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切入点,从社会资源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资源的主要内容,并探讨社会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整合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资源;小学生成长;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与应用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法制建设不断结合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了品行的引导,更是牵涉到学生意志力和法律意识的发展,涵盖了大部分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支撑学生的终身成長。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的面是尤为广阔的,所以教师也不能只是把视野集中在教材上,而是要积极搜集社会资源,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一、分析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在群体活动与日常往来的影响下,人类个体也逐渐显露出了社会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恰好印证了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两者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人类在创造社会历史,社会也在为人类提供不同的资源和素材。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在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和案例,才可以给人类个体以深刻的触动和影响,甚至能够直接抵达心灵。所以,社会资源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也是顺应人类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已经对社会资源的应用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要求教师要利用社会与课程两种资源,推动知识传授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传统文化的介绍,革命传统,以及法制和文化教育等等。在知识学习的领域内,社会资源主要指的是各种现代化机构和组织具有狭义性的特点。而文章所提及的社会资源,不仅仅包括基本的主客观活动单位,更是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所和人物等等。例如,在学习与我们的班级有关知识的时,教材就通过运动会和班级值日的模块,凸显出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价值,而这些教材上出现的素材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另外,在整合信息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参考一些反面典型案例,总结出日常生活中不礼貌或者是错误的行为,来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思维,懂得遵守法律。亦或者,教师也可以用部分地区发生的热点事件警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或者是注重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分析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解读教材主题
教材是引导师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先导,也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出社会资源的力量和价值,就要保证资源的渗透,能够切合教材的主题,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目标,挖出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发展特点,把抽象理论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感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涵,从不同的故事中品味精神,提炼元素。例如,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包括前言,目录,单元导语,单元主题等各个模块,涉及到多姿多彩的童话故事,课后延伸,资料介绍,课后练习等零碎部件,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师深度解读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从以上这些基本的模块出发,明确课堂的重点和主线[1]。
2.社会资源与教材的整合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源在形式上可以包括硬性和软性两个方面,但从表达方式上也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例如,那些学生可以亲眼感受到,亲身接触到的内容,就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学生不能近距离感受到的精神就是隐性信息。在这里,教师应当先整合教材上的内容,要活灵活现的表达教材的中心主旨,针对特定的故事作出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和思维。近些年,来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教材,都在内容的设计上增添了许多图画,文字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教师就更能趁热打铁,从这些形象说明入手,对小故事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感受到法治精神与道德素养。在整合社会资源的时候,教师要积极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真实事件引入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践行道德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而且,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都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充实学生的感官体验[2]。
3.推动学生自主实践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内化本身就依赖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也反映了生生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又是思维意识独立发展的个体,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存在区别和差异的。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她们的性格活泼好动,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选择切合实际的社会热点,组织班里的学生展开分析和论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社会现象,及时抒发情感和观点,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开展与班级值日生相关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出班级值日中的突发事件,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对的反应。
4.与社会相连接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也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学生与社会产生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同社会实践相连。例如,在学习与国庆节有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爱国教育,所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调查那些平凡的人是如何在岗位上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资源的外延和内涵都尤为深刻,能够大大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所以教师也需要在未来继续努力,深度挖掘。本文通过主题的确定,资源的交叉渗透,自主探究,社会联系这几个角度,论述了社会资源的应用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时间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制认知,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颜肇鹏. 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应用[J]. 新教师,2019(7):69-70.
[2] 朱微. 绘本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时代,2020(3):37-38.
关键词:社会资源;小学生成长;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与应用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法制建设不断结合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了品行的引导,更是牵涉到学生意志力和法律意识的发展,涵盖了大部分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支撑学生的终身成長。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的面是尤为广阔的,所以教师也不能只是把视野集中在教材上,而是要积极搜集社会资源,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一、分析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在群体活动与日常往来的影响下,人类个体也逐渐显露出了社会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恰好印证了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两者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人类在创造社会历史,社会也在为人类提供不同的资源和素材。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在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和案例,才可以给人类个体以深刻的触动和影响,甚至能够直接抵达心灵。所以,社会资源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也是顺应人类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已经对社会资源的应用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要求教师要利用社会与课程两种资源,推动知识传授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传统文化的介绍,革命传统,以及法制和文化教育等等。在知识学习的领域内,社会资源主要指的是各种现代化机构和组织具有狭义性的特点。而文章所提及的社会资源,不仅仅包括基本的主客观活动单位,更是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所和人物等等。例如,在学习与我们的班级有关知识的时,教材就通过运动会和班级值日的模块,凸显出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价值,而这些教材上出现的素材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另外,在整合信息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参考一些反面典型案例,总结出日常生活中不礼貌或者是错误的行为,来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思维,懂得遵守法律。亦或者,教师也可以用部分地区发生的热点事件警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或者是注重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分析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解读教材主题
教材是引导师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先导,也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出社会资源的力量和价值,就要保证资源的渗透,能够切合教材的主题,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目标,挖出重难点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发展特点,把抽象理论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感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涵,从不同的故事中品味精神,提炼元素。例如,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包括前言,目录,单元导语,单元主题等各个模块,涉及到多姿多彩的童话故事,课后延伸,资料介绍,课后练习等零碎部件,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师深度解读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从以上这些基本的模块出发,明确课堂的重点和主线[1]。
2.社会资源与教材的整合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源在形式上可以包括硬性和软性两个方面,但从表达方式上也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例如,那些学生可以亲眼感受到,亲身接触到的内容,就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学生不能近距离感受到的精神就是隐性信息。在这里,教师应当先整合教材上的内容,要活灵活现的表达教材的中心主旨,针对特定的故事作出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和思维。近些年,来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教材,都在内容的设计上增添了许多图画,文字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教师就更能趁热打铁,从这些形象说明入手,对小故事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感受到法治精神与道德素养。在整合社会资源的时候,教师要积极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真实事件引入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践行道德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而且,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都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充实学生的感官体验[2]。
3.推动学生自主实践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内化本身就依赖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也反映了生生互动的过程。而学生又是思维意识独立发展的个体,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存在区别和差异的。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她们的性格活泼好动,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究,选择切合实际的社会热点,组织班里的学生展开分析和论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社会现象,及时抒发情感和观点,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开展与班级值日生相关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出班级值日中的突发事件,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对的反应。
4.与社会相连接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也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学生与社会产生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同社会实践相连。例如,在学习与国庆节有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爱国教育,所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调查那些平凡的人是如何在岗位上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资源的外延和内涵都尤为深刻,能够大大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所以教师也需要在未来继续努力,深度挖掘。本文通过主题的确定,资源的交叉渗透,自主探究,社会联系这几个角度,论述了社会资源的应用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时间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制认知,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颜肇鹏. 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应用[J]. 新教师,2019(7):69-70.
[2] 朱微. 绘本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时代,202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