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让美食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gm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劳动的机会较少,自理能力较差。为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开发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构建了“以食启智,以食育人”为特色的德育体系,涵盖了劳动教育、饮食文化、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烹饪生存技能,浸润烹饪文化,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一、课程设计
  1.设计背景
  《史记》中曾记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当代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还能让学生在饮食文化教育中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在分析本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现状后,基于校内外优质德育课程资源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办学平台的专家资源,开发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该课程来源于学生的需求,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连接,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育人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不同的主题,学校分别从情感、认知和技能三方面设置了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时间和强度,重点是技能部分,突出实践操作。一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不挑食,多吃蔬菜;认知目标是让学生认识8种蔬菜;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清洗蔬菜和简单的凉拌菜。二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明确餐桌礼仪;认知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水稻;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粥和蒸米饭。三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爱惜粮食;认知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麦;技能目标设是让学生学会做简单的面食。四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热爱祖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认知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和美食;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汤圆、粽子等传统食品。五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以家乡为荣,爱自己的家乡;认知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美食;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简单的家乡美食。六年级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谢师恩;认知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历史;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配餐、做一桌美食,策划一场聚餐。
  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从情感、认知、技能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融合,展现给学生们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兴趣,参与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其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
  3.内容框架
  学校通过系统规划构建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框架,一至六年级的六个主题分别为“蔬菜特工”“小米粒大学问”“面点大变身”“传统节日与中华美食”“可爱的家乡”“毕业餐会”,每个主题下再设有认知小达人、烹饪小达人、文化小百科、成果分享台、评价交流会五个部分。课程以烹饪技能、文化传承为核心,实现了跨学科整合,根植于生活和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在课程正式开始前会有一课时的厨房安全教育,分别为:一年级正确使用餐具、二年级厨具放好、三年级饮食安全须知、四年级烹饪安全莫忘记、五年级天然气的正确使用和六年级发生火灾如何逃生。
  二、课程实施
  该课程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家校合育、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食育。课堂上,老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示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实践;课下,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动手实践,实践活动包括烹饪实践、观察认知实践、形成电子作品成果展示等,然后再将这些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1.设计“五个一”的烹饪实践活动
  该课程除了趣味课堂学习烹饪技能外,还以多样化的饮食活动为载体,让德育无痕地走近学生,使生活化德育与课程化德育有机结合。
  我们设定了“五个一”的五级课程活动规划,“五个一”就是“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每一周:开展“周末小厨神”活动,学生每周自己动手煮一次菜;每一月:邀请班级上的家长到班里教授饮食文化课;每一季:同班学生自由组队到一个同学家作美食分享;每一学期:举办“班级美味大比拼”活动,每个学生煮一道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全年级同学分享,邀请家长和教师当评委,进行评比活动;每一学年:举办毕业餐会项目学习活动。六年级学生设计自己的毕业餐会方案,思考自己能为毕业餐会准备什么样的美食,如何设计毕业餐会。通过海量阅读和资料搜集,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式完成毕业餐会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体验第一次毕业的仪式感和参与感。
  另外,学校以每周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烹饪技能,参与家务劳动。比如,学期第一周的主题是“学做妈妈的拿手菜”,第二周的主题是“我来展示妈妈的拿手菜”,第三周的主题是“我给爸妈做个菜”……周周有主题,事事有清单,让劳动成为常态。
  2.通过学科融合丰富烹饪课程
  我校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开展了中华饮食文化标志设计的活动,实现饮食与艺术有机结合;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与音乐学科相结合,举办美食歌曲的线上音乐会,创编美食烹饪歌词等;将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与语文、地理和历史等学科相融合,开展名人或名篇里的美食诱惑、诗词里的美食、会说话的家常菜、美食青岛、名家与美食等活动。
  把烹饪引入学校,形成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多元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实现饮食文化传承、提升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
  3.引入家校合育的授课形式
  我校班級家委会结合家长的意愿设置班级家长课堂课程表,用“一日之师”的方式,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来到厨育教室教学生们烹饪菜肴。我校的饮食文化课程面向全体家长、后勤服务团队、厨师征课,只要对饮食文化有兴趣的同仁,即可成为我校食育文化合伙人,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食育文化学习机会。家长们通过班级家委会自愿报名烹饪主题和上课时间,并同时提交授课方案,最后经班级家委会和学校课程团队评估后整理成每个学期的“一日之师”家长厨育课堂授课表。   今年疫情期间,为认真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指示精神,加强劳动、爱与感恩教育,结合我校饮食文化课程,课程团队组织开展了线上劳动教育·烹饪“寻找风味宅菜”系列活动以及学生个人宅菜展,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烹饪菜肴并在线展示。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学生选做一道最拿手的美食,接着学生提供美食的照片、简单的文字介绍,最后学校课程团队经过初选后汇总制作公众号进行推送。此活动推出后,家长和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呈现各种居家宅菜,我们一共进行了8期系列活动,并最后线上评选“最具人气”风味宅菜,列入我校“优秀厨育成果”会展目录,践行将家庭的厨房变成厨育的课堂的活动初衷。
  三、课程评价
  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学校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1.评价内容的确定
  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饮食文化学习的评价坚持以鼓励性、发展性为主要原则,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为重点,采用观察、评语描述、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参与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习惯,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二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饮食文化学习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三是考查学生对基本饮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注重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素养和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四是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动态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和成果展示,如设计活动计划,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参与知识竞赛、辩论、情景测验等。
  2.评价工具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对该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团队还开发了“北师大青岛附校饮食文化课堂观测量表”“厨育教室使用情况记录表”“饮食文化课程家庭任务反馈单”“厨育达人上榜评价表”“活动主题评价表”等评价工具(活动主题评价表见表1),实现课程的实时评价,让评价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3.评价活动的表彰
  我校课程团队既引导家长和学生关注评价的过程,又让评价的结果充满仪式感。我校通过升旗仪式、烹饪校园专栏、学校校报、专场颁奖典礼等形式,表彰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的学生,同時会邀请家长到校为学生颁奖。针对今年疫情期间举行的线上个人宅菜展,课程团队特意为学生书写和朗诵颁奖词:“一家人三餐四季,把流动的爱烹调进瓜果菜蔬,让这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有了些许生机和温度。天上明月,人间烟火,都不如守着一锅热腾腾的饭菜。”
  实践证明,饮食文化进校园课程经过线上和线下的实施,不仅能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培养生活技能。我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食启智,以食育人,让美食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王善刚,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王春霞,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靳晴晴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人类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习惯养成”的教育主张。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一生教育改革探索中,把这一主张创造性地转化并发展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科学内涵的“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堪称是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宝贵借鉴。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
教育部召开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高度重視和加强美育,关键是把握好六个基本原则。一是抓住灵魂,准确把握美育改革发展方向。二是抓好统筹,推动省域内美育发展协调发展。三是抓好关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抓好布局,提
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蘇霍姆林斯卡娅,乌克兰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继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2018年是我的父亲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也是他离世后的第47年。他用他一生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遗产,被很多教育人称为“活的教育学”。这笔遗产是否像他本人一样已经属于翻页的历史了呢?在我看来,我们依然能从其著作中汲取某些有
金兰苑小学开办于1994年,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方圆教育)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中国象棋)学校、广东省象棋特色学校、全国象棋特色学校。  学校以棋文化教育为特色,从传承与创新棋文化的角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方圆育人理念。在弧线、通融的圆中参悟处世之道,在直线、规则的方中细品为人之法,最终形成“恪守规矩,信步方圆”的校训、“方圆容和,刚柔相济”的校风。在棋文化的熏陶下,师生以规矩促方圆,形成
Murray Prin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澳大利亚公民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和参与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发展和政策制定。  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问题都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解决起来相当棘手。许多国家的政府要面对更多提出质疑、不信任、不积极的公民。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的关键任务就是对下一代进行公民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班级的作用。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层组织,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理论、制度、载体和实践的创新。  一、班级
本文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依靠哪些法律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途径和方法。  2.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3.知道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和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观念。  【教学对象】  初中八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多媒
学校经过收集资料,反复教研,将水韵园作为研学基地,开发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水韵园研学旅行课程。以水为媒,通过水将成都所特有的天府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形成“四个链接”研学内容模块。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2021年5月,四川省研学旅行大会召开,会议期间传达了《四川省教育厅等14部
摘 要从道德教育视角回顾教育惩罚,通过分析经典论著,为惩罚祛蔽,澄清惩罚的根本原因及实施惩罚的道德目的。规范实施教育惩罚的边界,以道德目的为导向,把握及时止“害”、观念纠偏、开展道德教学这三层操作性定义;以具体事件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塑造学生的道德力量,追求教育的科学、文明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惩罚;道德目的  作者简介杜心怡,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从宣扬宗
我們要关注学生的真思考、真表达、真进步。真思考是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真表达是学生实现从学习的内化向能力的外显的主要环节,而真进步就是前两者的结合和升华。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明确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按照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执行。这意味着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标志的课程发展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