼》,教材用了四个主题讲述十四年抗战历史。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精挑细选多媒体教学,以再现历史事实的手法,用声像、文字、数据的手段歌颂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团结一致,为保家卫国洒热血,抛头颅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1.以视频演示,让学生走近历史,牢记历史。如教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歌词曲,让学生一边欣赏雄壮高昂歌曲,一边理解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学唱抗战歌曲、观看视屏,初步了解抗战历史,随即走进教材,熟读文本,了解“九一八”东北三省沦陷的背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原因以及“民族危亡的时刻”指什么?什么是全民皆兵?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欢。教师采用的教学顺序主要有:一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是播放歌曲视频,学唱歌曲理解文本。三是小组探究歌曲背后的故事。四是在學唱中体验、感悟。五是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和观看9月3日阅兵仪式。
2.以电影演播,让学生走进历史,珍惜和平。电影引入课堂,不仅能以生动、形象而直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能迅速化解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陌生感,增加其理解力和感知力。如教学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中的“秦汉一统”“唐朝盛世”“勿忘国耻”“地球上的红飘带”等主题时,教师教学时精讲重难点,凸显其点睛之笔处,还精选了经典电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战争题材的有:《甲午风云》《长征》《烈火金刚》《地道战》;纪录片题材的有:《故宫》《圆明园》《兵马俑》等。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展示方法、传授途径,灵活运用了电影片段、电影歌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学生走进漫漫历史长河中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3.数据叙说,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面对众多的教材和丰富的史料记载,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三精:精心挑选授课内容;精心编排教学設计,精心用好多媒体,拟达到“精讲多学”的效果。如教学《不要忘记》这课,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步骤:①以数据为据,引导探究。学生仔细阅读,画出其相关的数据,解读并分析数据的缘由;②紧扣关键词,加深理解。紧扣“横尸遍地”“血流成河”等关键词,开展探讨,控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③彰显大数据,铭记要义。在详实数据面前,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数据、分析数据,明确要义。其目的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钟长鸣。9月3日纪念日就是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应该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英勇顽强、不屈不饶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三、精用新闻,在叙述中传承历史
知识的积淀单纯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厚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用新闻主要有四类:一是时政新闻类。以一周综述新闻展播的形式引入课堂,模仿新闻主持人播报国内外热点、焦点和重点新闻,学生获取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二是传统节日类。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和《舌尖上的中国》一、二集等信息,孩子们畅所欲言、津津乐道。三是传统文化类:如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的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古诗词大赛》。学生通过观看、诵读经典古诗词,不仅丰富词汇量,还从中了解成语或汉字注解的出处、成语的故事以及作者写诗词背后的故事。四是历史回忆录类。如“历史上的今天”“国家档案”“百家讲坛”等栏目,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及时收看,适时讨论,在叙述中了解和掌握,在探究中交流和碰撞,在汇报中弘扬,真正落实了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多学”,彰显品德课堂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精讲多学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教学中,只有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紧扣对重难点的精讲,才能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感知,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才是为师者的教书育人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程林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广西日报.2014.3.13
[2]陈莹峰.不羁的灵魂——中国[J].赤子(下旬).赤子杂志社出版.2015.3
【关键词】人文素养 精讲多学 对比探究 弘扬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33-01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资源。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如何紧扣时代脉搏,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为例,尝试历史题材的教法,力求达到精讲多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人文素养。
一、精选图片,在对比中了解历史
为了消除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视频或课件的展示、详实了解中国近代史。如执教《走访遗迹看历史》一课时,教师以“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的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能力也丧失了”为核心,精讲“遗迹”“凭吊”二词,以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为主线,采取以下步骤。1.呈现:美丽的圆明园——毁灭圆明园——难忘圆明园。2.对比: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和残垣断壁的圆明园。教师开展对比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铭记这段历史: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为了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而犯下的滔天罪行。3.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从毁灭的圆明园中学生明白:国家衰败,我们无法保护。4.小结:无数列强从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取在中国更多的利益,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的傀儡,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其根本原因就是落后就要挨打。5.拓展:课前作业“名胜古迹知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艰辛;欣赏北京故宫的雄伟壮观……学生自主探究每一处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案例采用精选图片,对比教学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教师从“精选”入手,紧扣“精讲”二字,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学生的“多学”体现在自主“探究”“拓展”两部分,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深入、扎实,学生感受、领悟深刻。
二、细选录像,在探究中走近历史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胜利纪念日,教师抓住这教育契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黄河在怒吼》,教材用了四个主题讲述十四年抗战历史。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精挑细选多媒体教学,以再现历史事实的手法,用声像、文字、数据的手段歌颂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团结一致,为保家卫国洒热血,抛头颅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1.以视频演示,让学生走近历史,牢记历史。如教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选“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歌词曲,让学生一边欣赏雄壮高昂歌曲,一边理解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学唱抗战歌曲、观看视屏,初步了解抗战历史,随即走进教材,熟读文本,了解“九一八”东北三省沦陷的背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原因以及“民族危亡的时刻”指什么?什么是全民皆兵?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欢。教师采用的教学顺序主要有:一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是播放歌曲视频,学唱歌曲理解文本。三是小组探究歌曲背后的故事。四是在學唱中体验、感悟。五是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和观看9月3日阅兵仪式。
2.以电影演播,让学生走进历史,珍惜和平。电影引入课堂,不仅能以生动、形象而直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能迅速化解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陌生感,增加其理解力和感知力。如教学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中的“秦汉一统”“唐朝盛世”“勿忘国耻”“地球上的红飘带”等主题时,教师教学时精讲重难点,凸显其点睛之笔处,还精选了经典电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战争题材的有:《甲午风云》《长征》《烈火金刚》《地道战》;纪录片题材的有:《故宫》《圆明园》《兵马俑》等。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展示方法、传授途径,灵活运用了电影片段、电影歌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学生走进漫漫历史长河中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3.数据叙说,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面对众多的教材和丰富的史料记载,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三精:精心挑选授课内容;精心编排教学設计,精心用好多媒体,拟达到“精讲多学”的效果。如教学《不要忘记》这课,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步骤:①以数据为据,引导探究。学生仔细阅读,画出其相关的数据,解读并分析数据的缘由;②紧扣关键词,加深理解。紧扣“横尸遍地”“血流成河”等关键词,开展探讨,控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③彰显大数据,铭记要义。在详实数据面前,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数据、分析数据,明确要义。其目的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钟长鸣。9月3日纪念日就是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应该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英勇顽强、不屈不饶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三、精用新闻,在叙述中传承历史
知识的积淀单纯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厚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用新闻主要有四类:一是时政新闻类。以一周综述新闻展播的形式引入课堂,模仿新闻主持人播报国内外热点、焦点和重点新闻,学生获取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二是传统节日类。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和《舌尖上的中国》一、二集等信息,孩子们畅所欲言、津津乐道。三是传统文化类:如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的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古诗词大赛》。学生通过观看、诵读经典古诗词,不仅丰富词汇量,还从中了解成语或汉字注解的出处、成语的故事以及作者写诗词背后的故事。四是历史回忆录类。如“历史上的今天”“国家档案”“百家讲坛”等栏目,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及时收看,适时讨论,在叙述中了解和掌握,在探究中交流和碰撞,在汇报中弘扬,真正落实了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多学”,彰显品德课堂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精讲多学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教学中,只有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紧扣对重难点的精讲,才能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感知,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最终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才是为师者的教书育人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程林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广西日报.2014.3.13
[2]陈莹峰.不羁的灵魂——中国[J].赤子(下旬).赤子杂志社出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