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作文课的写作热情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何使学生興趣为文,这是中学语文科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激发作者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重视日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的记事,是学生对客观存在的记载,是个体情感和体验的书面表述,是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通过记日记,学生就对日常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其心灵处于一种有目的且又无压力的轻松状态,一个宽广让人自由驰骋的写作的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二、每天一则写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
  生活是万花筒,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写作的素材。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社会的英雄人物,心目中的学习楷模:如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现实生活上的雷锋,抗震救灾的人民解放军,身边的优秀人才等等。通过学习认识,而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高一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离骚》中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昂豪迈催人奋进;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的影视图片,可以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美好;父母接送孩子上学的事迹,可以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美妙的花草树木可以勾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社会中黑暗的面如偷、抢、赌等,可以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学生通过这些进行讨论和写作,就是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责任感、爱国情、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我就是这样去做,在高一年级作文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进行训练的,学生通过训练,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激发了练习定、写作文的兴趣,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按部就班的,讲完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就该讲开花结果了。我和往常一样准备好了备课和课件,并且认真的准备好了这节课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很多知识点,自我感觉良好的走进了课堂。  受上次讲公开课的启示,我开始少说少做,替而代之的是学生多说多做,然后我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面对大屏幕上的桃花,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桃花的结构。我就找了一个学生上来试一试
期刊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是单向的。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是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单向度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提问中大都表现为只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封闭式提问(作者这一段话写得好不好)和简单记忆性问题(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少见学生对老师的主动发问。  一方面,大多數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对教师提供的知识提出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稚嫩的经验式猜测。虽然问题“水平低”,但却是学生在经验与知识发
期刊
孩子的心田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奇妙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当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思品课则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收获命运的有效途径。身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我感到幸运而骄傲!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顺利发芽、茁壮扎根、健康成长呢?这就是我在教学生活中一直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问题。  《品德与
期刊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数学教育研究永久的课题。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死板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潜能挖掘有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无限脑力,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扩展更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的转换能力、跳跃能力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
期刊
摘要:“听”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强的重要性,学生的“听”的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语文成绩的好坏。因此,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笔者提出一系列的方法来锻炼提升学生们的“听”的能力,第一,在学生“听”的态度上下功夫,让学生认真“听”,有始有终地听,全神贯注地听;第二,在課堂上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第三,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更多的渠道锻炼自身的“听”的能力。在这个日积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发散性、层次性、趣味性、探究性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问题材料进行感知、思考和想象,加强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一定的有用信息,对教学进度、步骤等的安排给出了指导性意见。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们:  早知道要给你们写这封信,却迟迟没有动笔,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孩子们,6年来,你们每个人的音容笑貌,都时时显现在我的眼前。眼看就要毕业了,我更加珍惜跟你们在一起的每一节课,每一分钟。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课堂上,我尽量避免和你们谈及“要毕业了,要分别了”的话题,因为我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是一个好流泪的人。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孩子们,6年的时光是那么
期刊
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过程。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评讲的基础,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应该承认,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所教班级学生多,作文量大,教师负担沉重、疲于奔命,而学生对于老
期刊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感觉到高中物理特别难学。主要原因是因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很大,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台阶,给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如何使学生顺利的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对初高中物理之间存在的区别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
期刊
近些年来,在新课改的强力推进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的教法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电教手段,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原来的单一听讲变得多种多样,演、说、论、听等。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中,和部分老师一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却发现学生收获不大。热闹背后,总感觉这样的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