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品质的教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刘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济南市市中区确立了“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您能否谈一下,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市中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呢?
  刘绍辉: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围绕“品质之区”建设发展战略,提出打造“均衡为基、教师为魂、质量为本、特色为要”的品质教育。品质教育的内核聚焦于三方面:“有品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关注人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全面成长;“有质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开发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有温度”,加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断完善保障体系,落实教育惠民,提升教育服务功能。
  围绕品质教育,我们系统地思考了三件事: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用什么机制培养人。这实际上是解决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力的问题。具体来说:
  培养什么人,从大的方面讲,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未来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讲,具体到市中区,我们要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所谓“身心两健”,是要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同样健康,成为一个正常成长的人;所谓“气质独特”,就是能将学校良好的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烙上学校的独特印记。
  怎样培养人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素质教育具体化的问题。具体到一个学校,它的素质教育途径可能就是一本书、一根绳、一台戏。通过读书、跳绳、戏剧表演来使素质教育具体化。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问题。一方面,德育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让孩子看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另外一方面,我们经常会遇见德育目标倒置的问题。比如我们经常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到了上高中、上大学,我们要教育孩子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按照他的成长规律,对他施加一定的影响,给予正确的引导,德育目标不应当是倒置的。
  用什么机制培养人说的是我们的行动方式。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建构。我认为最能影响一个学校长远发展的就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引导力,所以我们不断地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市中区试点推进“选课走班”“全课程”等多项改革,全区所有学校课程体系日臻完善,为学生构筑了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其次是不断加强校长、教师的培训力度,转变校长或者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从实践型向思考型转变,使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人才培养“逼近专业”。
  中国德育:围绕“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您是如何思考德育工作的?
  刘绍辉:德育工作本身存在一個品质的问题。我们要思考,我们在学校中做的德育工作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德育工作是不是都和一个“不”字有关:不准孩子大声喧哗,不准在校园里吃零食,不准留长发,等等。我们的德育工作者缺的是“育”,而多的是“管”。如果把德育窄化为管教,那我们的工作肯定不尽如人意。什么是德育?德育其实是家风、是班风、是校风,是我们教育人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习惯的培养,是风气的养成。孩子们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完成学业,继而走向社会,这就是德育的过程。
  有品质的德育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我记得有位专家这样形容我们的德育工作:德育就像我们吃的饭菜里的盐,没有人会习惯于饭菜和盐分开吃,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容易走这样的弯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跟不上,然后专门拿出班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专题德育,这无异于把饭菜和盐分离开,让孩子吃一把盐。德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价值观的培养,绝对不能将它教条化。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让孩子在春风拂面中欣欣然接受到良好的德育。
  正是基于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近年来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围绕班主任队伍和德育团队培养两条主线,以项目管理、课题研究为抓手,分别聚焦德育工作中的微观、中观层面,分段确立德育目标,努力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同时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德育:您刚才谈到了德育目标具体化,那么市中区是如何做的呢?
  刘绍辉:我们制定了德育年段目标,旨在把德育的假大空变为细小实。因为我们的教学效果容易判断,因为孩子的学业水平是显性的,而德育却是隐性的,不好测量。
  在小学阶段我们分成三个年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这三个年段。这三个年段目标要有交叉和传承,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比如在一二年级,我们的德育目标可以细化为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养成守时的好习惯,等等,这样才能好操作、好执行,也使得德育工作比较好量化。
  我们依托两个团队来分别研究不同年段的德育目标:一个是德育的管理团队,一个是班主任团队。通过项目的形式,让不同的团队认领不同的项目,或者他们也可以自己申报项目,来研究不同年段的德育目标问题。比如班主任老师,他们最了解学生,可以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来形成年段目标的框架。同时我们也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校外专家、知名校长等,让年段目标划分这项工作更科学。
  我们还实行了“零起点教学”。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在一个起点上接受正规教育。比如小学新生在幼儿园或者辅导班已经学了汉语拼音、识字,甚至英语。于是,小学在一年级不得不尽量简化本属于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而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看到小学一年级加快了教学进度,于是又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知识。于是,教育的功能错位发生了。这绝对是有违教育科学、孩子身心发展的。所以我们要求学校要“零起点教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做这一学段该做的事,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建立完善学校、教师层面的责任和监督机制,把“零起点教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重要内容。以“一级对一级负责”为原则,推动“零起点教学”扎实纵深发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把问题留给下一学段,解决德育目标倒置问题。   中国德育:开展德育工作,团队建设是很重要的,您也提到了人才培养要“逼近专业”,请您介绍一下市中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
  刘绍辉:市中区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致力于把教师引领到研究上来。从2014年开始,市中区践行“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将教师“逼近专业”。所谓“逼近专业”,就是通过培训、教研、学术活动等,把教师引导到研究这条路上,让学术成为教师的专业语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坚信,教育家一定是从课堂上、从学校里产生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做的是为教育家的成长培植沃土。
  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是“打开”,为教师搭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首先,市中区打造了“377”人才队伍培养体系(“3”即北京、上海、杭州三个教育先进城市,第一个“7”即浙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南京师大七所高校师训基地,第二个“7”即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等七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领衔的“校长导师团”),为干部教师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服务;其次,与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进行互访交流,安排教师团队高频次外出学习,让全区干部教师特别是城郊农村教师开拓眼界、更新理念、提升业务。我们一年培训教师7,000余人次,3位教师获评山东省特级教师,1位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是“碰撞”。2017年全区举行首届品质教育学术节,以“品质教育下的学校变革与教学转型”为主题,围绕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生健康成长两条主线,历时63天,组织了39场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先后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等80余位专家进行指导,参与学术研讨与学习交流的教师总数达8,100人次。
  只有“逼近专业”,才能使校长和教师在不断论证中深入思考、交流碰撞,达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工作和思维方式中,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生长。
  中国德育:您提到用什么样的机制培养人,除了德育工作团队的打造,还有德育课程的建构,请您谈一谈市中区的德育课程建设。
  刘绍辉:课程的核心是人,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我们通过实施德育课程,让孩子逐渐社会化。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站到教育中央,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在学校中丰富课程内容,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跨学科拓展课程互为补充。围绕“让学生站到教育中央”的理念,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学生的课程实践力,所有学校根据校情、学情完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课程品牌。同时加强人工智能、研学旅行、戏剧课程以及STEAM教育等新时期综合课程的研究开发。
  我们还打造了校外的德育实践基地,基地場馆能同时容纳三千个孩子吃住。活动主题有两个:科技和人文。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孩子至少拿出一周时间来实践基地接受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了很多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印发了小册子《印记》,上面绘制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有一百多个具有德育功能的场馆,比如济南战役纪念馆,山东省博物馆等等。我们呼吁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进入这些场馆,共同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中国德育:对于市中区下一步的教育工作,您是如何思考的?
  刘绍辉:对于下一步工作,我们重点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构建一个“集团教研”体系,建构“校本教研一集团教研一区域教研”三层网络,厘清各层定位、功能及目标,加强统一梳理与指导,合理把控节奏,大力应用视频互联互动系统,使“身隔数里、思维无间”的集团教研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主动化。二是搭建一个德育框架,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架起两条线,班主任团队通过研究小课题,聚焦微观层面,解决真问题;德育团队聚焦中观层面,深入研究分段德育目标。三是抓好一项思维训练,工作中训练横向思维,考虑一下“左邻右舍”,考虑一下“上上下下”;训练积极思维,不要说不行,要说怎么能行;训练选择题思维,至少准备好两个选项;训练创新思维,考虑为什么这样,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四是用好一个平台,借助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平台,鼓励校长、老师们要有底气、更自信,将教师引导到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这两条路上来。
  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奋斗书写华章。展望2018,我们将继续执着于学术价值追求,让品质教育核心内涵更加清晰;立足于对区域发展定位,让品质教育目标形态更加丰满;融合于教育综合改革,让品质教育发展路径更加通达,谱写市中区品质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德育:谢谢刘局长!
  责任编辑|李诗
其他文献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劳动的机会较少,自理能力较差。为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开发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构建了“以食启智,以食育人”为特色的德育体系,涵盖了劳动教育、饮食文化、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烹饪生存技能,浸润烹饪文化,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一、课程设计  1.设计背景  《史记》
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发现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服务观念一产生服务意识一培养服务能力一形成服务行为,这正是我们一直寻找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载体。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过多地关注与保护使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服务,鲜有服务他人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小干部摆出一副官架子,缺乏服务意识和同理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库车县阳明小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是一所由宁波市援建的“交钥匙”工程。学校以“阳明”命名,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師德,是教师的立业之本。为人师者,“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教师身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一言一行关乎学生成长,更关乎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同时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持续深入推进幸福德育工程,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狠抓教育质量生命线。“多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幸福德育主题,扎实开展各项德育工作,不断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路径,增强德育合力,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全区中小学生幸福成长。”东湖高新区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更应该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紧密结合。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这决定了道德教育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课
2012年4月10日,一场以“珍爱生命,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情感训练活动在泸州市江阳区梓橦路学校隆重举行。一大早,初一年级的400名学生就集合在学校操场,在“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专家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情感训练的每一个活动项目中,通过军训中的八面转法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是由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局、共青团江阳区委及区少工委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德
师生所共在的、共有的这个公共话语空间并非部分人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封闭场所,而是一种开放的、公开的社交场所,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均可对他们所关心的公共教育问题表现自己的异议,进行充分而自由的沟通与交流,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受。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最基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要素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以育人为己任。师生关系是影响
网络培训成为线下培训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在学校、家庭之间架起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还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1]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然而,目前很多家长学校的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家长学校机制不完善,家长入学率低,办学质量普
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寻找的过程。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从文化和管理角度寻找本校的教育语言。2014年学校首倡“帮教育”,即教育因爱而生,为成长而来,教育是一种帮助。我校从养成教育、情感教育、集体教育和理想教育等四个层面,注重环境熏陶、活动生成和典型引路,强调德育中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教育方式的无痕性、学习过程的随机性,在倡导与禁止、民主与尊重、理解与对话、关爱与严格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