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寨的羌家大喜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n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婚俗古朴,整个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时间。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是“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青年恋爱后,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家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份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羌家人把婚礼称作“摆酒”。婚庆的日子主人家杀猪宰羊、喝茶吃酒、载歌载舞来招待亲朋好友。按照羌族的传统风俗,只要有人结亲,族人和邻居都会提前三天分别住在新郎、新娘家静忙。参加婚礼的好几百人吃流水席,院落里临时搭起土灶和案板。他们一般不会请厨师,就是兄弟嫂子、左邻右合全部都来帮忙。
  四月中旬,正是草长莺飞的好日子,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的族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杀猪、宰羊、开酒、奉神,空气中充满了喜庆的味道,原来是五龙羌寨中一对青年男女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
  自古以来,羌寨中青年伢仔的婚礼就是全寨族人共同的喜事。婚礼当天,全寨的族人会把婚礼场面布置得如同过节,因为这一天也是全寨人共同的节日。
  


  婚礼前一天吃过午饭,我们和一同来旅游的七八个游客一起被主人家安排住在寨子里最漂亮的阁楼里。这里视野开阔,顺窗户望去,羌寨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也是五龙寨接待游客最好的客房了。不过,我们还没来得及欣赏美景,就被主人家热情地招呼洗了一把热水脸。
  晚上,羌族人特制的美味菜肴端了上来:一大盘透明油亮的羌家老腊肉,一大碗药花蜂蜜熬制的咂酒,当中还有一大盆骨头都酥了的烤全羊。我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和主人家聊着明天婚礼的安排。听着主人家娓娓道来,我们如同融入了羌族人的生活之中。可是当我们问羌族婚俗中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主人家却笑着告诉我们,第二天就都知道了。晚上早早就寝,等着看第二天的婚礼。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我们就被大嗓门的幺师(应该相当于张罗客人的人)的呐喊声吵醒了。原来族人们早在四点多的时候就忙起来了,此时的早席已经备好,幺师招呼大家拉开了早席。早上的山寨雾气很大,空气黏糊糊的,非常潮湿,虽是四月中旬还是有点微冷的感觉。
  我们和忙了一早的族人一起吃过烤洋芋蛋、荞麦粑蘸蜂蜜组合的早饭,喝了几口咂酒,浑身顿时暖和了不少。九点多,迎亲队伍就要回来了,大家都跑到寨子门口看迎亲,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寨门口、大街两边甚至各寨楼窗户、房顶上都排满了“观众”,这也是五龙寨羌族人对新娘最隆重的迎接。
  因为路途远,早在前一天,男方就找了车去城里接亲。这次迎亲非常顺利,十点半的时候,新娘来了,长长的队伍一字排开,场面非常壮观。如同汉族一样,羌族婚俗也非常注重热闹,即人越多越热闹,双方父母越觉得体面。
  送嫁的队伍在最前面,然后依次是唢呐队、知礼客,然后是花轿、嫁妆、陪嫁队伍。迎亲的车到了村口就停了下来,一群羌家小伙子欢欢喜喜抬着花轿子去迎新娘子,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新娘从车里请进花轿,看到亭亭玉立的新娘,好多小伙子都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他们或许在憧憬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娶个漂亮的新娘回家呢。不过,留给他们想象的时间并不多,十分钟后,随着幺师的一身呐喊:“起轿了”,四个小伙子抬起花轿,晃晃悠悠,一步三颠的往寨子里走去。
  一个羌族汉子骑着马儿奔回寨门,给大家报信。寨门口,早已准备好的五六个羌族汉子拿起填好火药的猎枪“砰砰”扣响,这就是羌人的礼炮吧。这时轿子到了寨门口,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和欢乐的欢呼声中,一群羌妹子将盖着红盖头的新娘轻轻扶下了轿子。新娘手上系上红绸带,缓缓走进了寨子。乐师吹起了唢呐,人们簇拥着女方送亲的人也走进寨门后,男女双方家长站在偌大的桌子两侧,互敬咂酒,祝福祈愿。
  


  在知礼客的引导下,新郎走到特设的神台前,举行答谢祖宗和挂红的仪式。按照羌族的规矩,这样的仪式是非常严肃和必要的。因此,在举行仪式时,大家鸦雀无声,新郎随着知礼客的声音,一步一步地完成。接下来就是新娘和新郎的拜堂。据说,新郎的挂红越多,就是好运气越多。堂屋的桌子上摆满了亲朋好友的馈赠,有漂亮的羌绣、糖酒糕点、红包、彩电、冰箱,甚至笔记本电脑……主持拜堂的是一个年长的羌族妇女,羌族人有着母系社会的一些文化遗存,女性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拜堂结束不久,喜宴就开始了。羌族的婚礼上会有一种特殊的蛋糕,是蒸出来的,不过不是甜的而是咸的,要等到新人来敬酒的时候,由主人家有地位的长者翻动后才可进食,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喜宴中,新人按照长幼次序给来宾斟上并敬下羌家自酿的玉米酒,客人们也在敬酒时再一次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喜宴上不停地上酒上菜,一直到天黑入夜,寨子里点起了熊熊的篝火。按照羌族的习俗,在进洞房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喝咂酒。临近寨子的男男女女和主人家、客人们一起围着篝火跳起热情的沙朗舞。累了,在一旁坐着吃块烤鸡,喝口青悠悠的咂酒再接着跳。所有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喝起咂酒,跳起沙朗,向新人致以祝福。这大概也算是具有羌民族特色的闹洞房吧。咂酒于我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常从长辈口中听到咂酒二字,在我的记忆中,山寨里的羌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雪花、蓝剑或是金六福、剑兰春,咂酒是他们唯一的饮品。好友来访喝的是咂酒、重大节庆喝的是咂酒、红白喜事喝的也是咂酒。我们早听说咂酒是羌人特酿,所以一直对喝咂酒有一份期待。
  坝子上,熊熊的篝火越烧越旺,众人抱来了六个大坛子摆在篝火旁。主人家告诉我,坛子里装的就是咂酒,咂酒是用自家产的青稞配以山泉酿造,酿好后封坛存放的。咂酒也不是想喝就可以拿出来喝的,每次喝之前都有一个开坛仪式。不同的日子,酒坛摆放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婚礼得摆六坛咂酒,以祝福新人婚后生活顺顺利利。另外,喝咂酒也讲究个“酒过三旬”,开坛为一旬;喝至一半加入沸水再喝,为二旬;再半再加,为三旬;三旬后,人散封坛。
  说话间,主婚人已经来到了坝子中央,我知道开坛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先用羌语说了一大段告慰祖先的话,大意是请求祖先保佑新人和和美美、儿孙满堂,然后在每个坛子上插一根麦杆,一百多人就用这六根麦杆喝咂酒。喝咂酒就得跳沙朗,和着节拍跳到坛子面前的人才能上前喝一口咂酒。喝咂酒、跳沙朗也是羌族人最古老最喜欢的一种传统娱乐方式。每逢传统佳节、婚宴寿庆,人们都会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边喝边跳,尽情欢腾。
  围着篝火跳了整整两圈,终于轮到我喝了。上前、握杆、轻酌、入口,只觉味烈且带一丝苦涩,远不如啤酒好喝,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这一口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羌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也因为这一口咂酒,让我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刻自己像一个真正的羌族人。
  


  深夜,这一天的活动落下了帷幕,不过羌族的婚礼还是要回门的。在婚礼的第三天,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回门之后,新娘要留在娘家,新郎择日再来接新娘。这一返,可能是三五天、七八天,新娘在娘家住够时日后,新郎才正式把新娘接回家去,这时,他们在一起的生活真正开始,婚礼也才算真正结束。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山上,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
  酒歌也是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于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词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其他文献
与从元旦到元宵节的喜庆紧密相伴的,是无数对鸳鸯欢欢喜喜入洞房,使得各地花样繁多的节日喜庆中,再添婚礼的喜庆。所区别的是,红烛摇曳,对影双人中,喜字变成了洞房花烛的——嚣。  婚礼,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风土民俗的仪式。不同民族的婚俗,表现出不同地域风土人文的差异,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异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婚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又是
期刊
神秘的刮脸,席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踢脚舞),大山深处一场原始奇特的婚礼结束后,一对傈僳族青年开始了新的生活。  傈僳,史籍称呼不同,有栗粟、力苏等。实行族内婚制。婚姻有“姑表亲优先”的习俗,即姑姑生的女儿必须先嫁给舅舅的儿子,其次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婚礼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举行,需请两位男子主持,傈僳族称“姓拿扒”,即证婚人。农历七月半后说亲、订亲,婚礼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举行。规矩是
期刊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向家庭中的长辈敬拜,然后是婚宴。这时,客人们可以向新婚夫妇出难题,或请新人表演节目,热烈的婚礼。笼罩淹没在喝彩声和欢笑声中。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期刊
位于湖南隆回县偏远的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婚俗。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许,就因为这寨子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闪动在那绿意葱茏的山野,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们便誉其为“花瑶”了。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韵味万千。从恋爱、订婚到成亲,经历一连串情节,如对山歌、情歌、请媒人过“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拦门酒和迎宾酒、送亲抬
期刊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
期刊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
期刊
春秋五十载,塞上越千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让人们将贫困、落后、闭塞的宁夏从记忆中抹去,五十年的峥嵘岁月让有“西部缩影”之称的宁夏以崭新的形象步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初的摇篮之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时值宁夏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特地推出玄《黄落夏》篇,穿过宁夏、甘肃、内蒙所寻访的西夏残痕,向读者清晰这片土地的历史……       1997年的春天,我带着一家人开车到昌平
期刊
景颇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干脱总”,意为串姑娘。但结婚须由父母包办。景颇族的小伙子对姑娘表达爱意时,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树叶信”,即捎给姑娘一截用树叶包扎的树根、一瓣大蒜、一根火柴和几颗辣椒。“树叶信”的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有许多话要对她讲: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考虑俩人的事情,辣椒表示男方爱慕之情的热烈,火柴说明男方态度的坚决。女方如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
期刊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见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稀疏。  独龙族无本民族文字,言传身教,传承文明,久而久之,因循而来的习俗不仅为外人所不解,对本民族中的一些人也成了困惑
期刊
从勐海县城出发,走上一条新修的沙石路驶向布朗山乡,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原始大森林。野栗树、野棕树、野藤都趋向路面伸展着,仿佛是要把道路阻断。成片的野橡胶林则静静地为我们指路,让我们莫要在路边的哈尼族或拉祜族村寨留连。  这是一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边地山区,地处西双版纳州西部,西南与缅甸交界,名字叫布朗山。勐龙坝子的人,抬头就能看见这座矗立在勐海县西南面的大山,布朗山也是一个乡,这里聚居着最后的布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