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我们彻底觉醒之时:回顾之作》这部作品中,艾德里安娜·里奇曾说: “反思——用崭新的双眼回顾过去,以新的批评角度翻开过去的篇章——对妇女来说不仅仅是文化史中的一个章节,它更是生存的过程。”本文以里奇对自己写作经历的回顾和反思为依托,通过分析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将里奇的诗歌创作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并对里奇本人的女性主义成长做出探讨。
【关键词】:艾德里安娜·里奇;诗歌; 创作阶段;女性主义
一、艾德里安娜·里奇的诗歌成就
艾德里安娜·塞西尔·里奇(Adrienne Cecile Rich)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女性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里奇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赞美里奇“不仅是美国最好的女性主义诗人之一或美国最好的女诗人之一,而且是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Atwood 1982:254)。里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青年时代的她以其处女作诗集《世界的改变》荣获耶鲁青年诗人奖。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她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从《世界的改变》到《今夜没有诗歌服务》的20多部诗集以及包括《生为女人:作为经验与体制的母亲身份》在内的7部批评论文集。她拿过许多奖项,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荣誉和诗歌奖项,包括“耶鲁青年诗人奖”、美国国家诗歌图书奖、诗歌艺术杰出贡献奖以及弗罗斯特奖等。
里奇的诗歌创作成就令人瞩目。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前10年,里奇的创作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有学者把里奇这一时期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诗歌练习和探索阶段、突破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待对诗歌的束缚阶段以及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阶段(许庆红:5)。事实上,回顾里奇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这一时期对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着眼于里奇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诗歌,并选取了《詹妮弗姨妈的老虎》《失落者》《儿媳妇的快照》《猎户座》以及《天文馆》这五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的作品分为五个阶段,意在借此探讨里奇的女性主义成长过程。对于自己作品,里奇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需要知道过去的作品,而且要与我们过去所知道的有所不同;不是将传统延续下去,而是要打破它对我们的束缚。” 这也是她撰写了《当我们彻底觉醒的时候:回顾之作》的原因。在这部作品中,里奇曾说: “反思—用崭新的双眼回顾过去,以新的批评角度翻开过去的篇章——对妇女来说不仅仅是文化史中的一个章节,它更是生存的过程”(张京媛 1992:124)本文正是从里奇的这五首诗歌入手,探讨里奇是诗歌写作中生存状态的变化轨迹。
二、里奇诗歌创作的五个阶段分析
青年时期的里奇在创作上受男性诗人的影响很大,她有意识地学习他们的诗歌创作技巧。这一时期,里奇的写作策略主要是以形式取胜。1951年,学生时期的里奇创作了《詹妮弗姨妈的老虎》这一首诗。从风格和技巧上看,这首诗体现的是忠于形式的表达方式,严格遵守了传统诗歌的韵律特征,以音律和节奏为支撑,在形式上和男性诗人的作品保持了统一。在诗歌的主体上,里奇采取的是角色抽离策略,即保持诗人本身与诗中形象的距离,借助第三人称詹妮弗姨妈,更确切地讲,是詹妮弗姨妈所绣的屏风上的一只老虎的形象去表现内心隐忍的女性主义萌芽思想,以形成有诗人与作品有意识的割裂。考虑到50年代时期社会对女性作家或诗人的接受程度,我们不难发现遵循传统诗歌创作是一种能够为诗人提供保护性安慰的迂回策略。不同的是,在内容上,詩人隐隐表达出对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受压迫的生存状态的不满和同情,“詹妮弗姨妈的手指在毛线间摸索 / 甚至那象牙色钩针也难以穿梭 / 姨父硕大的婚戒沉甸甸地缠绕 / 将詹妮弗姨妈的手指紧紧套牢”,同时又借助屏风上的老虎晦涩的表现了希望女性对这种状态进行勇敢的抗争,“它们毫不畏惧树下的男人/它们步履优雅,骑士般自信”。总体来讲,尽管这个时期里奇的诗歌在形式上归于传统,与时代保持着统一,但在内容和主题表达上体现了对女性进行抗争的呼喊和女性主义萌芽的思想。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里奇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里奇诗歌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性诗歌当属50年代末出版的《失落者》。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爱过的一个女子,回想了她出嫁之初以及十年后的光景。这首诗体现了里奇的另一种诗歌写作策略,即以男性的审视为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女性既是美丽、聪慧、坚强的,也是为生活所累的,正如诗中写到的“啊 你比我想象的坚强/在这样一个情人节的早晨/衣服结着冰霜”、“你所有的聪慧 /皆体现在你的不屈不挠”。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一个旁观的男性对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同情,更有对男性的斥责。另一方面,借助男性视角又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创作时尚不能无所畏忌地发声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忿恨和无奈。女性对自己遭遇的控诉或是对自己的赞美唯有通过男性的话语来实现,体现出里奇寄希望于男性去了解认识女性生活状态,这无疑具有局限性;但相对于前期的创作而言,作者在《失落者》这首诗中,塑造的是男性叙述视角下真实的女性形象。相比较传统男性视角下女性非天使即恶魔的臆想形象而言,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女子真实的生活状态,而非是一个想象的形象;诗中对女子婚前婚后的形变化的叹息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借此折射出作者对男性无声的抗议以及对自由的呐喊。
借助男性视角的创作虽然是里奇诗歌生涯的又一突破,却不是最为重要的转变。究其原因,是里奇试图取得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以成为一位“完整的女人”。“完整的女人”是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定位,即女性应当是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与此同时,她相信女诗人的身份和“完整的女人”是可以并存的,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可以肯定的是,里奇认可女性“完整的女人”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不可能惊骇世俗的公然反抗固有的男权传统,这也就决定了她的诗歌是一种”旁敲侧击”式的温和反抗。 在《失落者》完成之后的两年内是里奇诗歌创作阶段的分水岭。家庭和工作越发难以达到平衡,“我最想要、最需要的就是有时间得以思考,有时间得以写作,然而时间却一度匮乏”(张京媛 1992:133)。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里奇意识到“完整的女人”和传统家庭观念是对自己写作才能的抑制,对时间和创作的剥夺,对精神和想象力的压制。对于这个时期的经历,里奇自己曾这样总结:我感到气馁,因为我觉得周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我对孩子的怒气、我的性生活、和平主义和性(我指的是广义上的性,而不仅仅指性欲)———如果我能发现并证明这其中的内在联系,我将能找回我自己,并使我头脑清醒,热情洋溢。可是,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徘徊(Mary 1997:89)。
从1958-1960,历经两年挣扎的里奇根据自己婚后长达八年的传统的女性角色与诗人身份的冲突这一亲身经历写出《儿媳妇的快照》这首诗。此时的她终于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位女性的真实经历写入诗中:“不要再忍受”/一周前他们曾说道/第二次他们喊道:不要满足, 而后是:拯救自己,别人你不能拯救。《儿媳妇的快镜头》是里奇第三部诗集,是诗人诗歌生涯中一部至关重要的转折性作品;“创作这部诗集本身就是一种格外的解脱”(Mary :89)。这部诗集在内容上体现了诗人为人妻母的经历,她首次从隐形状态走向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追寻。里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女人在创作上受到压制,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识、感情。她认识到女性应该追求家庭平等,突破家务限制,平等地享有创造性工作的权利。这是一部充满矛盾性的作品:诗人身陷妻子、母亲以及诗人三重角色中内心所面临的痛苦与挣扎,“倾诉了具有创造力的女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陶洁:319)。
五年之后,里奇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以爱之名的束缚下所作出的牺牲,意识到由文化价值决定和统治的爱正是男性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主义而编织的圈套:男性名正言顺的运用个人主义的力量去实现创造、成就和野心,而女性却成为爱的牺牲品,“爱”这个字眼本身需要重新审视。在诗歌写作上,里奇重新找回了正在失去的部分自我,做回真正的自己:有着积极的原则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创作了《獵户座》。在这首诗中,诗人发挥想象,把半个自我化身为冷酷自身的猎户座,另外半个自我则是在“爱之名”束缚下不断做出牺牲的女性:家中的我伤痕累累跌跌撞撞/失去信仰 把不满足抛在一边。这个阶段,里奇把真实的自我代入诗中,去审视一个长期被生活消磨的“我”,这种新的写作手法无疑是里奇女性主义思想在冲突中不断成长的见证。
《天文馆》写于三年以后,是《猎户座》的一首对诗。里奇在访问一家真正的天文馆时,阅读了有关天文学家卡罗琳·赫谢尔的报道,发现她和哥哥威廉一起工作,威廉名扬天下而她却默默无闻,因此有感而发,做出了这首诗。这首诗所体现的写作策略是女主角与写诗的女人通过对话最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在形式上,这首诗是两个女人的对话,即诗人和卡罗琳:一 个女人赋身于妖怪/一个妖怪赋身于女人/ 她们充盈于天空/一个女人, 冰雪世界之中/置身时钟星座和仪器间......我是一件工具/赋身于一个女人/试图把星的律动译成图像/为了身体的解脱/也为了精神的重构。在主题表达上, 作者为被埋没的女性以及她们被埋没的贡献正名:坚定地表达了对女权主义的信念:我们看到/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变革;以及争取女性权力的决心:我被击中却仍站立着。诗中的女主角以及诗人所发出的声音都是铿锵有力、信念坚定。
三、结语
纵观里奇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诗歌创作轨迹。我们不难发现里奇从有意识的角色抽离到敢于在诗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从隐忍的叙述所遭受的束缚和微弱的反抗发声到铿锵有力绝不妥协的抗争的改变过程正是里奇女权主义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的的有力佐证。在生活经验的反思以及女权主义理想的追求中,里奇成功地从一位带着镣铐的舞者转变为一朵铿锵的玫瑰,开辟了自己的斗争之路,成为20世纪后期女权主义运动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Atwood,Margaret. Adrienne Rich: ‘Of Women Born’. Second Words:Selected Critical Prose. Toronto:House of Anansi Press, 1982.
[2]Mary ,Eagleton. Feminist Literature Theory Hartnolls Ltd, Bodmin, Cornwall,1997.
[3]陶洁.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庆红.走向性别诗学:艾德里安娜·里奇的文学批评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5]张京媛.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艾德里安娜·里奇;诗歌; 创作阶段;女性主义
一、艾德里安娜·里奇的诗歌成就
艾德里安娜·塞西尔·里奇(Adrienne Cecile Rich)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女性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里奇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赞美里奇“不仅是美国最好的女性主义诗人之一或美国最好的女诗人之一,而且是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Atwood 1982:254)。里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青年时代的她以其处女作诗集《世界的改变》荣获耶鲁青年诗人奖。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她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从《世界的改变》到《今夜没有诗歌服务》的20多部诗集以及包括《生为女人:作为经验与体制的母亲身份》在内的7部批评论文集。她拿过许多奖项,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荣誉和诗歌奖项,包括“耶鲁青年诗人奖”、美国国家诗歌图书奖、诗歌艺术杰出贡献奖以及弗罗斯特奖等。
里奇的诗歌创作成就令人瞩目。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前10年,里奇的创作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有学者把里奇这一时期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诗歌练习和探索阶段、突破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待对诗歌的束缚阶段以及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阶段(许庆红:5)。事实上,回顾里奇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这一时期对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着眼于里奇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诗歌,并选取了《詹妮弗姨妈的老虎》《失落者》《儿媳妇的快照》《猎户座》以及《天文馆》这五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的作品分为五个阶段,意在借此探讨里奇的女性主义成长过程。对于自己作品,里奇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需要知道过去的作品,而且要与我们过去所知道的有所不同;不是将传统延续下去,而是要打破它对我们的束缚。” 这也是她撰写了《当我们彻底觉醒的时候:回顾之作》的原因。在这部作品中,里奇曾说: “反思—用崭新的双眼回顾过去,以新的批评角度翻开过去的篇章——对妇女来说不仅仅是文化史中的一个章节,它更是生存的过程”(张京媛 1992:124)本文正是从里奇的这五首诗歌入手,探讨里奇是诗歌写作中生存状态的变化轨迹。
二、里奇诗歌创作的五个阶段分析
青年时期的里奇在创作上受男性诗人的影响很大,她有意识地学习他们的诗歌创作技巧。这一时期,里奇的写作策略主要是以形式取胜。1951年,学生时期的里奇创作了《詹妮弗姨妈的老虎》这一首诗。从风格和技巧上看,这首诗体现的是忠于形式的表达方式,严格遵守了传统诗歌的韵律特征,以音律和节奏为支撑,在形式上和男性诗人的作品保持了统一。在诗歌的主体上,里奇采取的是角色抽离策略,即保持诗人本身与诗中形象的距离,借助第三人称詹妮弗姨妈,更确切地讲,是詹妮弗姨妈所绣的屏风上的一只老虎的形象去表现内心隐忍的女性主义萌芽思想,以形成有诗人与作品有意识的割裂。考虑到50年代时期社会对女性作家或诗人的接受程度,我们不难发现遵循传统诗歌创作是一种能够为诗人提供保护性安慰的迂回策略。不同的是,在内容上,詩人隐隐表达出对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受压迫的生存状态的不满和同情,“詹妮弗姨妈的手指在毛线间摸索 / 甚至那象牙色钩针也难以穿梭 / 姨父硕大的婚戒沉甸甸地缠绕 / 将詹妮弗姨妈的手指紧紧套牢”,同时又借助屏风上的老虎晦涩的表现了希望女性对这种状态进行勇敢的抗争,“它们毫不畏惧树下的男人/它们步履优雅,骑士般自信”。总体来讲,尽管这个时期里奇的诗歌在形式上归于传统,与时代保持着统一,但在内容和主题表达上体现了对女性进行抗争的呼喊和女性主义萌芽的思想。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里奇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里奇诗歌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性诗歌当属50年代末出版的《失落者》。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爱过的一个女子,回想了她出嫁之初以及十年后的光景。这首诗体现了里奇的另一种诗歌写作策略,即以男性的审视为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女性既是美丽、聪慧、坚强的,也是为生活所累的,正如诗中写到的“啊 你比我想象的坚强/在这样一个情人节的早晨/衣服结着冰霜”、“你所有的聪慧 /皆体现在你的不屈不挠”。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一个旁观的男性对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同情,更有对男性的斥责。另一方面,借助男性视角又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创作时尚不能无所畏忌地发声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忿恨和无奈。女性对自己遭遇的控诉或是对自己的赞美唯有通过男性的话语来实现,体现出里奇寄希望于男性去了解认识女性生活状态,这无疑具有局限性;但相对于前期的创作而言,作者在《失落者》这首诗中,塑造的是男性叙述视角下真实的女性形象。相比较传统男性视角下女性非天使即恶魔的臆想形象而言,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女子真实的生活状态,而非是一个想象的形象;诗中对女子婚前婚后的形变化的叹息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借此折射出作者对男性无声的抗议以及对自由的呐喊。
借助男性视角的创作虽然是里奇诗歌生涯的又一突破,却不是最为重要的转变。究其原因,是里奇试图取得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以成为一位“完整的女人”。“完整的女人”是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定位,即女性应当是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与此同时,她相信女诗人的身份和“完整的女人”是可以并存的,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可以肯定的是,里奇认可女性“完整的女人”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不可能惊骇世俗的公然反抗固有的男权传统,这也就决定了她的诗歌是一种”旁敲侧击”式的温和反抗。 在《失落者》完成之后的两年内是里奇诗歌创作阶段的分水岭。家庭和工作越发难以达到平衡,“我最想要、最需要的就是有时间得以思考,有时间得以写作,然而时间却一度匮乏”(张京媛 1992:133)。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里奇意识到“完整的女人”和传统家庭观念是对自己写作才能的抑制,对时间和创作的剥夺,对精神和想象力的压制。对于这个时期的经历,里奇自己曾这样总结:我感到气馁,因为我觉得周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我对孩子的怒气、我的性生活、和平主义和性(我指的是广义上的性,而不仅仅指性欲)———如果我能发现并证明这其中的内在联系,我将能找回我自己,并使我头脑清醒,热情洋溢。可是,我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徘徊(Mary 1997:89)。
从1958-1960,历经两年挣扎的里奇根据自己婚后长达八年的传统的女性角色与诗人身份的冲突这一亲身经历写出《儿媳妇的快照》这首诗。此时的她终于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位女性的真实经历写入诗中:“不要再忍受”/一周前他们曾说道/第二次他们喊道:不要满足, 而后是:拯救自己,别人你不能拯救。《儿媳妇的快镜头》是里奇第三部诗集,是诗人诗歌生涯中一部至关重要的转折性作品;“创作这部诗集本身就是一种格外的解脱”(Mary :89)。这部诗集在内容上体现了诗人为人妻母的经历,她首次从隐形状态走向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追寻。里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女人在创作上受到压制,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识、感情。她认识到女性应该追求家庭平等,突破家务限制,平等地享有创造性工作的权利。这是一部充满矛盾性的作品:诗人身陷妻子、母亲以及诗人三重角色中内心所面临的痛苦与挣扎,“倾诉了具有创造力的女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陶洁:319)。
五年之后,里奇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以爱之名的束缚下所作出的牺牲,意识到由文化价值决定和统治的爱正是男性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主义而编织的圈套:男性名正言顺的运用个人主义的力量去实现创造、成就和野心,而女性却成为爱的牺牲品,“爱”这个字眼本身需要重新审视。在诗歌写作上,里奇重新找回了正在失去的部分自我,做回真正的自己:有着积极的原则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创作了《獵户座》。在这首诗中,诗人发挥想象,把半个自我化身为冷酷自身的猎户座,另外半个自我则是在“爱之名”束缚下不断做出牺牲的女性:家中的我伤痕累累跌跌撞撞/失去信仰 把不满足抛在一边。这个阶段,里奇把真实的自我代入诗中,去审视一个长期被生活消磨的“我”,这种新的写作手法无疑是里奇女性主义思想在冲突中不断成长的见证。
《天文馆》写于三年以后,是《猎户座》的一首对诗。里奇在访问一家真正的天文馆时,阅读了有关天文学家卡罗琳·赫谢尔的报道,发现她和哥哥威廉一起工作,威廉名扬天下而她却默默无闻,因此有感而发,做出了这首诗。这首诗所体现的写作策略是女主角与写诗的女人通过对话最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在形式上,这首诗是两个女人的对话,即诗人和卡罗琳:一 个女人赋身于妖怪/一个妖怪赋身于女人/ 她们充盈于天空/一个女人, 冰雪世界之中/置身时钟星座和仪器间......我是一件工具/赋身于一个女人/试图把星的律动译成图像/为了身体的解脱/也为了精神的重构。在主题表达上, 作者为被埋没的女性以及她们被埋没的贡献正名:坚定地表达了对女权主义的信念:我们看到/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变革;以及争取女性权力的决心:我被击中却仍站立着。诗中的女主角以及诗人所发出的声音都是铿锵有力、信念坚定。
三、结语
纵观里奇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诗歌创作轨迹。我们不难发现里奇从有意识的角色抽离到敢于在诗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从隐忍的叙述所遭受的束缚和微弱的反抗发声到铿锵有力绝不妥协的抗争的改变过程正是里奇女权主义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的的有力佐证。在生活经验的反思以及女权主义理想的追求中,里奇成功地从一位带着镣铐的舞者转变为一朵铿锵的玫瑰,开辟了自己的斗争之路,成为20世纪后期女权主义运动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Atwood,Margaret. Adrienne Rich: ‘Of Women Born’. Second Words:Selected Critical Prose. Toronto:House of Anansi Press, 1982.
[2]Mary ,Eagleton. Feminist Literature Theory Hartnolls Ltd, Bodmin, Cornwall,1997.
[3]陶洁.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庆红.走向性别诗学:艾德里安娜·里奇的文学批评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5]张京媛.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