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哼哼哈哈,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据说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五十公斤,在他的生命晚期,他大概只有三十公斤重。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寄大希望于年轻人。对各种问题,他常有独具慧眼的卓识,例如他说过,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你听了会一怔,再一想实在是深刻。
华艺出版社在一九九。年出版了《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提起文艺界某些小圈子中的现象,夏公不火不怒地笑着说:“我看他们一个是‘鲁太愚’,一个是‘全都换’。”他用了韩国两位政治家的名字的谐音,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请韩国朋友们原谅,这里绝对没有对韩国政治家不敬的意思。
然后他又俏皮地说:“有些人现在是分田分地真忙了,但是谁知道分了地后长不长庄稼?”
他莞尔一笑,觉得有趣。
他的话传出去了,其实挺厉害。
而且我从没有看到过他为小人得志的事儿发怒,他也从来不向我抱怨诉苦,哪怕是老年人的生理上的病痛。他也从不炫耀自夸什么,从无得意洋洋之态,正如从无怨天尤人之语。他从不谈个人,也不说任何个人的坏话。对于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恩怨,他一贯认为是小问题,这样我也就不好意思向他抱怨任何人,包括被抱怨了绝对不会冤枉的人。同样,我也从不与他谈我个人处境上的风波,不管风波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我们的频繁接触中,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互相关照或者求助。“稀粥事件”他也略表关心,他当然有他的倾向,但是他坚持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上述的“夏味幽默”中的讥讽意味对于他来说,也就算是到了项了。他自己还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每天他细细地看书、看报、听广播,只关心大事。
小事当然也有,例如养猫与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的实况转播。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〇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它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人老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特殊的美:那是无限好的夕阳,个性已经完成,是非了如指掌,经验与学识博大精深,知止有定,历尽沧桑,个人再无所求,无欲则刚,刀枪不入,超脱俗凡,关注人生,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和事,洞悉一切花拳绣腿,既带棱带角,又含蓄和解,一语中的,入木八分,一言一笑都那么有锋芒,有智慧,有分量有原则有趣味而又适可而止。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昏迷前)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們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他的离去也是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他清晨起来吃早饭的时候就感觉不好,发了点脾气,摔了一样器皿。于是他自觉不对头,找了子女来,从容地、周到地、得体地吩咐了后事。他说,在他九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有关方面搞的活动对他有一个评价,除去溢美的水分,他自己还是满意的。他希望自己走了以后,不搞什么活动,把骨灰撒到他的家乡——浙江——钱塘江里。谈到料理后事的时候,他还提到了陈荒煤与王蒙的名字。两个小时以后,他昏迷过去,从此再没有苏醒过来,直到春节休假过后上班的第二天,他溘然长逝。他一辈子清清白白,走也是清清白白地走的。
不知道这里有什么缘分,以阴历计算,我与夏老出生在同一天,即重阳节的前一天——阴历九月八日。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夏老住过的。他在九十年代初期还特意来他的旧居——我的也已经不算新的房子来看了看。
也许在他走了以后,人们会愈来愈感到他的可贵。使你觉得人心不死,民气昂奋,冥冥中有大道大义存焉。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远远不是全部掉进了钱眼儿里。中国的事业正是大有希望。
许多年轻的与不年轻的文艺家都喜欢到夏公那里去,与他交往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超拔,光明而又通达,锐利而又沉稳。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是那么充满爱心。我们常常讲营造如沐春风的气氛,在夏老那里,才真是如沐春风呢!环顾四周,常有老、中、青的“代”的隔膜,包括我个人有时也为之所苦,不承认隔膜也许更说明隔膜之深。但是想一想夏公,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是否具备应有的长者风范。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是的,他聪明而又宽厚,德高望重而又平等待人,洞察世事而又不失趣味乃至天真,直面真实而又从容幽默,我行我素而又境界高蹈,永葆本色而又绝不任性,不苟同更不知道什么叫迎合讨好,不自得也不会被什么大话牛皮吓住。他是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于亲切中见极高的质地。毛泽东有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说,说是说了,真正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谓夏公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夏公的性格是一种美,夏公的人品与智慧实在是充满了魅力。他的去世令我万分悲伤,但是一旦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谈吐见识,我不能不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哼哼哈哈,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据说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五十公斤,在他的生命晚期,他大概只有三十公斤重。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寄大希望于年轻人。对各种问题,他常有独具慧眼的卓识,例如他说过,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你听了会一怔,再一想实在是深刻。
华艺出版社在一九九。年出版了《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提起文艺界某些小圈子中的现象,夏公不火不怒地笑着说:“我看他们一个是‘鲁太愚’,一个是‘全都换’。”他用了韩国两位政治家的名字的谐音,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请韩国朋友们原谅,这里绝对没有对韩国政治家不敬的意思。
然后他又俏皮地说:“有些人现在是分田分地真忙了,但是谁知道分了地后长不长庄稼?”
他莞尔一笑,觉得有趣。
他的话传出去了,其实挺厉害。
而且我从没有看到过他为小人得志的事儿发怒,他也从来不向我抱怨诉苦,哪怕是老年人的生理上的病痛。他也从不炫耀自夸什么,从无得意洋洋之态,正如从无怨天尤人之语。他从不谈个人,也不说任何个人的坏话。对于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恩怨,他一贯认为是小问题,这样我也就不好意思向他抱怨任何人,包括被抱怨了绝对不会冤枉的人。同样,我也从不与他谈我个人处境上的风波,不管风波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我们的频繁接触中,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互相关照或者求助。“稀粥事件”他也略表关心,他当然有他的倾向,但是他坚持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上述的“夏味幽默”中的讥讽意味对于他来说,也就算是到了项了。他自己还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每天他细细地看书、看报、听广播,只关心大事。
小事当然也有,例如养猫与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的实况转播。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〇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它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人老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特殊的美:那是无限好的夕阳,个性已经完成,是非了如指掌,经验与学识博大精深,知止有定,历尽沧桑,个人再无所求,无欲则刚,刀枪不入,超脱俗凡,关注人生,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和事,洞悉一切花拳绣腿,既带棱带角,又含蓄和解,一语中的,入木八分,一言一笑都那么有锋芒,有智慧,有分量有原则有趣味而又适可而止。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昏迷前)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們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他的离去也是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他清晨起来吃早饭的时候就感觉不好,发了点脾气,摔了一样器皿。于是他自觉不对头,找了子女来,从容地、周到地、得体地吩咐了后事。他说,在他九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有关方面搞的活动对他有一个评价,除去溢美的水分,他自己还是满意的。他希望自己走了以后,不搞什么活动,把骨灰撒到他的家乡——浙江——钱塘江里。谈到料理后事的时候,他还提到了陈荒煤与王蒙的名字。两个小时以后,他昏迷过去,从此再没有苏醒过来,直到春节休假过后上班的第二天,他溘然长逝。他一辈子清清白白,走也是清清白白地走的。
不知道这里有什么缘分,以阴历计算,我与夏老出生在同一天,即重阳节的前一天——阴历九月八日。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夏老住过的。他在九十年代初期还特意来他的旧居——我的也已经不算新的房子来看了看。
也许在他走了以后,人们会愈来愈感到他的可贵。使你觉得人心不死,民气昂奋,冥冥中有大道大义存焉。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远远不是全部掉进了钱眼儿里。中国的事业正是大有希望。
许多年轻的与不年轻的文艺家都喜欢到夏公那里去,与他交往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超拔,光明而又通达,锐利而又沉稳。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是那么充满爱心。我们常常讲营造如沐春风的气氛,在夏老那里,才真是如沐春风呢!环顾四周,常有老、中、青的“代”的隔膜,包括我个人有时也为之所苦,不承认隔膜也许更说明隔膜之深。但是想一想夏公,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是否具备应有的长者风范。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是的,他聪明而又宽厚,德高望重而又平等待人,洞察世事而又不失趣味乃至天真,直面真实而又从容幽默,我行我素而又境界高蹈,永葆本色而又绝不任性,不苟同更不知道什么叫迎合讨好,不自得也不会被什么大话牛皮吓住。他是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于亲切中见极高的质地。毛泽东有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说,说是说了,真正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谓夏公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夏公的性格是一种美,夏公的人品与智慧实在是充满了魅力。他的去世令我万分悲伤,但是一旦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谈吐见识,我不能不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