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h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首先,我们要清楚情感教育,或者说情感渗透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形式和需要,而要搞好德育教学,却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工作。在实际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教育,在我们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起源于60年代,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运用在教育上则是由师生之间积极的、真诚的情感教学而形成合作、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氛围,并建立最佳的教学环境。离开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发生和存在的,也更加难以延续。它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更将达到预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两点:①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目标。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呢?
  首先,精心设置学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平淡无奇的传授知识,就难以让学生提起精神的兴趣。只会形成一种记住容易忘记也容易的怪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情感,既要注意对学习的智力训练,又要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
  而德育教育的过程更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和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传授道德知识时,不但要讲究晓之以理,更要学会动之以情。使道德教育更加深刻的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身先士卒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个人卫生,不要乱扔纸屑瓜果,不乱花钱,珍惜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老师等。通过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自己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滲透,就地取材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人生下来就是要“活”——要“生活”。但是我们面对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枯燥的教材、单调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生活味”,至少,没有学生认为的“生活味”。而一堂成功的品社课,就要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引“生”入胜。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材、资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在“不觉”中快速融入到特定的氛围中。
  而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也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作为品社课我们教师要做到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在平时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学习《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健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总之,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从言传身教,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生活性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按照我们的生活逻辑,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进而学会更好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能在生活中学会知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举一反三,以及从中学会了什么。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常怀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所以,感恩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要培养幼儿感恩的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并且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和特长,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幼儿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礼仪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培养。  一、培养幼儿礼仪要重视良好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误解和缺失,幼儿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差。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抓好日常管理,做好教育教学,加强家校联系,强化幼儿自信心,创造良好环境,感受挫折,积极鼓励,不断培养幼儿独立性。  关键词: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校联系;积极鼓励  近年来,随着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逐年增加,这就导致大多家庭把子女自幼当宝贝来养,而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由于自幼在温室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趣,解决教学重难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拓宽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发散思维。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努力做好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效果;发散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产物,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多媒体网络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家长们作为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则更加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而教育孩子的重任很大一部分由祖辈承担。出于独生子女以及隔代亲等种种原因,家长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上的照顾和智力上的启发,而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就要通过支持鼓励,激发幼儿的自理能力,利用兴趣,让幼儿学会自理能力,用正确可行的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冲击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幼儿园作为一种学前的教育机构,能够对幼儿进行教育和保育,通常幼儿园的孩子为三至六岁。幼儿园不仅能够解除家庭在培养幼儿时因为时间、空间、环境而受到的限制,同时也能使幼儿的身体、智力、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基础,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园;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