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草桥”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f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颇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干脱总”,意为串姑娘。但结婚须由父母包办。景颇族的小伙子对姑娘表达爱意时,创造了一种有趣的“树叶信”,即捎给姑娘一截用树叶包扎的树根、一瓣大蒜、一根火柴和几颗辣椒。“树叶信”的意思是告诉对方,自己有许多话要对她讲:树根表示思念,大蒜表示请姑娘考虑俩人的事情,辣椒表示男方爱慕之情的热烈,火柴说明男方态度的坚决。女方如同意与男方相好,就把男方的“信”原原本本退回去,反之,就在“信”中放上一戴火炭表示不同意,男方收到后,也就不再单相思了。
  据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迁,到17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及云南中部与缅甸伊洛瓦底江平原相接处高黎贡山脉的德宏州,是德宏州的主要民族之一,有人口13万。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全州各县市的高寒山区,其支系为景颇、载瓦、浪速、茶山、波罗族。景颇族是一个带刀的民族,特有的“长刀文化”源远流长,成为景颇人的骄傲。
  景颇族人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景颇族的恋爱与婚姻习俗浪漫且有趣。
  景颇族的“干脱总”(串姑娘),一般是在“公房”里进行。“公房”,是专供男女青年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在“公房”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说笑边对唱,以歌唱的形式来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男女青年进行“干脱总”时,可以几个男子“串”一个女子,也可以几个女子“串”一个男子。在公房里,他们通常是双双对对地围着火塘柔声细语,诉说衷情。待到夜深人静,情侣们便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甜蜜的梦景之中。
  


  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天举行完婚礼仪式,到了午夜,新婚夫妇约上青年男女到“公房”或村外恋爱的场所进行最后一次公开的“干脱总”,同已往的情人进行最后一次的“恋爱”,向过去告别。
  结婚的典礼大多在一天之内完成,但热烈的场面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婚礼当日,新郎要带上彩礼,由有娶亲经验的已婚男女青年各一名陪同迎亲。他们还带上用熟糯饭揉成筒形的饭筒十多支(每支够10人吃),用芭蕉叶包好的菜包若干个(数字与事先告知的女方客人相等),内包熟肉、菜蔬和传统必备的“冲冲菜”。到了新娘家里,交过彩礼,切开饭筒,按人头每人分送一团饭和一个菜包。
  饭罢,女方由亲属将预备好的两套真假礼物抬出。先是把用芭蕉树做成的“刀”、“枪”等生产工具一件件交给受礼人新郎的两位陪同者。受礼人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完好无损地把“刀”、“枪”等挂在自己的肩上。要接好这些假礼物很不容易,因为主人是把芭蕉树切断后用一根竹签连接起来后做成的,万一不能完好无损地接过来背挂在身,就将受罚赔出一件真的来。所以在这种受礼场合,大家总是起哄、发笑不止;人们越是惹逗发笑,受礼人越是克制不笑。受过礼,受礼人尽力保持身体平衡,一步步地挪出家门,到转弯处大家看不见时才将佩挂在身上的假礼物卸下。此时,他们如释重负,“谢天谢地”随着迎亲队伍返回新郎家。
  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后,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男方媒人)肩扛一只红木箱,“长统”(女方媒人)用篓背着新被褥,伴娘们簇拥着新娘走在了中间。新娘夹在另外三位姑娘中,四人打扮得一模一样: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衣,戴着大耳环,手腕上有银镯,颈上挂着大银牌和数十个雪亮的银泡,还有一圈套银链从胸前直达背后,腰上系着几十条用藤子制成的黑腰箍,下围红底乡花筒裙,脚穿皮鞋。
  从新娘家到新郎家的路上,新娘要越过三道路障。所谓的路障,是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的障碍,并由他们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把竹筒里的酒水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喝完了酒水的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 “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已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则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六个猪头,在一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草挢”,景颇语叫“棒棒呵”,系新娘过门前特意布置的。所谓的草桥是在新郎家的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八草”草丛。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这是景颇族婚礼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礼仪。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
  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新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
  


  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接着,他们又唱起来:
  笑得像铃铛一样响的小伙伴,
  切得像脚箍一样齐的小伙伴,
  围着新娘的银项圈,
  围着新娘的银耳环,
  新娘像朵花,
  个个齐称赞。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其他文献
蒲松龄被誉为“世界舸篇小说之王”。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是短篇小说云蒸霞蔚的时期。以契诃夫为首的俄国,莫泊桑领衔的法国,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为代表的美国,构成了世界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每每读到这些堆金垒玉的世界名著时,我们都不得不为大师们的才思所折服。但与此同时,纵观中国历史,中
期刊
倪云林以他的传奇人生及超卓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极为重要的一页。作为“元四家”之一的他,曾被誉为“神品之上”的“第一逸品”。他死后的明代,“江东之家以有无(倪画)为清浊”。片纸只字皆视若拱壁。近代,本来就不多的倪画因博物馆的广泛收罗,流落民间的除美国私人藏家尚有三数幅外,几可作“无倪论”。  《霜柯竹石图》是嘉德有幸征得的重要拍品,也是我们十余年来仅见的倪画真迹。一木一石,问以疏朗的修竹,是他晚年
期刊
充满热带气息的大森林,森林边有江、江边有竹、竹丛里有竹楼、竹楼外长满了果树。大象在漫步、孔雀在开屏、蝴蝶在飞舞,傣家姑娘担着竹篓、款款远去……这是一个久积在我心中的梦:西双版纳,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在一个不算是西双版纳最美的季节,我来到了西双版纳。  漂亮的鹦鹉哟,美丽的鹦鹉,  敦当花刚刚在河边开放,  没有受过风吹雨打,  没有蜂蝶飞到身旁,  雌凤虽然已经出窝,  翅膀不硬凤尾不长,  孤
期刊
与从元旦到元宵节的喜庆紧密相伴的,是无数对鸳鸯欢欢喜喜入洞房,使得各地花样繁多的节日喜庆中,再添婚礼的喜庆。所区别的是,红烛摇曳,对影双人中,喜字变成了洞房花烛的——嚣。  婚礼,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风土民俗的仪式。不同民族的婚俗,表现出不同地域风土人文的差异,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异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婚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又是
期刊
神秘的刮脸,席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踢脚舞),大山深处一场原始奇特的婚礼结束后,一对傈僳族青年开始了新的生活。  傈僳,史籍称呼不同,有栗粟、力苏等。实行族内婚制。婚姻有“姑表亲优先”的习俗,即姑姑生的女儿必须先嫁给舅舅的儿子,其次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婚礼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举行,需请两位男子主持,傈僳族称“姓拿扒”,即证婚人。农历七月半后说亲、订亲,婚礼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举行。规矩是
期刊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向家庭中的长辈敬拜,然后是婚宴。这时,客人们可以向新婚夫妇出难题,或请新人表演节目,热烈的婚礼。笼罩淹没在喝彩声和欢笑声中。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期刊
位于湖南隆回县偏远的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婚俗。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许,就因为这寨子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闪动在那绿意葱茏的山野,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们便誉其为“花瑶”了。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韵味万千。从恋爱、订婚到成亲,经历一连串情节,如对山歌、情歌、请媒人过“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拦门酒和迎宾酒、送亲抬
期刊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
期刊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
期刊
春秋五十载,塞上越千年。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让人们将贫困、落后、闭塞的宁夏从记忆中抹去,五十年的峥嵘岁月让有“西部缩影”之称的宁夏以崭新的形象步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初的摇篮之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时值宁夏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特地推出玄《黄落夏》篇,穿过宁夏、甘肃、内蒙所寻访的西夏残痕,向读者清晰这片土地的历史……       1997年的春天,我带着一家人开车到昌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