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探究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抽象形式展现较为突出的学科。事实证明,动手操作是孩子们喜欢的,是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动手操作变得有效,既能保证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又能让学生有所学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进行结合,使得数学学科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生活。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已从传统的教师传授型改变为现在的学生主体型,我们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充分验证的时间。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动手操作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在组织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上操作
  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铺垫,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如果学生缺乏新知识所依赖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那么就需要及时弥补,而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正是为学生积累经验。举例,在教学小学数学“厘米和米”这一章时,练习中我引用了这么一道题目:在这张长方形纸上任意折一次,再打开,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我先让学生随意地折出一条折痕,并量出长度,通过同桌之间的比较明白折痕有长有短,在此基础上尝试折出最长的折痕,再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得出对角之间的折痕是最长的。这一次的动手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在长方形中“对角线最长”这一知识点,拓宽了思路,让这次操作活动变得更为丰满。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一节课是否需要操作,得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那些不符合教学目标的操作,虽然给人一种为操作而操作的热闹感,但其实并不为课堂教学服务,既耗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而那些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如果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也是达不到效果的。那么怎么操作,按照怎样的顺序操作,才能发挥操作的实际作用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做。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方法,使之操作起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最后,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还有学生不明确的,教师可以在巡查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力求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
  (一) 按照教学大纲,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
  整个学习的数学教学任务是由不同城市的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但是每一堂课程该怎么讲、用什么方法则需要教师自行探究。教师在操作能力培养阶段应该注意創新式的课堂教学工作。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对知识的理解多了一层靠感觉无法获得的层面。通过动手操作之后获得的知识经过学生个人的理解和加工,辅之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在基础之上获得新思维、新描述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能力之前,首先应引导他们对相关的图形、公式进行观察,找出其中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画出、写出具备相同性质的内容,教师再对学生的“加工”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堂内容,并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和思考,实现对知识的创新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教师当堂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二)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指导教育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操作能力培养,其中的过程指导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且对知识持续探究的能力较弱。如果在学习阶段遇到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知识之后,会直接影响学生持续操作的热情。因此教师为了避免如上情况的发生,解决学生的三分钟热度问题,并保持一个想要完整学习的想法。需要教师注意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尤其是在对几何图形绘制或裁剪阶段,学生很难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因此出现焦躁或放弃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询问学生困难的点在哪里,当征求学生意见之后得到学生需要帮助的信息,那么就与其一起进行探究实践,学生能够树立自己的迎难而上,之后面对问题就会及时解决或向他人求助,操作实践就不会出现中断和停止的现象。
  (三) 操作行为完成之后的反馈以及教师的评价工作
  教师的反馈评价工作是对学生操作过程和能力,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教学引导部分。教师应该将情感综合运用,将学生在过程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较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比方说学生如果在操作环节出现失误,那么教师应该含蓄指出并对学生操作较好的部分进行肯定,而不是一旦出现过错就对学生全盘否定直接打击其自信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阶段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手段呈现,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和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或改进工作。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双向评价和完善体制的建立。另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对方存在的不足和方法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将其中的可取之处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运用,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建立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其合作互助的探究学习方法必然对学生之间的友谊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 结束语
  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就是为了避免“高分低能”,学生只会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或应用的基本能力的现象发生。现阶段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已经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止步于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更应该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任务建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产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操作和实践将数学知识中抽象、复杂的部分进行具体和简化,进而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分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00062.
  [2]肖玉梅.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策略的探讨[J].教育,2016(12):00047.
  作者简介:
  张发仁,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省米易县丙谷镇新河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中改革深化程度不断地提升,教学领域中的“有效性”这一个概念逐渐引起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的重视。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中占据的地位是较为重要的,与此同时额也是初中生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施行怎样的措施,才可以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笔者依据实际工作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做语文作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以及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语文作业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教师设计的作业量多且单调,机械地重复写作业过程,不仅压抑了学生思想,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优化小学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为题,并对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策略进行分
目的探析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首次CT扫描征象,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根据宽
摘 要:班级管理要坚持严格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严明的纪律意识和严肃的生活作风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班风、学风的树立基于教师的勤管理、勤诱导。因此,班级管理要在“严、勤、活”上做文章。  关键词:班级管理;严格;灵活  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状态和思想活跃度都与班主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班主任的言谈举止是班级的风向标,一套严格的、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
孟浩然故居位于重庆市梁平区碧山镇,始建于1923年,是国民党将领孟浩然曾居住的地方。孟浩然故居原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和前厅现已消失,天井被后来搭建的房屋占去大部分。中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由此可见,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中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优化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第一学段规定的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由此可见,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