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不是自习,也不是放任自流。它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自主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使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更快地发展和加强,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97-0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当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指挥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把学生引人知识的大门,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不是自习,不是放任自流,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自主学习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必须由学生来完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来的,而是自己主动探索构建而成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运用恰当的策略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事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只有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即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是老师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史,是一门与自然、社会、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老师肩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为都要力求做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向着“完整型”的标准努力。
放手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历史课上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达到了生生互动,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开展讨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需求感。教学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对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历史教学更具重要性。在学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行为的外在目标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需求感的形成有个过程。教师对任教班级上好始业教育这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感兴趣且熟知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积极引导。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将学习历史作为人生中的一种需要。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手段。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主动性激发出来,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中历史课具有知识容量大、跨度长、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吸收相关历史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两者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教师的“停、讲、听、思”与学生的“看、听、讲、思”一一呼应,选择学生最要“听”的时候,教师及时“讲”;学生最想“讲”的时候,教师仔细“听”;学生最想“看”的时候。教师马上“停”。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看作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也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开展“学是中心,导是关键”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时,学生先看、先想、先理、先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诱导。把教材、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设问。鼓励学生在一个单元学完以后提一些自己经过思考而书上又无答案可寻的问题。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自主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更加得到加强,因此可以预见,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就会很快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97-0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当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指挥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把学生引人知识的大门,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不是自习,不是放任自流,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自主学习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必须由学生来完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来的,而是自己主动探索构建而成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运用恰当的策略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事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只有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即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是老师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史,是一门与自然、社会、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老师肩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为都要力求做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向着“完整型”的标准努力。
放手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历史课上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达到了生生互动,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开展讨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需求感。教学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对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历史教学更具重要性。在学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行为的外在目标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需求感的形成有个过程。教师对任教班级上好始业教育这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感兴趣且熟知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积极引导。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将学习历史作为人生中的一种需要。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手段。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主动性激发出来,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中历史课具有知识容量大、跨度长、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吸收相关历史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两者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教师的“停、讲、听、思”与学生的“看、听、讲、思”一一呼应,选择学生最要“听”的时候,教师及时“讲”;学生最想“讲”的时候,教师仔细“听”;学生最想“看”的时候。教师马上“停”。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看作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也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开展“学是中心,导是关键”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时,学生先看、先想、先理、先问,教师从旁指导、引导、诱导。把教材、教师、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设问。鼓励学生在一个单元学完以后提一些自己经过思考而书上又无答案可寻的问题。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自主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更加得到加强,因此可以预见,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就会很快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