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写了错字要用刀削吗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使用橡皮的经历,用铅笔写错的字,拿橡皮轻轻一擦就能擦掉重写了。可是如果咱们穿越时空,进入2500多年前孔子开办的学校去上课,那课堂上没有纸、没有铅笔,也没有橡皮,作业要用毛笔蘸墨汁写在竹简上,写错了字该怎么办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这是2000年在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中出土的文官俑,他上身穿着过膝长襦,腰间束着皮带,面带一丝微笑,双目下垂,一副非常恭顺和拘谨的表情,让人感到他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一位重要秘书。你注意到他右侧腰带上悬挂的物品了吗?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有一次我在某小学给同学们讲这件陶俑,当大屏幕上只出现腰带上的这一部分时,同学们并不清楚物品的大小。我指着其中一件说:“这是一把刀。那时一般武士才在腰上挎刀,那这位文官为什么也带刀呢?”我这么一引导,大家自然就往战刀上想了,有的讲:“如果有刺客要刺杀秦始皇,他就可以拔刀保护皇帝。”还有的说:“可能他想找机会杀死秦始皇,自己来当皇帝。”我又指着文官俑腰间的另一件物品发问:“这块是磨刀石,武士们带刀并不带磨刀石,这位文官怎么还要随身带磨刀石呢?”这次同学们都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能回答了。这时,我故作抱歉地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忘了告诉你们这刀有多大了,它的大小只比你们的牙刷略长一些。”讲到这儿,你能猜出来这把刀的用途了吗?原来它是一把书刀,当时的名字叫“削”。
  那时人们把字写在简牍,也就是竹条(称为竹简)或木片(称为木牍)上,一旦写了错字,就要用削将错字削掉。非常有意思的是,由于人们使用的简牍大多是自己制作的,而制作起来又不大容易,所以人们很珍惜简牍,有时还会将用过的简牍上的字都削去,然后重复使用。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就发现了被重复使用过的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削
曾侯乙墓出土的銅削
金马书刀
带有象牙鞘的书刀及其线描图

  削的样子大致是一端有圆形或扁圆形环纽,可以系带,与环纽相连的是供人手握的刀柄,接下来是扁长的削背和削刃,整体长度在25厘米左右。
  先秦时期的削都为铜质,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中曾出土4把铜削,形制相同。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汉代有了铁削、钢削,它们比铜削更为锋利,在河北满城、河南洛阳、四川成都等地都有出土。
  如同橡皮一样,削是当年书写时必备的器物,为取用方便,人们往往就把它挂在腰间,在汉代的一些画像石中就能看到这种形象。因为削是文房用具,而且还是随身携带的,所以制作得都比较精致。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铜削不仅用玉制作环纽,还雕琢了整齐的云纹,并将环与柄的衔接处铸造成龙首形,上面镶嵌了绿松石,俨然成了一件工艺品。
  汉代成都等地生产一种金马书刀,也就是在刀身上刻画一匹骏马,并镶嵌黄金。满城汉墓出土的书刀,竟然还有象牙鞘。
  非常有趣的是,小小一把削竟然衍生出许多词:因为用削可以改正错字,人们在请他人审读、指正自己的文章时,便有了恳请“斧削”一词。古代官员在写奏折时难免要先写个草稿,在正式呈上奏折后,便将草稿销毁,古代称其为“削草”。汉代有一个词叫“削书”,初看上去和简牍文稿有关,实际上却是皇帝下令夺回王侯封地的诏书。到了唐代,纸已普遍使用,尽管不再用简牍,但人们为了追求文雅,怀念古风,称废弃的草稿为“削稿”。简简单单一个削字,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国宝小档案  名字:蜀汉铭文青铜弩机  出生时间:253年  现居地:成都武侯祠物馆  大小:长13.3厘米、宽6.7厘米、高15.3厘米  身份信息:弩机上刻有铭文“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绪吏李飞□杨汲□工杨茗作立坂重二斤五两”。  蜀国工匠们在制成弩机后,会在上面刻上时间、制作机构、主管官员姓名、工匠姓名和物品的重量等信息。  在冷兵器时代,弩是远距离作战时常用的兵器之一。最开始,弩
期刊
趙小野最近在看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他很好奇:“最早会说外语的中国人是谁呢?”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  每种文字和语言都有自己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了能够更广泛地交流,获取更多信息,人们就需要学习别的部落或国家的文字和语言,甚至会把其他文字、语言渐渐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我国在周代时有个叫“象胥(xū)”的官职。象胥就是管理藩国使者的官员,也是翻译人员。象胥会把国君的话传给周边
期刊
一篇《岳陽楼记》,让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名满天下,也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曾经有段时间,只要前往岳阳楼的游客能完整背诵出《岳阳楼记》全文,就能获得一张免费门票。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对于岳阳楼的重要意义。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可并不是一篇容易背诵的语文课文哟!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称“巴陵”),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一座“城楼”。岳阳楼的楼体
期刊
十多年前,每天在成都十陵镇青龙村街心花园嬉戏的孩童与来往的人群大概不会想到,他们脚下藏有一座古墓。  这藏于街心花园下面的古墓是在2010年11月开始考古发掘的,历时半年。墓主经专家证实是后蜀的宋王赵廷隐。后蜀是五代时期的“十国”之一,五代是介于唐代和宋代之间的一段“混乱”的割据时期。这位墓主赵廷隐曾是一位武将,他追随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立下了赫赫战功,继而又辅佐其子——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
期刊
结识裴剑威已将近十年,但彼此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知道他喜书、擅书更是晚近的事。大约一个月前,张百行先生来寒舍清谈,顺便携来剑威兄的作品,并云:剑威现定居昆明,已弃商从艺,专攻书道,目下正抄录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百行先生携来的正是这类作品。蓝色并以金线界格的纸上呈现的是具有晋唐风韵的雅俊秀逸的小楷,一览之下,不觉清灵之气扑人眉宇。这不免使我对剑威兄多年的深藏不露感到惊讶。但仔细一想,这与剑威兄秀外
期刊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称能容忍、宽容他人的人“度量大、有修养”。在这里,“度量”指人们能宽容他人的限度。然而,“度量”原本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工具——“度”用来计量物体的长短,“量”用来计量物休的容积,这两种工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数”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逐渐有了大小、多少等数量观念,从而产生了“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发明出了许多计数的方法。由于商代以前没有文字,我
期刊
楚国初形成  在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竞争非常激烈,一支芈(mi)姓的部落南下,到了今天的荆楚大地,也就是湖北省,他们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南方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落,这就是楚人的祖先。  到了商代末年,一个叫鬻(yù)熊的首领带领着楚人投奔了蒸蒸日上的周王朝,受到了重视。后来,楚国的国君就都以“熊”为氏了,如熊绎、熊通等。  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正式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君,还给他分
期刊
郑和是谁  郑和(1371—1433),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功,明成祖朱棣就赐他郑姓,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郑和有智谋、具备军事才能,朱棣很信任他,还选他为下西洋的正使。郑和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据说郑和是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人,他在年轻时就跟随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后来
期刊
编者的话  近年来,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学们在学历史的时候,是不是常常为如何记住那么多古代的人名和事件发愁?别急,新栏目“古代求生记”能帮你。每期都有由历史知识改编而成的趣味小故事,让你轻松抓住重点,成为历史课小达人!  今年是2021年,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这不,连我们社会课的老师都做起了VR(虚拟现实)游戏研发。最近,他为了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真实的历史
期刊
在楚国当个小小“吃货”吧  楚国地处南方,物产丰饶,因此楚国人的饮食丰富多样。  首先是主食。楚国地处传统的稻作农业区,粮食以稻米为主。在楚国的都城纪南城(今湖北省荆州市)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他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以前楚国的粮食储藏库房。  蔬菜水果也是楚国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十分丰富。在湖北省江陵市的望山楚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十余种植物的果实、果核、呆皮及种子。楚国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