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的象征。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越过巴颜喀拉山脉,沿雅碧江、大渡河南迁,在丽江坝子定居下来,以种植荞麦,苞谷和牧马为生。因此,早在元朝,他们就创造了本民族神秘的象形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宗教圣典:东巴教。到了今天,祭司东巴们还在用这些文字进行读写,谓之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而纳西族的古乐更是被誉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摩梭人真是一群天性浪漫、终身恋爱的人。“走婚”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若是一旦产生爱情,就可以结交为“走婚”关系。这不受任何章程及任何人的限制干涉,只是以双方的情感来维系,一旦双方感情不合,便可以自行解除关系、另寻更适合的情人。走婚制,促成并巩固了摩梭人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
我有机会来到了泸沽湖边,这里月儿仿佛近得伸手可及,湖边的流水潺潺。夜空下飘荡着“阿夏”们的情歌,柔隋中带着野性,是等待情郎还是在诉说思念?侧耳细听,远处隐隐传来几声口哨,是走婚的“阿注”在唤狗呢!“阿注”轻轻嘘声口哨,再把准备好的肉馒头扔出,狗就被止住了嘴。人们笑着告诉我:这里的男孩一出生,家人就会为他准备三件礼物:刀、石头和馒头。刀用来拨开情人家的门闩,石头是投石问路,馒头就是为狗准备的了。
沿着歌声寻去,一家大院里正在热热闹闹的开篝火晚会。摩梭姑娘们白裙翩翩,头戴毡帽的摩梭小伙子踢踏的舞步噼噼啪啪,像是爆开了小小烟花。不断有围观的游人被拉舞动的圈子,笑声仿佛被传染似的起起落落。突然,摩梭姑娘们发出一阵欢笑,一个面红耳赤的男孩手足无措地退出了舞圈。原来是这外来的男孩跟着姑娘们学舞步,被姑娘紧捏他的手心,传送出摩梭男女之间相互看上的信号,羞得男孩马上退了出来,却逗得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
尼玛老得牙都掉光了,眼睛却依旧明亮,那是泸沽湖水洗出来的吧?她端庄地坐在火塘边的上座,请客人坐在左边,把客人的礼物供奉在锅庄上面。接着,苏里玛酒和烤鱼被端上来了。她的“阿注”那措,如今已经跟她住在了一起,正靠着门槛微笑着帮忙择菜。我悄声问:大爷以前也走过婚吗?“走过!我们都走过!”于是大家都笑了。
那措19岁那年开始走婚,五年间走了四个“阿夏”。直到转山节上遇见尼玛,就再不愿意去爬别人家的花楼了。有了孩子后,那措的妈妈和姐姐就带着礼物上门来认亲。尼玛家将全村老人都请来,用酒和酥油茶款待大家,美酒浇开了人们祝福的歌儿: “你们一个是天上的月亮,另一个是星星,星星永远跟着月亮,永不分离”……
说起转山节,那措老爹就笑得更开了。每年九月的那么几天,所有的摩梭人都要带上食物上山去朝拜格女母女神,姑娘小伙们在一起烧火、喝酒、唱歌、打跳。一场赶山节过后,不知道能结出多少对“阿注”、“阿夏”。
解放初期,民族工作组来了,看到摩梭人还在走婚,就推行“一妻一夫”制,把所有正在走婚的摩梭男女都组织了起来,在公社举行了一个好几百人的集体婚礼。当时没大顾及双方是不是愿意、感情深浅,一律组建成正式的小家庭,从母系大家庭中独立出去。但是后来,大多数的小家庭又都解了体。
现在,走婚的摩梭年轻男女还有;找到意中人后,住在一起的也有。“开心就行嘛!”老爹这样说,他的老伴儿尼玛抿着无牙的嘴笑着。我曾经以为摩梭的走婚是一种终身浪漫,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走婚对于摩梭人来说,更需要深厚的爱恋基础以及责任感,才会带来婚姻和家庭的幸福!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的象征。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越过巴颜喀拉山脉,沿雅碧江、大渡河南迁,在丽江坝子定居下来,以种植荞麦,苞谷和牧马为生。因此,早在元朝,他们就创造了本民族神秘的象形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宗教圣典:东巴教。到了今天,祭司东巴们还在用这些文字进行读写,谓之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而纳西族的古乐更是被誉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摩梭人真是一群天性浪漫、终身恋爱的人。“走婚”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若是一旦产生爱情,就可以结交为“走婚”关系。这不受任何章程及任何人的限制干涉,只是以双方的情感来维系,一旦双方感情不合,便可以自行解除关系、另寻更适合的情人。走婚制,促成并巩固了摩梭人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
我有机会来到了泸沽湖边,这里月儿仿佛近得伸手可及,湖边的流水潺潺。夜空下飘荡着“阿夏”们的情歌,柔隋中带着野性,是等待情郎还是在诉说思念?侧耳细听,远处隐隐传来几声口哨,是走婚的“阿注”在唤狗呢!“阿注”轻轻嘘声口哨,再把准备好的肉馒头扔出,狗就被止住了嘴。人们笑着告诉我:这里的男孩一出生,家人就会为他准备三件礼物:刀、石头和馒头。刀用来拨开情人家的门闩,石头是投石问路,馒头就是为狗准备的了。
沿着歌声寻去,一家大院里正在热热闹闹的开篝火晚会。摩梭姑娘们白裙翩翩,头戴毡帽的摩梭小伙子踢踏的舞步噼噼啪啪,像是爆开了小小烟花。不断有围观的游人被拉舞动的圈子,笑声仿佛被传染似的起起落落。突然,摩梭姑娘们发出一阵欢笑,一个面红耳赤的男孩手足无措地退出了舞圈。原来是这外来的男孩跟着姑娘们学舞步,被姑娘紧捏他的手心,传送出摩梭男女之间相互看上的信号,羞得男孩马上退了出来,却逗得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
尼玛老得牙都掉光了,眼睛却依旧明亮,那是泸沽湖水洗出来的吧?她端庄地坐在火塘边的上座,请客人坐在左边,把客人的礼物供奉在锅庄上面。接着,苏里玛酒和烤鱼被端上来了。她的“阿注”那措,如今已经跟她住在了一起,正靠着门槛微笑着帮忙择菜。我悄声问:大爷以前也走过婚吗?“走过!我们都走过!”于是大家都笑了。
那措19岁那年开始走婚,五年间走了四个“阿夏”。直到转山节上遇见尼玛,就再不愿意去爬别人家的花楼了。有了孩子后,那措的妈妈和姐姐就带着礼物上门来认亲。尼玛家将全村老人都请来,用酒和酥油茶款待大家,美酒浇开了人们祝福的歌儿: “你们一个是天上的月亮,另一个是星星,星星永远跟着月亮,永不分离”……
说起转山节,那措老爹就笑得更开了。每年九月的那么几天,所有的摩梭人都要带上食物上山去朝拜格女母女神,姑娘小伙们在一起烧火、喝酒、唱歌、打跳。一场赶山节过后,不知道能结出多少对“阿注”、“阿夏”。
解放初期,民族工作组来了,看到摩梭人还在走婚,就推行“一妻一夫”制,把所有正在走婚的摩梭男女都组织了起来,在公社举行了一个好几百人的集体婚礼。当时没大顾及双方是不是愿意、感情深浅,一律组建成正式的小家庭,从母系大家庭中独立出去。但是后来,大多数的小家庭又都解了体。
现在,走婚的摩梭年轻男女还有;找到意中人后,住在一起的也有。“开心就行嘛!”老爹这样说,他的老伴儿尼玛抿着无牙的嘴笑着。我曾经以为摩梭的走婚是一种终身浪漫,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走婚对于摩梭人来说,更需要深厚的爱恋基础以及责任感,才会带来婚姻和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