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通过与部分在校学生约谈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以及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问题。由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进一步的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显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身的能力和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做出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非常重要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系统过程。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教育的現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有效根据。通过两年时间与本校会计学院200多名学生的约谈,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会依据自身情况展开对未来职业设想,但其中也有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通过两年的跟踪期调查发现,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行动的比例仅占10%。
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自身具备哪些能力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该项调查中,有13.5%的学生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但是较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甚至有一些误区,更有7%的学生对于自身的情况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1.3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辅导的途径
根据南京审计学院的实际办学情况而言,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以开设课程和网络学习为主,辅导员谈话和讲座为辅。但是学生参与度不高,据调查现实,仅有50% 的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这些学习。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2.1.1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毕业以后找一份什么工作”的层面上。70%的学生认为未来职业定位并不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只需要通过征询老师或者家长的意见或与老师或者家长的谈话即可。这样的观念,使得超过50%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没有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具备的能力,自身的优劣势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不同阶段的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缺乏对自我认识的积极性,极少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情况。只有在与老师约谈时学生才会谈及对自己了解多少程度,有很多学生对于自身的状况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2.1.3 大学生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性较低
就本次在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发现,本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一系列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形式主要以网络授课和讲座为主。但在授课中发现,学生不仅关注率、积极性很低,参与度也不高,甚至有5%的学生从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而仅抱着一种“被规划”的态度。
2.2 从学校层面上来看
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一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存在着召集即将毕业的学生讨论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或者发放几份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书本资料让他们自学的现象,这样的做法肯定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获知,学校提供了不少途径让学生去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和辅导,比如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根据调查和访谈发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部分课程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尤其大部分的学校将该课程定性为选修课,这也让学生不能引起重视。这样也是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和目标。
3 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在高校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此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视角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希望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单从学生层面上采取措施,定不能最大程度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也需要学校的科学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全面性。
3.1 从学生层面上完善
3.1.1 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很多学生都简单化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到大三或者临近毕业做一下职业岗位选择即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不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必要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及时思考和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绝非只是临近毕业才需关注的问题,而是紧随着大学生入学甚至更早时期就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尽早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中。 3.1.2 增强大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形势,全面认识自我,自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加强大学生自觉性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辅导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其他可能的路径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
3.2 从学校层面完善
3.2.1 高校应建立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并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去,要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形成不同的规划意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爱好以及优劣势,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
3.2.2 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里,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能力与兴趣爱好。因此,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诊断,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多困惑或者不配合等问题,致使教师无法正常实施教学计划,此时必须依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或者意识教育,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3]。
3.2.3 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来看,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且其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样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着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那么,高校一方面要着力优化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2.4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吸引度
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更多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一部分原因是该课程没有吸引力,那么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融合一些实践内容。高校可以尝试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可以首先通过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实际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建立起起码的职业意识,之后在对职业生涯培训的授课要点加以阐述,通過实践检验,从实践中走出,让大学生在以‘职员’身份对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4]。另外,高校开设的这些课程针对的是全校所有的大学生,覆盖面广,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应按照专业、学生个性等因素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诸如个性测评、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继而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结合其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5]。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2]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93.
[3]廖小文. 从辅导员视角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13(11).
[4]张辫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张 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06-10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显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身的能力和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做出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非常重要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系统过程。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教育的現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有效根据。通过两年时间与本校会计学院200多名学生的约谈,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会依据自身情况展开对未来职业设想,但其中也有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通过两年的跟踪期调查发现,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行动的比例仅占10%。
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自身具备哪些能力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该项调查中,有13.5%的学生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但是较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甚至有一些误区,更有7%的学生对于自身的情况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1.3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辅导的途径
根据南京审计学院的实际办学情况而言,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以开设课程和网络学习为主,辅导员谈话和讲座为辅。但是学生参与度不高,据调查现实,仅有50% 的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这些学习。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2.1.1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毕业以后找一份什么工作”的层面上。70%的学生认为未来职业定位并不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只需要通过征询老师或者家长的意见或与老师或者家长的谈话即可。这样的观念,使得超过50%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没有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具备的能力,自身的优劣势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不同阶段的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缺乏对自我认识的积极性,极少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情况。只有在与老师约谈时学生才会谈及对自己了解多少程度,有很多学生对于自身的状况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2.1.3 大学生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性较低
就本次在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发现,本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一系列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形式主要以网络授课和讲座为主。但在授课中发现,学生不仅关注率、积极性很低,参与度也不高,甚至有5%的学生从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而仅抱着一种“被规划”的态度。
2.2 从学校层面上来看
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一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存在着召集即将毕业的学生讨论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或者发放几份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书本资料让他们自学的现象,这样的做法肯定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获知,学校提供了不少途径让学生去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和辅导,比如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根据调查和访谈发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部分课程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尤其大部分的学校将该课程定性为选修课,这也让学生不能引起重视。这样也是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和目标。
3 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在高校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此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视角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希望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单从学生层面上采取措施,定不能最大程度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也需要学校的科学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全面性。
3.1 从学生层面上完善
3.1.1 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很多学生都简单化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到大三或者临近毕业做一下职业岗位选择即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不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必要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及时思考和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绝非只是临近毕业才需关注的问题,而是紧随着大学生入学甚至更早时期就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尽早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中。 3.1.2 增强大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形势,全面认识自我,自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加强大学生自觉性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辅导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其他可能的路径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
3.2 从学校层面完善
3.2.1 高校应建立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并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去,要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形成不同的规划意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爱好以及优劣势,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
3.2.2 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里,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能力与兴趣爱好。因此,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诊断,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多困惑或者不配合等问题,致使教师无法正常实施教学计划,此时必须依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或者意识教育,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3]。
3.2.3 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来看,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且其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样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着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那么,高校一方面要着力优化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2.4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吸引度
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更多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一部分原因是该课程没有吸引力,那么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融合一些实践内容。高校可以尝试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可以首先通过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实际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建立起起码的职业意识,之后在对职业生涯培训的授课要点加以阐述,通過实践检验,从实践中走出,让大学生在以‘职员’身份对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4]。另外,高校开设的这些课程针对的是全校所有的大学生,覆盖面广,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应按照专业、学生个性等因素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诸如个性测评、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继而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结合其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5]。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2]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93.
[3]廖小文. 从辅导员视角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13(11).
[4]张辫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张 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