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学相长”这个词,也从来没有认识到,甚至对它还有些不以为然,在我的潜意识里,教师永远是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面永远比学生广而宽,而学生就是个接受者,永远是受益者.如果真有“教学相长”,那就是教师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会更加全面,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教育理念更加清晰,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从来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启示.特别是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对外界事物反映迅速而敏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创新能力特别强,这是我们做教师无法改变的.在这方面学生永远是我们教师的老师,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
从教这么多年,我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很容易造成“这些内容已经熟烂于心”,往往忽略了创新意识,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不要走老路子,教了一辈子书还是老生常谈.记得有一次在学习«气候类型»时,许多教材和教辅导资料,都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中讲解,原因是它们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候特征也很相似,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的东部地区和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以及北美洲的东南部,由于它所处在的大陆和大样面积没有亚欧大陆和太平洋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弱,所以又把它叫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是指导老师教我的,我也是这样教给我的学生的.结果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为何不把它叫做亚热带‘干旱性’气候呢?我认为你的解释是不全面的,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应该放在‘湿润’这个词上,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冬季也有一定数量的降水,冬夏两季干湿差别不大,所以才把它叫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后来我上网一查,结果和学生说的一模一样.这件事教育了我,不要墨守成规,要向学生那样勇于探索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讲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你是否胡乱编造,说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蒙混过关,还是放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呢?我深深地记得,有一次在评讲模拟试卷时,遇到这样一道题,求点 A(70°N,120°E)在夏至日时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多知道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就能计算出最大值为H=90°-│70°-23°26´│=43°26´。而在求最小值时由于以前没有遇到这样的题目,再加上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最小值一时半会求不出来,被“挂黑板”了,没办法只好向学生请教。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到:“点A的最小值就是点A达最大值时A´(70°N,60°W)的太阳高度,由于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它们的纬度差,而点A和点A´的纬度茶为40°,所以点A´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43°26´-40°=3°26´,因此,点A的太阳高度最小值为3°26´。又有一位同学回答到:“当点A达最大值时,点B(66°34´N,60°W)的太阳高度为0°,而点A与点A´的纬度差为3°26´,所以点A´的太阳高度就是3°26´。真让我服了这些学生简直是天才,我都自叹不如了。以后我们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互动机会,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又让我们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知识,这对我们教学工作也有相当好处的。
总之,经历以上事例,让我真正体会到韩愈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只有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从教这么多年,我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很容易造成“这些内容已经熟烂于心”,往往忽略了创新意识,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不要走老路子,教了一辈子书还是老生常谈.记得有一次在学习«气候类型»时,许多教材和教辅导资料,都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中讲解,原因是它们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候特征也很相似,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阿根廷的东部地区和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以及北美洲的东南部,由于它所处在的大陆和大样面积没有亚欧大陆和太平洋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弱,所以又把它叫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是指导老师教我的,我也是这样教给我的学生的.结果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为何不把它叫做亚热带‘干旱性’气候呢?我认为你的解释是不全面的,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应该放在‘湿润’这个词上,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冬季也有一定数量的降水,冬夏两季干湿差别不大,所以才把它叫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后来我上网一查,结果和学生说的一模一样.这件事教育了我,不要墨守成规,要向学生那样勇于探索和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讲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你是否胡乱编造,说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蒙混过关,还是放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呢?我深深地记得,有一次在评讲模拟试卷时,遇到这样一道题,求点 A(70°N,120°E)在夏至日时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多知道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就能计算出最大值为H=90°-│70°-23°26´│=43°26´。而在求最小值时由于以前没有遇到这样的题目,再加上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最小值一时半会求不出来,被“挂黑板”了,没办法只好向学生请教。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到:“点A的最小值就是点A达最大值时A´(70°N,60°W)的太阳高度,由于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它们的纬度差,而点A和点A´的纬度茶为40°,所以点A´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43°26´-40°=3°26´,因此,点A的太阳高度最小值为3°26´。又有一位同学回答到:“当点A达最大值时,点B(66°34´N,60°W)的太阳高度为0°,而点A与点A´的纬度差为3°26´,所以点A´的太阳高度就是3°26´。真让我服了这些学生简直是天才,我都自叹不如了。以后我们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互动机会,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又让我们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知识,这对我们教学工作也有相当好处的。
总之,经历以上事例,让我真正体会到韩愈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只有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