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注”、“阿夏”的走婚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的象征。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越过巴颜喀拉山脉,沿雅碧江、大渡河南迁,在丽江坝子定居下来,以种植荞麦,苞谷和牧马为生。因此,早在元朝,他们就创造了本民族神秘的象形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宗教圣典:东巴教。到了今天,祭司东巴们还在用这些文字进行读写,谓之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而纳西族的古乐更是被誉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摩梭人真是一群天性浪漫、终身恋爱的人。“走婚”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若是一旦产生爱情,就可以结交为“走婚”关系。这不受任何章程及任何人的限制干涉,只是以双方的情感来维系,一旦双方感情不合,便可以自行解除关系、另寻更适合的情人。走婚制,促成并巩固了摩梭人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
  我有机会来到了泸沽湖边,这里月儿仿佛近得伸手可及,湖边的流水潺潺。夜空下飘荡着“阿夏”们的情歌,柔隋中带着野性,是等待情郎还是在诉说思念?侧耳细听,远处隐隐传来几声口哨,是走婚的“阿注”在唤狗呢!“阿注”轻轻嘘声口哨,再把准备好的肉馒头扔出,狗就被止住了嘴。人们笑着告诉我:这里的男孩一出生,家人就会为他准备三件礼物:刀、石头和馒头。刀用来拨开情人家的门闩,石头是投石问路,馒头就是为狗准备的了。
  沿着歌声寻去,一家大院里正在热热闹闹的开篝火晚会。摩梭姑娘们白裙翩翩,头戴毡帽的摩梭小伙子踢踏的舞步噼噼啪啪,像是爆开了小小烟花。不断有围观的游人被拉舞动的圈子,笑声仿佛被传染似的起起落落。突然,摩梭姑娘们发出一阵欢笑,一个面红耳赤的男孩手足无措地退出了舞圈。原来是这外来的男孩跟着姑娘们学舞步,被姑娘紧捏他的手心,传送出摩梭男女之间相互看上的信号,羞得男孩马上退了出来,却逗得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
  


  尼玛老得牙都掉光了,眼睛却依旧明亮,那是泸沽湖水洗出来的吧?她端庄地坐在火塘边的上座,请客人坐在左边,把客人的礼物供奉在锅庄上面。接着,苏里玛酒和烤鱼被端上来了。她的“阿注”那措,如今已经跟她住在了一起,正靠着门槛微笑着帮忙择菜。我悄声问:大爷以前也走过婚吗?“走过!我们都走过!”于是大家都笑了。
  那措19岁那年开始走婚,五年间走了四个“阿夏”。直到转山节上遇见尼玛,就再不愿意去爬别人家的花楼了。有了孩子后,那措的妈妈和姐姐就带着礼物上门来认亲。尼玛家将全村老人都请来,用酒和酥油茶款待大家,美酒浇开了人们祝福的歌儿: “你们一个是天上的月亮,另一个是星星,星星永远跟着月亮,永不分离”……
  说起转山节,那措老爹就笑得更开了。每年九月的那么几天,所有的摩梭人都要带上食物上山去朝拜格女母女神,姑娘小伙们在一起烧火、喝酒、唱歌、打跳。一场赶山节过后,不知道能结出多少对“阿注”、“阿夏”。
  解放初期,民族工作组来了,看到摩梭人还在走婚,就推行“一妻一夫”制,把所有正在走婚的摩梭男女都组织了起来,在公社举行了一个好几百人的集体婚礼。当时没大顾及双方是不是愿意、感情深浅,一律组建成正式的小家庭,从母系大家庭中独立出去。但是后来,大多数的小家庭又都解了体。
  现在,走婚的摩梭年轻男女还有;找到意中人后,住在一起的也有。“开心就行嘛!”老爹这样说,他的老伴儿尼玛抿着无牙的嘴笑着。我曾经以为摩梭的走婚是一种终身浪漫,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走婚对于摩梭人来说,更需要深厚的爱恋基础以及责任感,才会带来婚姻和家庭的幸福!
其他文献
康熙年间,有个御用画师叫禹之鼎的,自小苦练丹青,又融汇各派之长,学识渊博,当时有“禹画圣”的称号,于是他自己颇为自负。  “禹画圣”供职内廷,常听众官称康熙帝天资聪颖,志趣高尚,艺事无一不精,且擅画工。“禹画圣”却不以为然,心想,康熙是皇帝,你们当然要捧他了,我就不信皇帝啥都懂,我“禹画圣”以自己才艺立身世界,岂能与阿谀奉承之辈合污。  话说清圣祖玄烨,听到有此心高气傲的画师,也有心去看看这人倒底
期刊
深圳画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自由、最优越的创作环境,培养和帮助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并产生了大量值得人们记忆与珍藏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代表了深圳画晚的整体水平和风格。在此,我们先介绍几位画家的创作,以后再陆续加以报道,与大家一起感受深圳独特的艺术文化。    现代与古典——梁铨自述    梁铨是一位用现代手法来表现古典情怀的画家,是一位善于接受潮流而又勇于向潮流挑战
期刊
蒲松龄被誉为“世界舸篇小说之王”。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是短篇小说云蒸霞蔚的时期。以契诃夫为首的俄国,莫泊桑领衔的法国,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为代表的美国,构成了世界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每每读到这些堆金垒玉的世界名著时,我们都不得不为大师们的才思所折服。但与此同时,纵观中国历史,中
期刊
倪云林以他的传奇人生及超卓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极为重要的一页。作为“元四家”之一的他,曾被誉为“神品之上”的“第一逸品”。他死后的明代,“江东之家以有无(倪画)为清浊”。片纸只字皆视若拱壁。近代,本来就不多的倪画因博物馆的广泛收罗,流落民间的除美国私人藏家尚有三数幅外,几可作“无倪论”。  《霜柯竹石图》是嘉德有幸征得的重要拍品,也是我们十余年来仅见的倪画真迹。一木一石,问以疏朗的修竹,是他晚年
期刊
充满热带气息的大森林,森林边有江、江边有竹、竹丛里有竹楼、竹楼外长满了果树。大象在漫步、孔雀在开屏、蝴蝶在飞舞,傣家姑娘担着竹篓、款款远去……这是一个久积在我心中的梦:西双版纳,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在一个不算是西双版纳最美的季节,我来到了西双版纳。  漂亮的鹦鹉哟,美丽的鹦鹉,  敦当花刚刚在河边开放,  没有受过风吹雨打,  没有蜂蝶飞到身旁,  雌凤虽然已经出窝,  翅膀不硬凤尾不长,  孤
期刊
与从元旦到元宵节的喜庆紧密相伴的,是无数对鸳鸯欢欢喜喜入洞房,使得各地花样繁多的节日喜庆中,再添婚礼的喜庆。所区别的是,红烛摇曳,对影双人中,喜字变成了洞房花烛的——嚣。  婚礼,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风土民俗的仪式。不同民族的婚俗,表现出不同地域风土人文的差异,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异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婚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又是
期刊
神秘的刮脸,席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踢脚舞),大山深处一场原始奇特的婚礼结束后,一对傈僳族青年开始了新的生活。  傈僳,史籍称呼不同,有栗粟、力苏等。实行族内婚制。婚姻有“姑表亲优先”的习俗,即姑姑生的女儿必须先嫁给舅舅的儿子,其次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婚礼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举行,需请两位男子主持,傈僳族称“姓拿扒”,即证婚人。农历七月半后说亲、订亲,婚礼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举行。规矩是
期刊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向家庭中的长辈敬拜,然后是婚宴。这时,客人们可以向新婚夫妇出难题,或请新人表演节目,热烈的婚礼。笼罩淹没在喝彩声和欢笑声中。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期刊
位于湖南隆回县偏远的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婚俗。说是瑶族,可他们从来就不曾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也许,就因为这寨子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闪动在那绿意葱茏的山野,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们便誉其为“花瑶”了。  花瑶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特、韵味万千。从恋爱、订婚到成亲,经历一连串情节,如对山歌、情歌、请媒人过“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拦门酒和迎宾酒、送亲抬
期刊
云南的花腰傣是傣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北的新平、元江、绿春、金平等县。西双版纳的花腰傣仅有六个村寨、两千多人,全部居住在景洪市的勐养镇。据他们自己讲,他们都是解放前从元江、新平搬迁到勐养的,至今还保持着他们本支的语言、服饰和信仰习俗。  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地式的,和当地傣泐(水傣)的干栏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佛教,而是像汉族一样信鬼神。他们的人名和傣泐(水傣)只有名无姓不一样,都是有姓有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