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具有模糊性,汉语中由数字单独或组合构成的数字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示一种模糊义。数字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也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最早接触的生词,留学生如果不懂数字词的模糊义用法,就会出现使用偏误。本文从模糊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常见用法及二语习得偏误类型,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数字词的教学要坚持教学的阶段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1965年,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札德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在《模糊集》一文中首次提出“模糊”这一概念,并将“模糊”与数学研究领域相结合。此后,语言学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语言的模糊性研究中,开始重视语言活动中的各种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由此成为了一门新学科。随着模糊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语中,当说话人不知道、不愿意或不需要说出一个准确数目时,会使用单个数字或数字组合形式来表达一个大概的数目,这种用法就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本文所讨论的数字词指由数字单独构成或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两”、“二三十”、“三四”等,不包括数字与“几”、“多”、“来”、“把”、“左右”、“上下”等词组合后表概数的情况。
二、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用法
数字词是由精准的数字单独构成或组合形成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语言工具。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离不开数字词的使用,但有时并不需要用数字词表达精准的数字概念,只需要使用数字词的模糊义。数字词表模糊义的运用十分广泛,广泛存在于成语、俗语、日常生活用语和文学作品用语中。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数字词“十、百”,“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中的数字词“十万、两三”,“回家五六小时了,什么也没做”中的数字词“五六”等等,这些数字词在语言应用中都不表示精准的数字义,只表示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意义,没有清晰的界限。
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单个数字词表模糊义;二是数字词连用表模糊义。
(一)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
在汉语中,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的用法在古代就有,如《诗经·魏风·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中的“三”不等于数字“三”,而表示“多”。现在这种用法主要体现在成语、俗语、诗歌中。例如:
(1)不值一文、丢三落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成语)
(2)一问三不知、九牛二虎之力、千叮咛万嘱咐(俗语)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成语和俗语中,数字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都不是表示具体的数字意义,而表示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宽广、频率的高低等界限不明的模糊义,这是数字词的精准义被虚化了。数字词在成语、俗语中的虚化义用法已经凝固下来了,广泛用于语言应用中。在诗歌中,作者为了突出语言的表现张力,采用夸张或修辞手法来突出意境和情感,使数字词获得了一种临时的模糊义。如,例(3)用夸张手法突出雪后的“静”,“千”、“万”泛指“多”。又如,例(5)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雪景的美,而有多少树我们也只能去猜测了。所以在成语、俗语、诗歌中,单个数字词常常被虚化,表示一个模糊的数目。
在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用法中,“两”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就计算数值而言,“两”等于“二”。但是,“两”实际交际中常常表示一个不定的数目,没有精确的范围。例如:
(1)得好好请他喝两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2)我就是练上三年五年,也练不出你这两下子。(姜戎《狼图腾》)
(3)冬天,没什么事,他要来两天。(汪曾祺《七里茶坊》)
在上述例子中,“两”不再表示数字“二”,而相当于“几”,大概在“2~10”范围内的某个数,具体数值是多少我们并不知道,表示一种模糊的数值范围。
(二)数字词连用表模糊义
数字词连用表示一个大概数目,常常把相邻的两个数字连接起来使用,通常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所表达的数目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例如:
(1)濮阳郡有续生者,莫知其来,身长七八尺。(吴堪《太平广记·异人三》)
(2)作为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经理,王宏虽然为人死板些,还是明白沟通的重要性的。(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3)教室里有二三十个学生
在上述例子中,“七八尺”表示七尺至八尺中的某个身高数值,“三十五六岁”表示在三十五岁和三十六岁之间的某个年龄,“二三十个”表示20~30之间的某个数。这些数字词如果单用,都可以表示一個具体的、精确的数值,但是连用后可以表示一个模糊的数值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零结数与相邻的两个数不连用,如“9、10”、“10、11”等。
除了相邻数字词连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不相邻的数字词也可以连用后表示模糊义。例如:
(1)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人来听他。(鲁迅《况福》)
(2)一条窄巷,有三五户民宅。(邓友梅《那五》)
(3)现在仗打得很凶,哪一仗也死他千儿八百人,我也差点作了鬼。(冯德英《迎春花》)
(4)到了第三天,年初二,震南试验农场也仿照商场的惯例,请那百儿八十个农场工人吃了一顿“开年饭”。(欧阳山《苦斗》)
上例中的“三五”表示极少的不定数目,“千儿八百”、“百儿八十”表示比较大的不定数目。这种用法比较少,以“三”和“五”的组合使用以及“八”和位数词的组合使用为主。 三、数字词表义模糊性主要偏误类型
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对汉语母语者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不会产生误解。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数字词的表义模糊性在教材中很少作为专门的语言点被提出来,一般是课文中出现以后教师才有所提及,而且留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用法时出现错误。例如:
(1)我今天买了十十一个苹果
(2)操场上有二三个学生。
(3)我认识十五十六个中国朋友。
(4)盘子里有六八个香蕉。
(5)这个教室很大,能做八十百人。
(6)中国朋友:过两天我们去看电影吧。
留学生:好的,后天我有时间去看电影。
上述偏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将零结数与相邻数进行连用,如例(1);其二,“二”和量词使用时没有改成“两”,如例(2);其三,十以上的数字词连用时位数重复错误,如例(3);其四,不相邻数字词连用泛化,如例(4);其五,“百八十”连用时顺序排列错误,如例(5);其六,“两”误解为数字“二”,如例(6)。
数字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也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最早接触的生词。数字词教学就数字精准义而言比较简单,留学生只要能认读“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半、十、百、万、千”并掌握这些数字之间的组合规则及其与“初、第”的搭配,就能掌握数字词计数的用法。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向学生具体讲解数字词模糊性的用法,学生就无法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概数,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甚至会因无法理解他人的模糊表达影响日常交际,所以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受到重视。
四、对外汉语中数字词的教学原则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减少数字词使用的偏误,在对外汉语数字词教学中应坚持以下两个教学原则。
(一)教学的阶段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数字词表义模糊性是数字词表示精准义的一种延伸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教学。初级阶段,以强化语音练习为主,要求学生能准确认读数字词,并掌握数字词精准义的使用情况。比如:认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掌握系数词和位数词的组合,学会用数字词表达价格、路程、时间等等。之后,在讲授数字词和简单量词“個、只”等的搭配使用,并对数词“两”和“俩”进行辨析。中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字词的精准义用法,教学主要以数字词在文学中的使用、数字词的文化内涵为主,同时根据课文情况补充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相关知识和常见用法。高级阶段,学生对数字词已经很熟悉了,也对数字词语义模糊性有一定认知,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以语言运用为主,如: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组合搭配、特殊的修辞用法、汉语数字词的避讳问题等等。
(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应始终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汉语中,很多数字词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使人们更习惯于使用数字词的模糊义。比如数字“三”在古文中经常表示多,如:韦编三绝、三岁贯汝、一日三秋等等。中国人爱用“三”表示多,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国人的数字概念并没有完全建立,只能数到“二”,超过“二”便是多了,后来数到“三”就用“三”表示多。又如数字“八”,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别”,象征着分别,是一种不好的寓意,所以由“八”组成的词语多带有贬义,如“三灾八难、八病九痛、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在古汉语和成语教学中,很多数字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涉及这些数字词时,教师不妨把数字词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告诉学生数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这样既方便学生理解数字词的含义,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乐趣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由数字单独构成或数字组合构成的数字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并不总是表达精确的信息,在特定语境和语用中常常表示含糊不清的模糊义。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广泛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而且类型多样,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建议教师采取分阶段教学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留学生掌握数字词模糊性的用法,提高汉语应用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杨红.汉语数量词的模糊使用与教学对策[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但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词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乔琪琪,李敬巍.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文学教育,2016.
[5]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J].文学教育,2007.
作者简介
李辉(1994—),女,汉族,湖北襄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1965年,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札德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在《模糊集》一文中首次提出“模糊”这一概念,并将“模糊”与数学研究领域相结合。此后,语言学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语言的模糊性研究中,开始重视语言活动中的各种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由此成为了一门新学科。随着模糊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语中,当说话人不知道、不愿意或不需要说出一个准确数目时,会使用单个数字或数字组合形式来表达一个大概的数目,这种用法就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本文所讨论的数字词指由数字单独构成或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两”、“二三十”、“三四”等,不包括数字与“几”、“多”、“来”、“把”、“左右”、“上下”等词组合后表概数的情况。
二、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用法
数字词是由精准的数字单独构成或组合形成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语言工具。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离不开数字词的使用,但有时并不需要用数字词表达精准的数字概念,只需要使用数字词的模糊义。数字词表模糊义的运用十分广泛,广泛存在于成语、俗语、日常生活用语和文学作品用语中。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数字词“十、百”,“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中的数字词“十万、两三”,“回家五六小时了,什么也没做”中的数字词“五六”等等,这些数字词在语言应用中都不表示精准的数字义,只表示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意义,没有清晰的界限。
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单个数字词表模糊义;二是数字词连用表模糊义。
(一)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
在汉语中,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的用法在古代就有,如《诗经·魏风·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中的“三”不等于数字“三”,而表示“多”。现在这种用法主要体现在成语、俗语、诗歌中。例如:
(1)不值一文、丢三落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成语)
(2)一问三不知、九牛二虎之力、千叮咛万嘱咐(俗语)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成语和俗语中,数字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都不是表示具体的数字意义,而表示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宽广、频率的高低等界限不明的模糊义,这是数字词的精准义被虚化了。数字词在成语、俗语中的虚化义用法已经凝固下来了,广泛用于语言应用中。在诗歌中,作者为了突出语言的表现张力,采用夸张或修辞手法来突出意境和情感,使数字词获得了一种临时的模糊义。如,例(3)用夸张手法突出雪后的“静”,“千”、“万”泛指“多”。又如,例(5)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雪景的美,而有多少树我们也只能去猜测了。所以在成语、俗语、诗歌中,单个数字词常常被虚化,表示一个模糊的数目。
在数字词单用表模糊义用法中,“两”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就计算数值而言,“两”等于“二”。但是,“两”实际交际中常常表示一个不定的数目,没有精确的范围。例如:
(1)得好好请他喝两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2)我就是练上三年五年,也练不出你这两下子。(姜戎《狼图腾》)
(3)冬天,没什么事,他要来两天。(汪曾祺《七里茶坊》)
在上述例子中,“两”不再表示数字“二”,而相当于“几”,大概在“2~10”范围内的某个数,具体数值是多少我们并不知道,表示一种模糊的数值范围。
(二)数字词连用表模糊义
数字词连用表示一个大概数目,常常把相邻的两个数字连接起来使用,通常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所表达的数目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例如:
(1)濮阳郡有续生者,莫知其来,身长七八尺。(吴堪《太平广记·异人三》)
(2)作为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经理,王宏虽然为人死板些,还是明白沟通的重要性的。(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3)教室里有二三十个学生
在上述例子中,“七八尺”表示七尺至八尺中的某个身高数值,“三十五六岁”表示在三十五岁和三十六岁之间的某个年龄,“二三十个”表示20~30之间的某个数。这些数字词如果单用,都可以表示一個具体的、精确的数值,但是连用后可以表示一个模糊的数值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零结数与相邻的两个数不连用,如“9、10”、“10、11”等。
除了相邻数字词连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不相邻的数字词也可以连用后表示模糊义。例如:
(1)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人来听他。(鲁迅《况福》)
(2)一条窄巷,有三五户民宅。(邓友梅《那五》)
(3)现在仗打得很凶,哪一仗也死他千儿八百人,我也差点作了鬼。(冯德英《迎春花》)
(4)到了第三天,年初二,震南试验农场也仿照商场的惯例,请那百儿八十个农场工人吃了一顿“开年饭”。(欧阳山《苦斗》)
上例中的“三五”表示极少的不定数目,“千儿八百”、“百儿八十”表示比较大的不定数目。这种用法比较少,以“三”和“五”的组合使用以及“八”和位数词的组合使用为主。 三、数字词表义模糊性主要偏误类型
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对汉语母语者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不会产生误解。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数字词的表义模糊性在教材中很少作为专门的语言点被提出来,一般是课文中出现以后教师才有所提及,而且留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用法时出现错误。例如:
(1)我今天买了十十一个苹果
(2)操场上有二三个学生。
(3)我认识十五十六个中国朋友。
(4)盘子里有六八个香蕉。
(5)这个教室很大,能做八十百人。
(6)中国朋友:过两天我们去看电影吧。
留学生:好的,后天我有时间去看电影。
上述偏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将零结数与相邻数进行连用,如例(1);其二,“二”和量词使用时没有改成“两”,如例(2);其三,十以上的数字词连用时位数重复错误,如例(3);其四,不相邻数字词连用泛化,如例(4);其五,“百八十”连用时顺序排列错误,如例(5);其六,“两”误解为数字“二”,如例(6)。
数字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也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最早接触的生词。数字词教学就数字精准义而言比较简单,留学生只要能认读“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半、十、百、万、千”并掌握这些数字之间的组合规则及其与“初、第”的搭配,就能掌握数字词计数的用法。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向学生具体讲解数字词模糊性的用法,学生就无法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概数,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甚至会因无法理解他人的模糊表达影响日常交际,所以汉语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受到重视。
四、对外汉语中数字词的教学原则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减少数字词使用的偏误,在对外汉语数字词教学中应坚持以下两个教学原则。
(一)教学的阶段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数字词表义模糊性是数字词表示精准义的一种延伸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教学。初级阶段,以强化语音练习为主,要求学生能准确认读数字词,并掌握数字词精准义的使用情况。比如:认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掌握系数词和位数词的组合,学会用数字词表达价格、路程、时间等等。之后,在讲授数字词和简单量词“個、只”等的搭配使用,并对数词“两”和“俩”进行辨析。中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字词的精准义用法,教学主要以数字词在文学中的使用、数字词的文化内涵为主,同时根据课文情况补充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相关知识和常见用法。高级阶段,学生对数字词已经很熟悉了,也对数字词语义模糊性有一定认知,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以语言运用为主,如: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组合搭配、特殊的修辞用法、汉语数字词的避讳问题等等。
(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应始终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汉语中,很多数字词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使人们更习惯于使用数字词的模糊义。比如数字“三”在古文中经常表示多,如:韦编三绝、三岁贯汝、一日三秋等等。中国人爱用“三”表示多,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国人的数字概念并没有完全建立,只能数到“二”,超过“二”便是多了,后来数到“三”就用“三”表示多。又如数字“八”,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别”,象征着分别,是一种不好的寓意,所以由“八”组成的词语多带有贬义,如“三灾八难、八病九痛、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在古汉语和成语教学中,很多数字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涉及这些数字词时,教师不妨把数字词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告诉学生数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这样既方便学生理解数字词的含义,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乐趣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由数字单独构成或数字组合构成的数字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并不总是表达精确的信息,在特定语境和语用中常常表示含糊不清的模糊义。数字词表义模糊性的用法广泛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而且类型多样,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建议教师采取分阶段教学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留学生掌握数字词模糊性的用法,提高汉语应用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杨红.汉语数量词的模糊使用与教学对策[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但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词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乔琪琪,李敬巍.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文学教育,2016.
[5]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J].文学教育,2007.
作者简介
李辉(1994—),女,汉族,湖北襄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