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改革30年:从品牌缺失到品牌国际化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近日陆续发布2008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工行实现税后利润930亿元,同比增长45.7%;建行实现842亿元,增长47.5%;中行实现599亿元,增长31.8%。
  这是几份令世界惊异与称羡的业绩报告。但就在5年前,这些银行还被普遍认为是技术上濒临破产的“问题银行”。5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重大举措,它们一跃成为具有广泛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
  放眼改革开放30年,中国银行业更是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到有序发展、风险可控运行,从长期封闭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从品牌缺失向品牌国际化不断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建立品牌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又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从其成立或恢复营业,到专业化发展,再到商业化改革,不仅贯穿于中国银行业30年改革全过程,而且始终是焦点和难点。
  1978年1月,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发行钞票的中央银行,又是受理居民、企业储蓄的经营机构。1979年3月,农行恢复设立,中行从人民银行分设;8月,建行从财政部分设;1984年1月,工行成立,承接人民银行所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
  从此,中央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四大银行分别在工商企业流动资金、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领域占据垄断地位,且业务严格划分。为促进银行业竞争,打破这种专业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1987年,交通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四大银行的业务藩篱渐被打破,专业银行展开了企业化改革步伐。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成立,接受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金融开始与商业性金融分离。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将四大银行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1997年1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四大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清理整顿和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首要内容。随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1999年成立4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亿亿元不良贷款。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注资和剥离不良贷款并未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旧的包袱没能完全卸掉,新的风险还在不断产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截至2002年底,四大银行账面不良贷款仍然高达2.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5%,远高于5%的国际风险水平,加上透明度不够,一时猜疑四起,一些境外媒体和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作出四大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判断。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是这一时期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提出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2004年1月,国务院公布中行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随后,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思路,被称为“背水一战”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相继取得突破: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10月27日,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行在上海上市。
  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之战”正式打响。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30年银行改革史上的最大突破。经过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一跃成为具有广泛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工、中、建、交4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11%增至2007年末的13.17%,不良贷款率从16.84%降为2.81%,平均资本利润率从-0.8%增至15.57%,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平均水平。
  
  银行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从外币业务到本币业务、从外国居民到本国居民,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推进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
  1979年2月,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首设代表处,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香港南洋银行深圳分行获准设立。此后,银行业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
  1994年,中国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银行业对外开放地域由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展到全国范围。1996年,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开放对外资企业及境外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5年过渡期内,中国有序地推进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尤其是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后,秉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以深化改革迎接对外开放,以强化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以优化服务改善开放环境,银行业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截至2008年9月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资产达1.38万亿元(约2022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33%;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30家,下设153家分行及1家附属机构;25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银行在华设有116家分行;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有238家代表处。此外,28家中资银行引入了3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达236亿美元。
  在“引进来”的同时,一些中资银行积极“走出去”,尤其是2006年以来,中资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并购迈开了新步伐。2006年12月,建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3%股权;2007年9月以来,工行相继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90%股权、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2008年3月,民生银行收购美联银行4.9%股权;9月,招行收 购香港永隆银行53.12%股权。截至2008年9月,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共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0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
  “没有银行业的开放,我国银行业改革不可能像目前这样快速、全面和深入地推进。展望未来,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时代,必须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银行业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
  
  推进银行自主品牌国际化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最新公布的2008年全球市值500强企业排行榜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从去年的第9名上升到了第6名,成为全球各大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一家上市银行。
  一位见证了银行业30年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业内人士总结道:显著的阶段性递进并加速发展,是30年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银行业从一元银行制向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化,用了15年;从1994年到2002年,开始对金融系统清理整顿,启动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着手化解历史风险,用了9年;从2003年到今天,基本完成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化解历史积累风险,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全方位的重组改革,实现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仅用了5年左右时间。这一特征体现了我国银行业在发展中不断汲取教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并不断走向成熟。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已今非昔比。截至2008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末的23.7万亿元增至59.3万亿元,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从2002年末的23.6%降至6.01%,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末的8家增至192家,达标银行资产已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9%。
  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从大国到强国的演变,必须孕育出自己强大的世界级品牌。中国30年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不断锻造品牌的30年。但无庸讳言,和全球主要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品牌影响力依然较小。展望未来,中国要真正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银行体系,必须苦练“内功”,大力推进品牌国际化。
  推进品牌国际化,必须更好地迈开走出去的步伐。2008年10月15日,在美国纽约,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和纽约州银行厅厅长里查德·奈曼为中国工商银行纽约分行牌匾揭幕。当日,中国工商银行纽约分行举行开业典礼。这是工行在美国设立的第一家分行。
  除国有商业银行外,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纷纷亮相海外。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打造国际品牌的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银行业要争得国际“话语权”,需要不断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创新赢利模式,建立健全各种风险控制机制,特别是以国际化的标准完善多种金融服务体系。
  “回顾过去的30年,我国银行业每一次大飞跃、大发展无一不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免疫力,才能使我国银行业更好地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银行业体系。”中国银监会负责人说。
其他文献
饮食    监测品牌:蒙牛  监测内容:11月初,关于蒙牛牛根生的求援“万言书”事件在网上广为流传,内容涉及传说蒙牛遭遇到了外资收购威胁,以及牛根生的好友企业家解囊相助等。11月4日,蒙牛第二大股东——外资投行摩根大通发表报告称,对于此前报道中的蒙牛资金链问题,属于预期之内,该行重申会关注该公司短期营运现金流问题,维持该股“减持”评级,同时奉劝投资者不要乘低吸纳。摩根大通指出,蒙牛面临内忧外患,包
期刊
和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零售业的“鲸鱼”相比,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美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益生菌”。然而,体积微小的它却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一旦掌握时机就迅速繁衍兴旺起来。短短的14年间,物美颠覆了传统规则,在强者林立的生存环境中构建了独到的商业模式。  物美集团董事长吴坚忠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发展民族零售业”,在践行着这句豪迈誓言的同时,物美也实现了从白手起家到行业先锋的脱胎换骨的转变,2003年1
期刊
商务部11月19日发布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报告认为,总体上看,前三季度中国外贸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减缓,今年后几个月乃至明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趋紧,但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再遭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还在加
期刊
近年来,“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频频出现,对我国企业乃至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了“价廉物不美”的代名词,从而陷入了困局。不久前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而眼下又适逢国际金融危机,很多跨国企业纷纷减产裁员,在这种情况下,沃尔玛高层却来到了湛江国联公司,洽谈如何扩大水产品的采购,这引起了本刊的关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渐趋成熟的中国经济孕育着越来越多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企业,而品牌无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但是依然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超越“中国制造”的形象,通过构建品牌资产、加强品牌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品牌专家和广大中国企业家所关注的问题。同时,海外企业也希望了解如何采取适合中国特色的品牌战略,在
期刊
清晨的纽约第五大街,一辆出租车在空旷的街上停下来。《月亮河》的歌声中一个穿黑色晚礼服的妙曼身影下了车,走到一家橱窗前停住脚步,她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一边吃面包、喝热咖啡,一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橱窗中的一切……  这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经典影片《蒂梵尼早餐》吗?不,这是LG黑标系列手机推出的最新产品——“谜”的电视广告,因为此时锁住奥黛丽·赫本目光的不是蒂梵尼的珠宝,而是有着流线型超薄机身,光亮的
期刊
11月7日,松下电器发布公告称,松下已取得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同意,收购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控股权。同时三洋电机董事会也批准两公司的合并计划。松下公告还称,双方在资本层面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三洋成为松下子公司。  不过松下、三洋双方并未透露合作的细节与并购进程,仅表示谈判进展将于12月或在协议达成时宣布。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美元的家电巨无霸即将诞生。    江河日下的三洋家电    作为
期刊
2008年,中国年初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似乎预示了这一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股市暴跌,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蔓延,甚至波及到中国实体经济。有人甚至在一些场合上说:“天象异,妖孽生,缓出行”。很多企业现金为王的思维占了上风,投资不搞了,项目暂缓了,最明显的是企业该打品牌的费用也被砍掉了。中国品牌真的是要“缓出行”吗?  华尔街一夜间“血流成河”,国外企业和品牌发展速度放缓,规模缩减,开始裁人、降薪,或者是不再
期刊
中国近日出台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出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安排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而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据专家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能吸纳30万人的就业。仅以今年北京700多万平方米保障房和“两限房”的开工计划来算,就能解决240万人就业,并带动钢材、水泥等市场需求。 
期刊
书名:《中国触动全球》  作者:张维为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定价:36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维为为邓小平担任英文翻译,亲身感受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略和气度,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趣和性格,随后又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对于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所具有的意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