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的创作特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3年,亨利·詹姆斯在美国出生。在他创作时期的美国正处于从传统现实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阶段,当时的作家们不满文学界现状,正在追求文体和创作题材的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通过不断尝试,亨利·詹姆斯则成功突破了写作技巧和题材的局限性,创作出小说《贵妇画像》这样的伟大作品。《贵妇画像》运用对人物个性特点的描述,对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做出了深刻的反应,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写作方法上,区别于以往的现实主义手法,亨利·詹姆斯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小说加以吸收,但同时,对于人物内心活动更加关注和重视,开创了意识流小说风格。
  一、小说的写作风格
  (一)隐喻手法的运用
  《贵妇画像》中最鲜明的写作手法是隐喻,同时,隐喻也是该小说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从本质上来看,《贵妇画像》刻画的是伊莎贝尔自己的心路历程。出于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伊莎贝尔维持着饱受争议的生活。在伊莎贝尔的人生中,她将自己和奥斯蒙德之间的婚姻看作黑暗的、没有前途的死胡同;而将表哥拉尔夫看作人生明灯,然而,这明灯也只是短暂的。在小说的开头,伊莎贝尔借由图谢太太的关照居住在了花园古宅中。经过分析对比即可发现,花园实际上是伊莎贝尔天真烂漫的表征,而古宅则象征和代表着旅欧美国人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的变化。虽然伊莎贝尔十分恰当地融入了英国社会,但她同时也被英国社会的腐朽所影响。在花园里,伊莎贝尔对表哥拉尔夫的求婚表示拒绝,后来,她以奥斯蒙德夫人的名义住进别墅,却逐渐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这一部分情节描写折射出伊莎贝尔由原有的美国文化认同到欧洲文化认同的认知转变,是整篇小说运用隐喻手法的精妙实例。
  (二)反讽手法的运用
  在前两个章节中,小说运用大量笔墨,生动地将具有新时代特征和气息的一个女孩子塑造出来。伊莎贝尔具有积极的心态、对真理持坚信的态度、天真烂漫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在接受表哥拉尔夫的遗产后,伊莎贝尔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财富而减退,她并没有因此沉迷享乐,而是一如既往追求着幸福与美好的生活。
  小说中的伊莎贝尔与英国社会的其他女性完全不同。她虔诚并且独立,有前卫的思想,努力学习而又充满求知欲。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姑娘却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又不具有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挫折的锤炼,伊莎贝尔的理想化弱点则在与其他人的摩擦中不断被放大。伊莎贝尔就像一株温室的花朵,曾经的过分被包容致使她越发脆弱,而她武断的个性又令她错过重要機会,最终走向了悲惨结局。
  二、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对小说叙事视角的分析
  亨利·詹姆斯认为只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对小说原有结构具有破坏性,使文章缺乏中心,读者对作家想法也难以准确了解,因此在《贵妇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糅合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在体现伊莎贝尔对世界的好奇和她对自由的追求时,亨利·詹姆斯采用了有限视角,读者可以伴随着伊莎贝尔一起看到她对整个欧洲的理解,这样的叙事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
  在对伊莎贝尔心路历程的刻画中,作家更多地使用无所不知的视角。此时叙事者不是小说人物,也没有明确的对应角色,却对所有人物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伊莎贝尔在美国出生,在父母离世后,她跟随姨妈前往欧洲,也是在那里,她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生活。伊莎贝尔在欧洲生活期间,很受姨父和表哥的喜欢,表哥坚持让伊莎贝尔继承自己父亲的一半遗产,于是她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可以游历意大利。然而,她的金钱也被许多人觊觎着,尤其是她的欧洲朋友梅里夫人。伊莎贝尔对于梅里夫人的举手投足都十分羡慕。在她眼里,梅里夫人文雅、有教养、才艺双全,是她一直梦想的贵妇人的典范。事实上,梅里夫人对伊莎贝尔机关算尽,甚至联合自己的情夫奥斯蒙德布下陷阱。梅里夫人让奥斯蒙德成为伊莎贝尔的丈夫,从而将伊莎贝尔推进了噩梦。尝尽了人情凉薄之后的伊莎贝尔才真正看清了奥斯蒙德的丑陋面目。于是,她带上养女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诸如此类,伊莎贝尔的人生跃然纸上。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贵妇画像》中使用的叙事灵活,在视角转换的过程中,读者也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进行更深的思考,从而产生丰富的读书体验。
  (二)小说灵活的叙事视角解读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通过灵活的视角转换,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伊莎贝尔。一开始,亨利·詹姆斯利用伊莎贝尔身边的人对她的故事进行叙说,随着故事的推进,视角转换到伊莎贝尔自身。然而,在对伊莎贝尔婚姻进行讲述时,作家则并没有采用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视角,而是转向有限视角。通过有限视角造成的疏离感,读者无法通过小说叙事直接获得不幸婚姻的全貌,可是叙事的局限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增添了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优秀的、创新性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得到提升。
  亨利·詹姆斯通过运用灵活的视角和隐喻、反讽等写作技巧,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伊莎贝尔面对周遭物境变迁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小说情节牵动人心,伊莎贝尔的不幸婚姻虽是磨难,却也促使她实现了心灵成长。随着故事情节推进,她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人格也逐渐成熟起来,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立体而丰满。
  三、小说的叙事技巧
  (一)叙事的空间
  小说《贵妇画像》中的空间描写以物理空间为主。物理空间相似于世界运行的规则,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在刻画人物和故事的同时,亨利·詹姆斯对小说中的环境,特别是房屋进行了十分精细的描写。房屋既是主人公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同时也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伊莎贝尔祖母家是一所美国纽约的老房子,这所宽敞平整的房子,暗示了伊莎贝尔具有正直、宽容的个性特征。伊莎贝尔接受姨妈的邀请来到花园山庄,一处精致、名贵、幽静,且外形低矮的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山庄的陈旧不符合伊莎贝尔当时的价值观,在后续的情节中,伊莎贝尔迁居到了英国别墅。由此不难发现,作家对花园山庄的细致刻画为小说后续展开做好了铺垫。类似的空间描写还体现在对英国别墅的描写中,别墅简单,但非常死板,奥斯蒙德的别墅只是一座豪华的牢房罢了,此时别墅的环境完美呼应了伊莎贝尔的内心感受。   可见,小说所描写的物理空间,从整体上构成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使得故事情节的描写和转换更加流畅,也满足了隐喻手法的表达需要。
  (二)叙事的心理
  小说《贵妇画像》的核心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作家亨利·詹姆斯实际上正是通过描写伊莎贝尔细腻的心理状态来表现伊莎贝尔不同阶段的情感、品质和意识的。小说暗示人物命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大量事件叙事与多处场景描写。亨利·詹姆斯重视放大矛盾,对伊莎贝尔丰富的但又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层层剖析,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使伊莎贝尔的行为在其自身意识的驱使下发生,从而使伊莎贝尔的艺术形象更加饱满,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和结果更加合理。
  在小说中,亨利·詹姆斯从伊莎贝尔的内心想法出发,评价其周遭的事物。其中,沃尔顿勋爵与卡斯帕这两个次要人物与伊莎贝尔具有较大的关联。在伊莎贝尔眼中,沃尔顿勋爵有风度,是一位绅士,但是受体系严重影响,沃尔顿勋爵按其人生既定轨迹生活,这并非伊莎贝尔想过的人生。而卡斯帕富有,却呆板和专横,他虽是一名成功企业家,却也并非伊莎贝尔的理想。比较之下,奥斯蒙德是自由的象征,虽一无所有,伊莎贝尔却欣赏他。她希望打破世俗,得到独立、新潮的婚姻。
  此外,亨利·詹姆斯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伊莎贝尔在婚后的反思描述出来,其中穿插奥斯蒙德和梅里夫人的私情,以及伊莎贝尔曾经所向往的婚姻生活。小说中的钟声象征着现实,将伊莎贝尔的幻想打破,迫使她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来。同时,作家还利用明暗描写对人物心情加以表达,比如,伊莎贝尔订婚时,古德伍德先生的拜访让伊莎贝尔惴惴不安,小说中“使明亮的光线刹那间失去了光泽”一句,对于伊莎贝尔婚后不幸的生活进行了暗示,提升了叙事效果。
  (三)叙事的变化
  作家亨利·詹姆斯在美国纽约出生,后来因在苏塞克斯郡长期居住而加入了英国籍。可以说,英美文化对作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同样体现于小说《贵妇画像》的叙事变化中。在小说中,伊莎贝尔辗转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她无法在美国本土文化中感受到新奇感,也害怕在具有传统、古老思想的英国被束缚了思想,却在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起源地寻见了自己的快乐。尽管由于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及其自身的性格缺陷,伊莎贝尔的婚姻和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場,但小说依然通过描写物理空间的变化,反映出欧美文化融合是必然趋势。小说结尾对伊莎贝尔的反思也道出了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观点—多元文化下,应有所保留和选择地进行文化上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传统现实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阶段,亨利·詹姆斯成功应对了时代带来的考验。《贵妇画像》是非常成功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亨利·詹姆斯通过描写伊莎贝尔的内心世界,将其成长经历反映出来,同时分析了伊莎贝尔的思想与情感,将伊莎贝尔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变化一一加以展现,仿佛为其作出了一幅肖像画,使人物具有更加立体的形象特点,使小说叙事提高了一个层次,从而奠定了该小说在英美文学史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虽然《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但其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日本的文学奖项,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对世界各地的读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考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特色是重要的评判因素,所以本文就针对《且听风吟》的语言风格以及具体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且听风吟》的语言特色  (一)朴实与简练  《且听风吟》的字符相对较少,且村上春树的语言也不艰深晦涩。为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使用的是朴实与简
期刊
文体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它处于语言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交汇处,现在仍处于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文体(style)起源于拉丁词“stilus”,该词在《牛津英语词典》(新版)中进行了解释,本意是指一种由金属、骨头等制成的乐器,其一端尖锐,可以用来在蜡板上刻写文字,而另一端则平整,可以用来擦除书写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的“手写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的含义得到了扩展,最
期刊
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斯坦布尔是他的故乡,也是其诸多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其2016年发表的作品《红发女人》就以这座城市
期刊
《简·爱》和《飘》都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明确提出要追求独立与平等的社会地位,并且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只不过,基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简·爱》还只是追求平等的爱情,渴望平等的男女地位;斯嘉丽·奥哈拉则直接走出家庭,在社会上与男性争夺权力。两位不同国家和年代的伟大女性接连向传统的父权社会发出挑战,追求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  一、创作背景与小说背景  (一)《简·爱》的
期刊
《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儒生形象。在家道没落之后,他把目光转向底层社会,发现了底层人民的美与善,而这其中便包括那一群苦苦挣扎的女性。《儒林外史》没有直接涉及对父权制的批判,但是科举是父权制话语体系下封建制度的重要部分,探讨女性在这一制度下如何被压迫、被异化,需要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去重新解读。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沈琼枝:徒有进步外形的空
期刊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发展历史悠久,被人们广泛使用。从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隐喻表达无处不在,它也是人们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很多研究人员并没有深入探究隐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事实上,只是将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突破,从多层次上深入理解。本文针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与应用,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英语学习者透过隐喻了解英国文化与
期刊
伍绮诗是一名美国华裔作家,其代表作《无声告白》讲述了莉迪亚在被家庭给予过多的厚望而无法忍受后走向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成长”与“爱、死亡、生命”一样,是文学主要探索与表现的对象,是具有经典性与永恒性的文学主题。小说聚焦莉迪亚的成长历程,在经历成长的困惑、成长的磨难,付出成长的代价后,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成长的困惑 
期刊
乔安娜·凯瑟琳·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是英国女作家,一次偶然的倫敦之行,她看到一个瘦弱且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盯着她笑,于是便产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想法,其不仅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以来,吸引了世界上近百万的读者阅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十一岁小孤儿,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是集长、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他一生出版了很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兔子四部曲”系列、“贝克三部曲”系列,还有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欧·亨利奖等众多奖项多达数十次,且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厄普代克的诗歌动人之处在于他的诗完全来源于日常生活,他具备着对语
期刊
《舞姬》一作之所以深入人心、感人肺腑,是因为森鸥外把自身经历融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我”(日本精英青年太田丰太郎)奉命留学德国,在此期间与德国贫困舞女爱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