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关于教育的目标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等,有不少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言论。比如,把目标定得低点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目标定得高点的信奉“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而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则总结出“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还有“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之说。这些观念至今在我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仍有很深的影响。
  在很多人眼里,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听老师话,对老师恭恭敬敬,做事规规矩矩,专心学习书本知识,成绩优秀的孩子。看来,这些观念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说明在其产生的那个年代里,确实揭示了一定的道理,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
  但时至今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人才标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教育观念就显得非常陈旧甚至是错误的了。比如,“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行不通,这样体罚学生是现代教育法所不容许的。在现在教育中,学生应该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尊重这个事实,将关系到处理师生关系、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从而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等教育任务,学生自然就成为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或者说成为教师主体活动的客体。然而,这只是从教育者实施具体教育影响的角度来说的,把学生“当成什么”和学生实际上“是什么”是两码事。事实表明,学生并不因为教师把他们当成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而就成了完全被动的客体,相反,学生始终是自身意识与活动的主体。学生面对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会进一步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
  我们的学生都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喜欢尝试和探索,喜欢别出心裁,而不愿意受到过多外在的约束和压力。当然,如果约束和压力是学生自己主动向自己提出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我认为,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及其特点,应该是现代教育活动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过去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得有个学生的样子”;学生在学校中的唯一任务就是學习,学习书本上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养成那些当时社会要求他们具备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至于学生个人的意愿,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是不会得到重视的,学生只能接受教育,而不能选择和改变教育。
  如今,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这种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家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的意义与过去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学生以怎样的状态学习,实际上就意味着他们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权”,也就是其生活的“主权”。
  学生是自身生命的主体,然而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却常常没有“主权”,他们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意志。在课堂上,他们学什么,怎么学,这得由教师来决定;在课余时间,学生干什么,怎么干,很大程度上仍为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所控制;在班集体生活中,有关规则以及活动的组织安排所体现的主要还是教师的意志。学生很少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在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处处听自己的话,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很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学生是在过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追求,假如这一切并不会妨碍或危害别人,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权利去选择按自己的意志行为呢?
  当然,这种教育实践现状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人类毕竟经历太长的等级森严、抹杀个性的社会,然而如今时代不同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都在多元化,崇尚自由、尊重个性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中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了,应该把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享有的那份“主权”还给学生了。
  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正确的。然而有的老师却对它产生一些误解,他们认为教师的“主导”应该凌驾于学生的“主体”之上,有可能出现教师处处都主导,在该让学生作主的地方却仍然不肯放手的现象。还有的老师有这样一种情况:他们不再通过直接命令来控制学生,而是想方设法通过“糖衣炮弹”诱导学生走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来。这有点像如来佛和孙悟空的关系:任你七十二变,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显然,这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个人认为,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学生之间在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有些教师以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知识和道理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其实,严格说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老师你讲得再精彩,也不可能同时适合全班几十个学生的特点。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嫌教师啰嗦,脑筋慢点的学生可能还是没弄明白,即使学生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也还有个当时身心状态的差异。所以,我认为高明的教师,其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过去的听话、说话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  一、用心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点燃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口语交际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应当重视交际的氛围。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
期刊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但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贝多芬曾告戒后人:“把‘德性’教給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一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所以育儿要先育德。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之本,是生命之源,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重任。在小学教育发展中,语文这门特殊的课程做出的贡献是非常伟大的。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采用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运用并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在启蒙教育
期刊
一、一般策略  (一)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学习《最大公因数》,先出示问题:老师最近买了一个车库,长40分米、宽32分米,想在车库的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如果要使地砖的边长是整分米数,在铺地砖时又不用切割,地砖有几种选择?如果要使买的块数最少,应该买哪
期刊
高职院校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语文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文素养内涵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首先,人文知识以语言或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 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 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最后,人文知识
期刊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内容简单,主要有认数、数数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简单的内容,往往让人觉得这没什么难教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是好动、好奇,自制力差。上课的铃声有时候对他们根本没起到作用,有时候虽然把他们带到了自己的作为,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各方面发育都不健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比较弱,对学生目的、意义缺乏认识,尚处在直接兴趣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灌输式”“满堂灌”等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新形势下所需人才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教学,调动学生参与
期刊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教学内容:一年级前滚翻。  学生情况:  小轩,身体匀称,身体协调性较弱,柔韧、力量、灵敏、速度等素质良好。有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意志品质。  出现问题:  在前滚翻教学中发现,无论同学、老师如何鼓励、甚至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都不敢进行前滚翻的练习,头朝下时身体发抖、头晕。只要课上有前滚翻的内容总是找一些理由逃避。  与家长交流发现学生是剖腹产,学生从小身体不是很协调,
期刊
近年里来,书法艺术正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甚至很多大学都争相开设了书法专业,这对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书法老师的紧缺,很多中小学书法课都是由语文等其他科任老师兼任的,缺乏书法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指导,无形中给书法教学带来不少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就拿书法临摹教学来说吧,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也是继承传统走向创新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人却不懂得正确的临摹方法与步骤,造成日常的书
期刊
从事政教工作近十年来,我认为德育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立场和态度、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多年来,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我认为只有把德育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开发德育资源,改进德育方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下面就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我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