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姓氏与汉族一样,什么姓都有。由于长期与当地傣泐混居,又都同处于热带雨林环境,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又都趋于一致。
除老年妇女外,年轻人除了过年过节或是结婚时偶尔穿一下花腰傣服装外,平时着的都是傣泐(水傣)或是汉族服装。年轻人平时不爱穿本支服装的原因是穿戴一次太麻烦,特别是那头上戴的银长链,每带一次最快也要一个来小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弄,必须要穿就全得靠老人帮忙打整。花腰傣过年和汉族一样,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花腰傣的婚礼习俗最有趣浪漫。
我有幸在今年4月27日参加并摄影记录了吹号寨白志强和杨琴举行结婚仪式的全过程。
结婚仪式的前一天,夫妻双方的家庭就要请人帮忙,杀宰猪牛、搭建天篷(在自家房前的天井里用树叶盖顶的临时阴篷),准备大宴亲朋宾客。宴席要连续举行三天,往往把主人和帮忙者搞得精疲力竭。当然最热闹的是第一天,这一天是娶亲的日子。花腰傣婚礼非常有趣。有趣之一是花腰傣婚礼吃的是百家饭,凡是参加婚礼的农村家庭,都要为举办者煮一份糯米饭并分成若干包,过去是用芭蕉叶子包,现在都改成用塑料袋装。送多少,全由当事人自己定。有的五六包,也有的送十多包。一包刚好够一个人吃,但都须在宴席开始前送到。据说这不仅仅是为减轻举办者做饭的劳累,更是体现本民族之间的和睦与温厚。因此说,参加花腰傣婚礼吃的是百家饭。
有趣之二是“抢亲”。女方家的人在中午饭前就要帮新娘打扮穿戴完毕,让伴娘陪着吃最后一顿娘家饭。饭后,娘家的主持人要把一床准备给新郎新娘向女方家父母、长老作跪拜用的席子藏起来,等待男方娶亲队伍到来找,找不到这床席子,就不能去见新娘。中午饭后,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出发了。离新娘家还有百来米时,新郎和伴郎要将一块红花丝绢布把头包起,只露出脸来,然后燃放鞭炮,示意“我们来了”。新娘家的人这时就到门口等候,向每一个迎亲的人特别是新郎和伴郎敬酒。
进得家来,迎亲队伍的人就可以四下乱钻乱翻,他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被藏起来的拜亲席找到。找不到,亲拜不了,新娘就带不走。如果到下午饭前还找不到,娶亲队伍就得回去,第二天再来。为了找到拜亲席,男方的人可以在之前或者当时向有可能知情的人“行贿”探密。一般来讲,娘家人也不愿太多作难,找到一定的时候自然都会找到。
找到拜亲席后,新郎就抱着席子,在娘家人的陪同下进入新娘的闺房。这时,新娘和伴娘已用一块绣得很漂亮、黑红相间的布把头脸包住,只留出鼻子,坐在床沿上让新郎去辨认。辨认准后,新郎就把包巾揭开与新娘坐在一起。这时,旁人就用身后的被子将二人的头盖住。女方家的主持人递上两杯酒,让新郎新娘在别人看不到面孔的情况下交杯喝完。然后,由新郎新娘抱着拜亲席,到房屋的正堂去向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女方父母、长者敬酒、拜礼。
按一般婚礼,至此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带走了,可花腰傣才不是,折磨新郎的事还在后头。拜礼一结束,新娘家组织的护娘队伍(全部是女人,并大多是已婚少妇)就把新娘带离正堂,里三层外三层的将其围起来,“不让带走”。男方家的迎新队伍也早有准备,来的大多是年轻的男人,要凭借男人的身强力壮硬抢。这一下可是热闹了。男方向女方进攻的策略是将对方队伍冲开一个口子,把护卫的女人一个个拉开。
那天白志强抢杨琴,太阳当空,气温高达37度。从女方家到男方家不过200米,也整整折腾了两个小时。勇猛的冲击和顽强的死守先后进行了二十多轮。有一次,趁有人突然向女护亲队浇水的慌乱之机,男方终于抱住了新娘,但没有走几步,新娘又被对方抢回去了。我也注意到,抢,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象征和一种气氛的渲染。护亲队伍其实都在自然缓慢地向男方家的方向移动着,直到双方队伍走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的抢亲队伍也没有真正抢到新娘,而是女方护亲队伍胜了,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花腰傣由傣雅、僚洒、傣卡三个支系组成。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姓氏与汉族一样,什么姓都有。由于长期与当地傣泐混居,又都同处于热带雨林环境,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又都趋于一致。
除老年妇女外,年轻人除了过年过节或是结婚时偶尔穿一下花腰傣服装外,平时着的都是傣泐(水傣)或是汉族服装。年轻人平时不爱穿本支服装的原因是穿戴一次太麻烦,特别是那头上戴的银长链,每带一次最快也要一个来小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弄,必须要穿就全得靠老人帮忙打整。花腰傣过年和汉族一样,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花腰傣的婚礼习俗最有趣浪漫。
我有幸在今年4月27日参加并摄影记录了吹号寨白志强和杨琴举行结婚仪式的全过程。
结婚仪式的前一天,夫妻双方的家庭就要请人帮忙,杀宰猪牛、搭建天篷(在自家房前的天井里用树叶盖顶的临时阴篷),准备大宴亲朋宾客。宴席要连续举行三天,往往把主人和帮忙者搞得精疲力竭。当然最热闹的是第一天,这一天是娶亲的日子。花腰傣婚礼非常有趣。有趣之一是花腰傣婚礼吃的是百家饭,凡是参加婚礼的农村家庭,都要为举办者煮一份糯米饭并分成若干包,过去是用芭蕉叶子包,现在都改成用塑料袋装。送多少,全由当事人自己定。有的五六包,也有的送十多包。一包刚好够一个人吃,但都须在宴席开始前送到。据说这不仅仅是为减轻举办者做饭的劳累,更是体现本民族之间的和睦与温厚。因此说,参加花腰傣婚礼吃的是百家饭。
有趣之二是“抢亲”。女方家的人在中午饭前就要帮新娘打扮穿戴完毕,让伴娘陪着吃最后一顿娘家饭。饭后,娘家的主持人要把一床准备给新郎新娘向女方家父母、长老作跪拜用的席子藏起来,等待男方娶亲队伍到来找,找不到这床席子,就不能去见新娘。中午饭后,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出发了。离新娘家还有百来米时,新郎和伴郎要将一块红花丝绢布把头包起,只露出脸来,然后燃放鞭炮,示意“我们来了”。新娘家的人这时就到门口等候,向每一个迎亲的人特别是新郎和伴郎敬酒。
进得家来,迎亲队伍的人就可以四下乱钻乱翻,他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被藏起来的拜亲席找到。找不到,亲拜不了,新娘就带不走。如果到下午饭前还找不到,娶亲队伍就得回去,第二天再来。为了找到拜亲席,男方的人可以在之前或者当时向有可能知情的人“行贿”探密。一般来讲,娘家人也不愿太多作难,找到一定的时候自然都会找到。
找到拜亲席后,新郎就抱着席子,在娘家人的陪同下进入新娘的闺房。这时,新娘和伴娘已用一块绣得很漂亮、黑红相间的布把头脸包住,只留出鼻子,坐在床沿上让新郎去辨认。辨认准后,新郎就把包巾揭开与新娘坐在一起。这时,旁人就用身后的被子将二人的头盖住。女方家的主持人递上两杯酒,让新郎新娘在别人看不到面孔的情况下交杯喝完。然后,由新郎新娘抱着拜亲席,到房屋的正堂去向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女方父母、长者敬酒、拜礼。
按一般婚礼,至此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带走了,可花腰傣才不是,折磨新郎的事还在后头。拜礼一结束,新娘家组织的护娘队伍(全部是女人,并大多是已婚少妇)就把新娘带离正堂,里三层外三层的将其围起来,“不让带走”。男方家的迎新队伍也早有准备,来的大多是年轻的男人,要凭借男人的身强力壮硬抢。这一下可是热闹了。男方向女方进攻的策略是将对方队伍冲开一个口子,把护卫的女人一个个拉开。
那天白志强抢杨琴,太阳当空,气温高达37度。从女方家到男方家不过200米,也整整折腾了两个小时。勇猛的冲击和顽强的死守先后进行了二十多轮。有一次,趁有人突然向女护亲队浇水的慌乱之机,男方终于抱住了新娘,但没有走几步,新娘又被对方抢回去了。我也注意到,抢,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象征和一种气氛的渲染。护亲队伍其实都在自然缓慢地向男方家的方向移动着,直到双方队伍走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的抢亲队伍也没有真正抢到新娘,而是女方护亲队伍胜了,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花腰傣由傣雅、僚洒、傣卡三个支系组成。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